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学 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 生 姓 名: 李协梦 学 号: 2011033117 指 导 教 师: 姜慧明 评 阅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2015 年 6月 日 大连民族学院 大连民族学院 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目录 目录 .要 . 言 .一章 序论 .、 合物 简介 .糊精发展进程 . 性质 .合物 的应用 .、 微波 合成技术 概述 .微波反应的发现 .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加热特点 .微波加热的应用与研究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前景 .二章 实验部分 .、 实验仪器 .、 实验试剂 .、合成 .应步骤 .验结果与讨论 .、合成赖氨酸与 .应步骤 .验结果分析 .论 .谢 .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2 摘要 环糊精是一种环状的低聚葡萄糖。其结构为内部疏水、外部亲水且略呈锥形的空圆筒,则使得环糊精能作为宿主与不同客体化合物形成特殊包合物。其中 微波加热是一种新型的加热方式,具有加热速度快、热能利用率高、反应灵敏、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因此在有机合成中得到的频繁使用。 本文主要研究在同等条件下,用微波加热法与饱和水溶液法反应产生的 种方法下,实验合成 甲酚的包合物,并对包合物通过核磁共振 1H 谱及紫外光谱进行检测对比分析。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能性及微波反应有更高的效率。 关键词: 甲酚;微波加热;包合物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3 of is a of of a is be as a is a of of?in In is of of of - To by 1 H It of a L- 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4 前 言 环糊精是通过 -(1,4)结构似一截顶圆锥空腔,环糊精分子空腔外侧为亲水性基团;腔内为疏水性基团,腔内有微弱的极性。环糊精的这种特殊结构使其能与很多有机分子、金属配合物发生 作用生成包合物(与环糊精母体相比 于这一独特的空腔结构 使 环糊精可作为宿主体分子,与很多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或主客复合物。 20 世纪 30 年代, 同事在实验的基础上推断出环糊精由葡萄糖单元构成。他们还首次设计了环糊精的分离纯化程序,并在 1936 年提出了环糊精的环状结构。 1948 年到 1950 年期间,他们还发现了 20世纪 50年代起, 究组分别 致力于研究酶促降解法制各环糊精、分离纯组分以及它们的真实化学和物理性能。 现了存在更大环状结构的糊精,而 究组则重点研究了环糊精的包结配位能力。环糊精在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等 领域占领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环糊精化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环糊精的专著和长篇综述。 本文主要讲述 用紫外分析及核磁共振分析。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5 第一章 序论 一、 合物 简介 糊精发展进程 1891 年, 次从淀粉杆菌作用过的土豆淀粉里分离出环糊精,当时把它命名为 几年后 离出两种晶状物质,分别命名为“ “ 20 世纪 30 年代,便对环糊精进行了基础的研究,但发展较慢。后研究逐渐深入,证实了环糊精能形成包埋复合物,并且在一些反应中具有催化作用。 20 世纪 50 年代, 对环糊精生成酶、制取方法、环糊精的物理化学性 质和研究逐渐增多,提出了许多新见解。特别是 先阐明了环糊精能稳定 色素 ,继而又发现能形成包络物,从而在食品、医药、化妆品、香精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也随之活跃起来 。 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逐渐趋近于成熟,开始在一些领域得到 应用。 1960 年日本首次进行了环糊精的中试生产,此后三十年内环糊精才真正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 构 与性质 构 环糊精 (葡萄糖聚合物 在 环糊精葡萄糖残基转移酶(用 下 而形成的 , 由 6 , 4 一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 ,、 , 7, 8 个D( +) 吡喃型葡萄糖组成的环状 低聚物 , 由于 子空洞孔隙较小,通常只能包接较小分子的客体物质,应用范围较小; 分子洞大,但其生产成本高,工业上不能大量生产,其应用受到限制; 分子洞适中,应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是目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环糊精产品。 