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1.doc_第1页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1.doc_第2页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1.doc_第3页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字数:3103来源:中国校外教育A 2011年1期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当页正文有效性,就是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创设问题要有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组织有效的探究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化学课堂 有效性 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身心得到发展、激情得到释放。教材为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供新的平台。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来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掌握离子反应这个概念。教师展示两瓶溶液:KCI和KMnO4,让学生描述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学生很容易理解KCl溶液中含有K+、Cl-,而KMnO4溶液中含有K+,MnO4-,教师通过对比两种溶液,说明K+是无色,让学生认识到KMnO4溶液呈紫红色就是由于MnO4-是紫红色的。向KMnO4溶液中滴加几滴柠檬汁,紫红色褪去。说明MnO4-数目大大减少,因为参加了化学反应而减少,这样就得出了“像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离子反应”这样概念。利用这个实验让学生随着颜色的变化深切体会到离子的减少是由于参加了化学反应。 2.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思考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一定的思考性。一个成功的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化学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例如,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表面会变红,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铜线与铝线连接处特别容易老化等奇妙的现象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探究亚铁离子、铝、的性质和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使他们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3.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首先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电流表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学生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就会产生疑问:电流表发生偏转肯定有电流通过,电流从何而来?不用西红柿改用别的水果代替行不行?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是不是更好?是什么原理?学生带着疑问并在老师的知道下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改用黄瓜,橙子替代西红柿看看有何现象;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现象;在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让学生讨论铜锌原电池的缺点,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一个实用电池,从而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其探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营造化学教学情景,在这种教学情景的帮助下,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再利用获得的知识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我在教学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在探讨浓硫酸和稀硫酸如何鉴别时,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如蘸取待测液滴在白纸上;取等量蓝矾加入适量的两种酸等等,原理是利用浓硫酸的特性区分。在此基础上有学生就提出是否可利用两溶液中含水量的多少进行区分。方法:加热两种溶液,观察:试管口有无白雾,有白雾的是稀硫酸,无现象为浓硫酸。此方法是否可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就做了个小实验,分别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和20%的稀硫酸,加热。结果发现两支试管口都产生白雾,但是加入浓硫酸的试管口产生的白雾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由此得出:仅靠是否产生白雾是无法区分两种酸的。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新的方法:加热时稀硫酸很快沸腾,而且容易暴沸;而浓硫酸产生白雾时还没有沸腾,两种酸的沸点有明显的差异,浓硫酸显然是一种高沸点的酸。通过实验学生对浓硫酸是高沸点的酸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新的检验方法既利用浓硫酸、稀硫酸沸点的差异来鉴别。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1.探究引入,提高化学素养 所谓化学素养,是指通过化学教学以及实践活动, 用良好的思维品质、化学思想,把已获得化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化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探究意境,揭示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化学1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授课,我引入化学史话:1744年舍勒在化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氯气。18世纪的后期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开展了对各种矿石的研究。其中有一种叫做软锰矿的,舍勒在这种软锰矿的研究中发现了氯气。软锰矿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硝酸中,但能溶于盐酸,并立即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它和加热王水时所产生的气体相象,使人的肺极为难受。他用这种气体作了种种实验,发现它可溶于水,使水略有酸味;具有漂白作用,能合蓝色的纸条几乎变白,又能漂白有色花朵和绿叶;还能腐蚀金属;在这种气体中的昆虫会立即死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再结合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多样化手段,得出了氯气的有关性质,学生感觉非常新颖,接受效果较好。 2.注重生活和知识的联系,引发探究观念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才干,学生能想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能做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设计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不落俗套,有新奇之感,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使学生听了,由新奇感唤起探究欲。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氯氯气”时,教师将氯气的制取和性质的一系列实验通过编排成课本剧形式,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中,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做助手(帮助完成实验),教师本人则扮成舍勒,认真对软锰矿石(主要成分MnO2)进行研究,然后把软锰矿石放在稀硫酸中,发现不溶解,放入硝酸中,也不溶解。教师自言自语地说“既然都不溶解,那我放入浓一点、热的盐酸中试试吧”,当教师把一小块软锰矿石放入热的浓盐酸中时,一股黄绿色气体升腾起来,此时教师把舍勒的肺部极为难受的痛苦表情表演出来,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表情迷惑,之后教师和小助手合作,把氯气通过准备好的“燃烧的铁丝”“氢氧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和四氯化碳”中,现象各异的各个实验,让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大家都专心地观察现象,精心分析原因,课堂上探究氯气的制法和性质的效果非常好。 3.发挥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且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利用好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各项能力。化学实验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纽带,是学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好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过程。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改进一些实验的常规教学方法,或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引导实验中,有意识的暴露知识矛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对于SO42-检验方法的探究。探究过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2SO4、K2SO4溶液,再各滴几滴BaCl2溶液和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整理,得出SO42-检验方法:取试液先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若不消失,证明试液中有SO42-。这一方案其实有明显的漏洞,但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它,很少对此检验方案产生质疑。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点播,“某溶液滴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沉淀肯定是BaSO4?难道不会是其它难溶于酸和水的白色沉淀?”学生顺势思考,发现,这沉淀有可能是AgCl,若产生AgCl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也不消失。由此让学生对得出的SO42-的检验方法产生质疑,甚至在课堂上可以做个小实验来验证:取少量AgNO3溶液,滴入BaCl2溶液,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学生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质疑是正确的,树立了质疑的信心,进而思考如何改进SO42-的检验方法,最终确定完善的检验方法。通过质疑,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问,准确的掌握了所学内容;更加深了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不依赖课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学习观和学生观,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