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和停止.doc_第1页
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和停止.doc_第2页
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和停止.doc_第3页
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和停止.doc_第4页
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和停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和停止德国的几度崛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在近两百年来追求国家统一的曲折历程中,在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悲喜剧?1.早期德国历史:公元前德国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塔西佗说高卢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公元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在匈奴人西迁到欧洲后,日耳曼人大量进入罗马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的雇佣军,最终灭亡了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王国。751年,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他的儿子查里曼通过东征西讨,建立一个大帝国,并在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公元919年,东法兰克帝国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后无嗣,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公元936年,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奥托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势力,占领了意大利北部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此后这个大帝国在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至15世纪以后正式定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在11世纪上半叶时,德意志王权处于极盛时期。13世纪中期,中央政权日趋衰落。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普法尔茨伯爵(或称莱茵行宫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事实上,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德意志国王”,只有经过进军罗马,并由教皇加冕后的“德意志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这项制度使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德国开始走向封建割剧,在德意志这片领土上分割出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2.德国的统一 1848年,发生在德意志境内的三十年战争结束,战后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正式确立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大约有300多个邦组成了分布在这块上。拿破仑称帝后,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将德意志邦国组织为莱茵邦联,成员数目被缩减到了36个。拿破仑战败后,1815年成立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在这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由于双方都怕对方坐大,所以让邦联的组织松散,难以支配。分裂的政治局面,导致各邦国之间关卡重重,税收沉重,极端不利于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普鲁士的倡导下,1834年,成立了除汉堡和奥地利之外的关税同盟,促进了同盟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同时,要求德意志在政治上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爆发,德意志商讨用民主议会的方式实现统一,但是随后革命的失败,使得这一道路化为泡影,德意志的统一,只能由王朝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由于奥地利对此不感兴趣,德国的统一重任便由普鲁士来承担。普鲁士,在这里的居民最早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在13世纪,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普鲁士地区,并且将此成功的作为自己的领地。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1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割地赔款。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发布了普遍兵役制。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此后,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陆续建立。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他在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欧洲各国中,俾斯麦进行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他通过各种方式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德国)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3.德国的崛起。德国姗姗来迟,结果刚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 在科学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由此给一些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4.日耳曼战车的启动德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德国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当时的德国不可能,或者说,不存在走向民主、议会道路的可能。还有一个局面呢,就是当时德国的工业发展、经济发展很快,它先进的工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这两个东西的紧密结合,就使得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具有侵略性的帝国。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当时非常嚣张地叫嚷,所谓我们要争取阳光下的地盘。 在当时欧洲,法国和德国是世仇,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的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大战持续时间为四年,卷入33个国家,死亡人口在1千万以上。战争以德国战败结束,战后签订了对德国严重不利的凡尔赛条约,从而在德国民众中埋下了民族仇恨的情绪。