疏水 性 及催化活性有限,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克服环糊精本身存在的缺点,研究人员尝试对环糊精母体用不同方法进行改性,以改变环 糊精性质并扩大其应用范围。 所谓改性就是指在保持环糊精大环基本骨架不变情况下引入修饰基团,得到具有不同性质或功能的产物,因此也被称为修饰,改性后的环糊精也叫环糊精衍生物。环糊精进行改性的方法有化学法和酶工程法两种,其中化学法是主要的。化学改性是利用环糊精分子洞外表面的醇羟基进行醚化、酯化、氧化、交联等化学反应,能使环糊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6 精的分子洞外表面有新的功能团。反应程度用取代度即平均每个葡萄糖单位中羟基被取代的数量表示。酶工程法是利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普鲁蓝酶等将单糖或低聚糖结合到环糊精上,制成支链环 糊精 (歧化环糊精 ) 的方法。 图 主体构像 最显著的特征 是 有 一个空 腔 , 外部为 两端不封闭 且略显锥形 的 圆筒 。 环糊精的空腔可以和疏水性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可逆的主客体包合物,提高疏水性客体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使有机反应可以在对环境友好的水中进行。同时,该空腔是富电性的,能够影响客体分子的电性环境,使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就能有效地进行。环糊精锥筒上的羟基也可以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反应朝有利的方向进行。 环糊精的输入性空洞可以嵌入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包合物,本次论文中也运用了该性质,进行了环糊精与 间甲酚与氨基酸 的包合研究。 形成包合物,并改变被包 合 物 质 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在环糊精分子 上交链许多官能团或将环糊精交链于聚合物上,进行化学改性或者以环糊精为单体进行聚合。 质 表 见环糊精的基本性质 喃葡萄糖单元个数 6 7 8 相对分子量 972 1,135 1,2297 结晶形状 针状 棱柱 棱柱 空穴直径( ) 围直径( ) 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7 空腔深度( ) 腔近似容积( 结晶水数 1点 295解) 290解) 300 碘包含物结晶 蓝紫色六方板状 黄褐色单斜系 黄色针状或四方板状 40散射常数 糊精自身的理化性质在环糊精化学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但是,限于实验技术的发展,很多这方面的参数目前仍然无法测量。其中,环糊精的偶极矩是最为引人注意的一种。 环糊精的溶解度、稳定性、结晶特性等物理性质:环糊精的溶解性:环糊精在水及其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性质。本次试验的试管试验表明,环糊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文都的函数,能溶解环糊精的有机溶剂很少,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因此在包合反应时用去离子水溶解,稍微加热后就可溶解。环糊精没有固定的熔点,大约在 200时开始溶解,这个时候可以引入修饰集团,对环糊精的侧链进行修饰。环糊精的结晶环糊精与淀粉不同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是具有良好的结晶性 , 不易得到晶体 ,但浓 种有解理纹的晶体,另一种光学性质为表面光洁。 环糊精的化学性质 : 环糊精分子中存在大量的伯羟基和仲羟基,分子结构中有输水空腔和亲水边缘,因此环糊精分子具有一定的活性。环糊精可以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进行包合反应,生产使用价值很高的衍生物。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对环糊精的侧链进行化学修饰,制备 生物:( 1)如取代 1 个或多个伯羟基或仲羟基上的 1 个或多个氢原子;( 2)取代 1 个或多个伯羟基或仲羟基;( 3)消除 的 的氢原子,使之变成 团;氧化断裂 1 个或多个 。通过化学修饰生成的环糊精衍生物,可以改善环糊精本身溶解性,稳定 性等特性。 环糊精进行改性的方法有化学法和酶工程法两种,其中化学法是主要的。化学改性是利用环糊精分子洞外表面的醇羟基进行醚化、酯化、氧化、交联等化学反应,能使环糊精的分子洞外表面有新的功能团。反应程度用取代度即平均每个葡萄糖单位中羟基被取代的数量表示。酶工程法是利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或普鲁蓝酶等将单糖或低聚糖结合到环糊精上,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8 制成支链环糊精 (歧化环糊精 ) 的方法。 环糊精主要的化学性质:输水作用,亲水性环糊精可以通过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结构 (通常是包合物 ) , 把亲油 (憎水 ) 性客体物质通过水相从一个非水溶剂 输运到另一个非水溶剂。分子作用识别,环糊精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合疏水性不同、链长短不同、几何厚薄、宽窄不同的客体分子 , 并可区分某些旋光异构体 , 从而在多组分体系中有选择地和某些分子形成加合物 , 这便是分子识别作用。