语八上第六单元第2课.doc_第1页
语八上第六单元第2课.doc_第2页
语八上第六单元第2课.doc_第3页
语八上第六单元第2课.doc_第4页
语八上第六单元第2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分步导学 课时:1课时执笔:陈优兰 审核:邓庭艳 使用时间:2012.09【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如“念、寝、步、寻、互”和文言虚词如“但、耳、遂、盖、也”等。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3.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预习导学】1. 搜集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并写下来。 2给加点字注音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写下来。乐者( ) 寝( ) 藻荇( )( ) 少闲人( )重要词语: 3.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含义,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解释写下来。月色入户 (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4结合课本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解释写下来。 5.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句子: 理由: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比作,把比作【问题探究】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解情感。一、默读课文,回答问题。(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二、赏月景,品味语言之妙。(1)“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三、精读课文,理解夜游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拓展迁移】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我的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预习导学】6.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问题探究】一、(1)作者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意境(3)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由此可见作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复杂心情。二、月光虽非夜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三、(1)“月色入户”的一句“入”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删去“如”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拓展迁移: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学情分析】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发现和阅读体会,先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能力目标:学会利用工具书,懂得借景抒情的技巧。即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赏析月色的特点及写法。【教学难点】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讨论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2. 出示学习目标。3. 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4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朗读指导(2)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意思。出示幻灯片,认识苏轼其人及文学作品播放Flash水调歌头学生试读、听视频范读课文。、让生配乐自读。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对照检查自己译错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朗读全文,感知文意。“情境激趣法”利用故事音乐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后文学习做准备。引入课文学习。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一、默读课文,回答问题。(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后所得。初步感知课文及作者心情。三、赏读读课文,探究作者之“乐”1、赏读课文并思考:找出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2)文中什么景?赏析:(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思考并回答。寻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欣赏月夜小景美妙之处。“讨论探究法” “朗读感悟法”领会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四、再度课文,探究作者之“闲”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课件出示:幻灯片13)2、闲人为何意?反复咏读读,读出乐、悠闲之感情。深入思考,悟出人生真意。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读出乐、悠闲之感情,悟出人生真意。六、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