在大危机中,经济遭受重创的德国,法西斯势力崛起,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大战持续时间达六年(欧洲部分),卷入50多个国家,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死亡人口达5千万,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5.战后德国的崛起二战之后,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历史仿佛回到了起点,那个沉重的命题再次摆在德国人面前: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人必须再次做出回答。 在此,德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和自己的邻居法国的和解,如何对二战冤魂最一个完美的赎罪,以及怎样实现统一。在这三个问题上,德国都交上了完美的答卷。二战后,法、德政治家在推动两国和解上不遗余力,阿登纳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阿登纳从历史出发,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49年,他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他的推动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先后形成。 1958年6月,戴高乐重掌法国大权。戴高乐曾一度对德国极为仇视。阿登纳担心,他的上台会阻止法德和解的势头。1958年9月,阿登纳访问法国,同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戴高乐当时选择了他的故乡科隆贝双教堂来接待这位德国总理,以表达对这位年迈的德国人的敬意。阿登纳在前往科隆贝双教堂的路上,心情仍然忐忑不安,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否说服固执的戴高乐。 然而,首次会晤却出人意料地顺利,会谈中,阿登纳对戴高乐说,“欧洲不可以落到只能仰赖于美国的地步”,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欧洲必须“团结一致”,因此首先要“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目前的问题在于弄清楚是否能实现一种持久的事情。法国和德国或许可能长期真诚相待,这对于两国以及欧洲都具有莫大的好处;或者继续相互疏远,互相对抗,从而使自己遭到不幸。”他询问戴高乐,“打算给法国的政策指向什么方向呢?” 戴高乐其实也很想法德和解。要重振法兰西雄风,仅仅依靠法国的力量是不够的,而德国的复兴却是预料之中的。对付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办法,不再是力图压制,而是要想方设法把它纳入到一个欧洲一体化的国际机构中,才能更好地对之约束和监督。用戴高乐的话来说就是,“欧洲联合将由法国和德国完成,法国是赶车人,德国是马。”于是他回答这位德国总理说,虽然历史上法德相互对峙,但现在“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对法国来说,在欧洲只可能有一个伙伴,甚至是理想的伙伴,这就是德国”。“德国和法国必须结成紧密的友谊。只有德法之间的友谊才能拯救西欧。” 首次会谈持续了4个钟头,第二天两位政治家又开始设计法德和解的具体方案。期间,阿登纳还揭开了戴高乐个人的心结。戴高乐再次上台时已经67岁,他感到自己老了,曾不断向自己身边的人唠叨说:“我是1940年的人物,实际上,我已经老了20年,不能面对命运的挑战了。”然而,会晤中阿登纳开玩笑地说,他比戴高乐大14岁,并认为一个人是可以跨越某一“年龄障碍”的,就如同飞行员能够突破声音障碍一样。一旦跨越了这个障碍,就可以无限地活下去。这番话打动了戴高乐,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戴高乐逢人便说:“我已经越过了年龄的障碍,可以无限地活下去了。” 阿登纳不仅解开了戴高乐的心结,也解开了法德两国的心结。二人的首次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幢。这次会晤,让法德开启了和解和相互信任的新篇章。 共同向上苍祈祷和平 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美国过了几天才发表低调的声明,说它“在西柏林的坚定意图仍然未变”。而英国认为,与其在柏林冒着大战危险,还不如承认东德。戴高乐却在11月26日访问西德,向阿登纳保证反对改变柏林的地位。直到危机结束,戴高乐始终坚定地站在西德一边。戴高乐对西德的支持让阿登纳感激不尽,进一步推动了法德关系向前发展。1960年7月29日,二人在法国郎布依埃宫举行秘密会谈。这次会谈让“巴黎-波恩轴心”的前景初现。 1961年6月,西德总统吕布克到巴黎访问,阿登纳随行。巴黎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在摩默隆军营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军事仪式,戴高乐在军旗前面接待了阿登纳,二人并肩站在指挥车上,检阅了一个法国装甲师和一个德国装甲师。此次访问在兰斯结束,这个城市是法国古老传统的象征,但也是从古代日耳曼人入侵一直到马恩河战役两国多次交锋的战常在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的大教堂中,法德两位政治家共同向上苍祈祷,愿莱茵河两岸友谊事业将永远替代战争的灾祸。 从1958年秋到1962年,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通过接触与会谈,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奠定了法德友好的基矗 法德轴心最终形成 1962年7月,戴高乐在爱丽舍宫接待阿登纳时说:“在您光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庆祝使我们两国从过去世仇变成坚定的朋友这一巨大的转变。”1963年1月,阿登纳三访巴黎,两国签订法德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对两国首脑会晤、部长磋商做了制度化规定。这些规定标志着法德形成了特殊关系,人们常说的“巴黎波恩轴心”开始形成。 几个月后,阿登纳引退。1967年4月,被誉为“西德之父”的他与世长辞,终年91岁。3年后,戴高乐也未能“越过年龄的障碍”,走到了人生终点。推动法德和解的两位巨人虽然辞世,但法德轴心却延续下来,并作为欧盟的“发动机”、“火车头”、“方向盘”,推进了欧盟的建设。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自1945年之后,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况,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行的政策严格控制两德之间的人员流动。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国开始实施新的边境管理条例,放宽了对公民出境的管制,从而直接引发了一定规模的逃亡潮,在此后的不到一年间,约有十余万东德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辗转移民西欧,形成第三次东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东德进一步放宽边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东德的领土过夜。更宽松的边境管理反而进一步激起了东德公民的抗议浪潮,在莱比锡等城市持续爆发群众集会和游行,要求东德当局发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开放出国旅行、放宽对新闻媒介的限制。虽然政府一再退让,但是民众仍然抗议游行不断,要求政府进一步实行民主。1989年10月18日,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领袖埃里希昂纳克宣布因为健康原因辞职,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选举埃贡克伦茨接替昂纳克的职位,克伦茨上台后随即宣布实行“彻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参与游行的人,并与西德政府正式接触。但是昂纳克的辞职和新政策都没有平息民众的抗议声浪,东德各地的游行依旧进行。随着新领导人的上台,东德境内原本非法的反对派组织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