除了以上两种较为重要的性质外,环糊精还有选择性的催化作用。 由 得其具有以下性质: a. 空腔内由于受到 C H 键的屏蔽作用 而具有 疏水 性 。 b. 空腔外部 较大开口端 (上端 )由 仲羟基构成,较小开口端 (下端 )由 有亲水性。 c. 在环境中稳定,但在强酸介 质中易发生裂解。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 d. 由于其无还原端,没有还原性 ; e. 容易形成各种稳定的水合物,无吸湿性; f. 能在醇及水溶液中很好地结晶。 g. 可以将环糊精交链于聚合物上以环糊精为单体进行聚合或将官能团交链于环糊精分子上进行化学改性。 合物 的应用 利用这 些 特 性 , 机分子结合成主客体包合物,并能改变被包合物的 理化 性质,具有保护、稳定、增溶客体分子和选择性定向分子的特性,因而在 有机合成、分析化学、医疗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 药剂合成 中 的应用 因其包合能力强、在人体内能被吸收、分解且安全无毒,所以作为新型药物包合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药剂的制备使用 增加药物稳定性,掩盖药物本身气味。例如鱼腥草与 鱼腥草其味辛、性凉、入肝、肺两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排脓、利尿通淋等功效,鱼腥草油则具有消炎、杀菌、镇痛、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但其挥发稳定性不高,容易在生产、储藏过程中挥发,且药物中有强烈鱼腥草味。于是采用其与 能减少油的损失还能掩盖油本身的气味。不仅如此,还能避免外界环境中的光 线、痒等对药物的影响,例如包合当归制剂,增加了制剂稳定性。 增加药物溶解度及利用度。这是利用环糊精的亲水性,包合后能提高药物溶解性,增加吸收效果。例如 前列腺素和吡罗喜康等 正等研究了普罗布考胶囊 (采用 在家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以普通普罗布考片为参照,胶囊中普罗布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9 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98 90)。 靶向和控释给药。 制 药物释放,还可以提高亲脂性药物在毫微囊中的载 药 量, 从而使制备毫微囊成为可能,达到靶向或控释给药的目的 。 高药效。 等实验研究了单取代 放。实验数据显示,大鼠口服 6h 内,胃、小肠、大肠匀浆中均未见明显的正丁酸,而在肓结肠内容物中产生大量正丁酸。这表明 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应用 环糊精高分子 (以环糊精或经过化学改性的环糊精为 基本结构单元的大分子化合物。近十多年来。由环糊精介导的新型聚合反应在改进聚合物材料原有合成工艺、调节聚合物结构、提高产物性能等方面独特优势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 。因环糊精的加入使聚合反应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 聚合途径的改变。目前 高分子聚合物合成中使用的有机单体,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系列等,在 需要引入任何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就可以直接在水相中进行聚合反应,与传统聚合反应相比,反应速度更快,最终获得的聚合物分子量也更高 。 H 等研究了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 环糊精存在条件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实验表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直接在水相中聚合得到数均分子量达到 140 000 的高分子聚合物。此外,体系中使用的 p 环糊精可以通过简单的离心分离加以回收,回收率高 80 95。 聚合产物可设计性的改变 。 二、 微波 合成技术 概述 微波 化学 近几十年刚刚兴起的一门新交叉学科,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微波化学已经渗透到有机合成、无机合成、分析化学、非均相催化、采油、炼油、冶金、环境污染治理等众多化学研究领域。随着微波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微波化学已成为目前化学领域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由于微波作用机理的特殊性,微波化学对很多化学领域,特别是有机台成领域带来了冲击。 即在微波条件下, 利用其加热速度快、反应灵敏、具有选择性、穿透性、均质等优点,应用于现代有机合成研究中的一项技术 。 微波反应的发现 微波是指波长足够短 , 能在发射和接收过程中实际应用波导和谐振腔技术的电磁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0 波 , 其波长范围在 1 1000间 , 对应的频率范围为 3 1053001936 年 , 波导传输试验在美国取得成功 , 随后 , 微波技术在通信、广播、电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程中 , 人们发现微波会引起热效应 , 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对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研究 , 美国人 L 申请了微波加热技术的第一个专利 , 美国泰潘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波炉 纪 70 年代初期 , 我国开始研究和利用微波加热技术 , 首先是在连续微波磁控管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特别是大功率磁控管的研制成功 , 为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纪 80 年代 , 我国开始生产微波炉 , 到目前为止 , 已经发展有家用微波炉、工业微波炉等系列产品 , 产品 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微波加热原理 由 直流电源提供微波发生器的磁控管所需的直流功率 ,使 微波发生器产生交变电场 ,该电场作用在处于微波场的物体上 ,由于电荷分布不平衡的小分子迅速吸收电磁波而使极性分子产生 25 亿次 /s 以上的转动和碰撞 ,从而极性分子随外电场变化而摆动并产生热效应 ;; 又因为分子本身的热运动和相邻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使分子随电场变化而摆动的规则受到了阻碍 , 这样就产生了类似于摩擦的效应 ,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分子热能 ,造成分子运动的加剧 , 分子的高速旋转和振动使分子处于亚稳态 , 这 有利于分子进一步电离或处于反应的准备状态 , 因此被加热物质的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升高。 微波加热特点 微波加热的即时性 用微波加热介质物料时 , 加热非常迅速 物料即刻得到加热 物料就得不到微波能量而立即停止加热 , 它能使物料在瞬间得到或失去热量来源 , 表现出对物料加热的无惰性 ,极性分子在极化弛豫过程中的弛豫时间 与外加交变电磁场极性改变的角频率 有关 ,在微波段时有 =1 的结果 152450 根据计算 , 其 约为 1010量级 微波能在物料内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具有即时特征 . 波加热的整体性 微波是一种穿透力强的电磁波 , 如频率为 915电磁波 , 其波长为 32 它能穿透物体的 内部 , 向被加热材料内部辐射微波电磁场 , 推动其极化水分子的剧烈运动 , 使分子相互碰撞、摩擦而生热 升温迅速 , 温度均匀 , 温度梯度小 , 是一种“体热源” , 大大缩短了常规加热中热传导的时间 的物体外 , 一般可以做到表里一起均匀加热 微波加热的选择性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1 并非所有材料都能用微波加热 , 不同材料由于其自身的介电特性不同 , 其对微波的反应也不相同 , 根据材料对微波的不同反应 , 我们可将材料分为 :微波反射型、微波透明型、微波吸收型和部分微波吸收型 我们可以利用微波加热的选择性对混合物料中的各组分或零件的不同部位进行选择性加热 利用微波加热对物料进行胶合加工时 , 其发热和温升集中在胶层 , 避免了胶缝周围物料因高温而造成的热损坏 . 微波加热能量利用的高效性 在常规加热中 , 设备预热、辐射热损失和高温介质热损失在总的能耗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 而微波进行加热时 , 介质材料能吸收微波 , 并转化为热能 , 而设备壳体金属材料是微波反射型材料 , 它只能反射而不能吸收微波 (或极少吸收微波 ) 组成微波加热设备的热损失仅占总能耗的极少部分 热源” , 它并不需要高温介质来传热 , 因此绝大部分微波能量被介质物料吸收并转化为升温所需要的热量 , 形成了微波能量利用高效率的特性 它一般可以节电 30 %50 % . 波加热安全、卫生、无污染 , 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常规加热一般采用矿物燃料作为能源 , 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称为产生“ 温室效应” 的主要成分 对环境没有污染 除了产生微波热效应外 , 微波还能使生物体的生物活性得到抑制或激励 , 即微波的非热效应或生物效应 微波对细菌的致死率远高于常规加热 微波加热还具有加热质量高、营养破坏少、加热设备紧凑、节省空间等优点 . 微波加热的应用与研究 由于 微波加热技术具有许多常规加热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 , 国外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就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许多行业 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并应用微波加热技术 , 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与印染、造纸与印刷、烟草、药物和药材、木材、皮革、陶瓷、煤炭、橡胶、化纤、化工产品、医疗等行业 微波改性 , 微波干燥 , 微波灭菌与杀虫等方面 . 微波加热与解冻 由于微波加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 , 我们可以使用微波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物料加热到所要求的温 度 应用于工业生产、家庭民用中 全世界有超过 8000 万台家用微波炉在使用着 5 , 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 波干燥 微波干燥是把固体湿物料作为一种电介质 , 置于微波交变电磁场中 , 在频繁交变电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2 磁场的作用下 ,物料中的极化水分子迅速旋转 , 相互摩擦 , 产生热量 , 从而加热和干燥物料 一般物料表面温度低于芯层温度 , 形成“负温度场” (一般加热方式为正温度场 ), 且物料内产生较高的蒸汽压力 , 与环境形成较大的静压力差 , 使物料中的自由水和水蒸气形成渗透 流 使微波干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物料干燥方法 , 形成了微波干燥的独特机理 量好的优点 . 波改性 杨进等用微波加热技术对米糠进行处理 , 分析了微波处理时间、料层厚度、米糠原始水分、贮藏时间对米糠稳定性的影响 当含水率为 15 21 %, 料层厚度为 30 70微波处理时间为 150 200s 时 , 可产生较好的稳定效果 微波处理可以明显地提高米糠的稳定性 ,且微波加热处理时间是对稳定化效果影响最 大的工艺参数 . 微波烧结 微波烧结技术是一门新的烧结工艺 微波烧结具有突出的优势 :材料内部结晶结构更加均匀 , 致密度更高 , 改善了材料的性能 ;实现选择性烧结 , 产生具有新的微观结构和优良性能的材料 我国也于 1988 年将微波烧结技术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863” 计划 ),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舟 , 而且还成功地烧结出不开裂、组织均匀的发动机增压器涡轮转子 6最终致密度为理论致密度 的 97%.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前景 加热过程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 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它具有众多其他加热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 无疑将会在各部门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 方法 , 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深入 , 它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缺点和不足 其所用能源为高价位的电能 , 与传统能源相比 , 有时其干燥成本仍然较高 ;单独用微波干燥物料 , 若控制不当 , 容易使物料内产生过快的温升和很高的温度 , 从而导致物料内 部产生“炸裂” , 甚至出现烧焦现象 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 微波加热技术也日趋成熟 , 微波加热设备日渐精良 ;电力供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 微波设备电子器件价格的下跌及能源比价的调整 , 使得微波加热设备及微波加热的直接成本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 , 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再是一种环保良好的作业 我们可以预见 :微波加热技术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非常重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3 要的作用 .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4 第 二章 实验部分 三、 实验仪器 核磁共振波谱仪 紫外光谱仪 美的微波炉 磁力搅拌套 精密天平 循环水真空泵 四、 实验试剂 间甲酚 赖氨酸 二甲基亚砜 五、合成 反应步骤 在天平上称取 环糊精与圆底烧瓶内,加入 50加入转子,放于磁力搅拌套内。 75恒温搅拌加热待 象: 热一段时间白色 粉末溶解于水中,透明液体。 此时,用移液管取 3滴滴入圆底烧瓶中。开始计时,恒温搅拌加热 2时。现象:间甲酚不溶于水也不溶于 入后呈油滴状,加热后油滴逐渐消失。 将烧瓶内的液体倒入锥形瓶中,冷却至室温。现象:冷却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始慢慢析出粉色晶体。 待晶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粉色晶体。将晶体放入表明皿中晾干,装入贴有标签的干燥的小瓶内。现象:滤纸上得到粉丝晶体。 晶体待检测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5 在天平上取 环糊精与锥形瓶中,加入 50,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出。现象: 液体中呈白色粉末,微波加热后变为透明液体。 用移液管移取 3滴滴入上述锥形瓶中,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7象:间甲酚不溶于水及 入后呈油滴状,在微波炉中加热后溶液变为透明粉色液体。 取出锥形瓶,冷却至室温。现象:冷却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始慢慢析出粉色晶体。 晶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粉色晶体。将晶体放入表明皿中晾干,装入贴有标签的干燥的小瓶内。现象:滤纸上得到粉丝晶体。 晶体称重后 待检测。 图 甲酚底物光谱图 图 值检测值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6 图 甲酚包合物普通加热紫外谱图 图 值检测值 图 甲酚包合物微波加热紫外光谱图 图 值检测图 间甲酚结构式为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7 规加热法间甲酚与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8 图 波反应核磁共振谱图 验结果与讨论 间甲酚 理论产量( g) 实际产量( g) 产率() 饱和水溶液法 6 微波加热法 2 表 结果产率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微波加热法的产率较高,且微波加热法耗时更短,效率更高。 间甲酚 底物 饱和水溶液法 微波加热法 波峰波长( 收值 甲酚紫外波峰波长表 结论: 合物与底物并没有太大迁移,证明均有包合物产生。 种晶体与单体想比,波峰均有迁移,说明包合物产生。 化学位移在 为包合物中环糊精的氢原子吸收峰; 5为包合物中间甲酚的吸收峰;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19 通过对比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相应氢原子的积分比例,得出二者形成了 1:1的超分子体系。 六、合成赖氨酸与 应步骤 在天平上准确称取 环糊精于圆底烧瓶内,加入 50加入转子,放于磁力搅拌套内。 75恒温搅拌加热待 象: 始是白色粉末,加热一段时间白色粉末溶解于水中,变成透明 液体。 在天平上准确称取 氨酸,倒入小试管,加入 3解赖氨酸,全溶后逐滴滴入圆底烧瓶内,与 75恒温加热 2时。此现象: 赖氨酸易溶于水中,溶解后无水透明液体。 加热停止,将烧瓶内的液体倒入锥形瓶中,冷却至室温。静置 3。现象:静置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始慢慢析出固体。 待固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白色固体。将固体放入表面皿中晾干,晾干后装入贴有标签的干燥的小瓶内。现象:滤纸上得到白色固体。 晶体待检测 在天平上取 环糊精于锥形瓶中,加入 50入微波炉中加热2出。现象: 液体中呈白色粉末,微波加热后变为透明液体。 在天平上准确称取 氨酸,倒入小试管,加入 3解赖氨酸,全溶后逐滴入上述锥形瓶中,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20象:赖氨酸易溶于水中,溶解后无水透明液体。 取出锥形瓶,冷却至室温。静置 7 天。现象:静置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始慢慢析出固体。 固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透明晶体。将晶体放入表明皿中晾干,装入贴有标签的干燥的小瓶 内。现象:滤纸上得到透明晶体。 晶体待检测。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20 图 物赖氨酸紫外光谱图 图 值检测图 图 规加热法的赖氨酸与 图 值检测图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21 图 微波加热法的赖氨酸与 图 值检测图 图 规加热法的赖氨酸与 微波条件下 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22 图 波加热法的赖氨酸与 实验结果分析 赖氨酸 饱和水溶液法 微波加热法 理论产量( g) 际产量( g) 率() 41 55 表 赖氨酸包合物产率分析 赖氨酸 底物 饱和水溶液法 微波加热法 波峰峰值 收值 2 赖氨酸紫外光谱波峰波长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市场环境管理办法
- 汕尾市存款业务管理办法
- 项目任务计划管理办法
- 丹东市农村垃圾管理办法
- 银行柜员差错管理办法
- 乡镇小学生课堂管理办法
- 《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
- 银行违规贷款管理办法
- 北京到廊坊人员管理办法
- 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 实验室培育钻石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领英大制造行业人才全球化报告-马来西亚篇
- 专题:阅读理解 30篇 中考英语高分提升之新题速递第二辑【含答案+解析】
- 企业面试题目和答案大全
- 抖音房产直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近视眼治疗仪市场竞争力剖析及企业经营形势分析报告
- 2025年高考化学试卷(广东卷)(空白卷)
- 体育老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日本所有番号分类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