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58847.doc_第1页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58847.doc_第2页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58847.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期,我拜读了陈旭麓先生的史论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我被陈先生深刻的史学见解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所深深折服。作者认为,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此书把史与论有机结合,通过对精炼的史实的分析,以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表现出来(引自卷首序)。下面我试图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此书作几点浅薄的评价。首先,在通览目录时,你会觉得系统性与可读性都很强。从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到第二十章“历史的选择”,每章里再分成三至五小节,时序清楚、条理性强。章节的标题主题鲜明而又形象生动。多用比拟,如“漫长的盘旋”喻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东西对峙,隔雾看花”比喻东西方在长期隔绝中的了解与臆想。“炮口下的震撼”、“天国悲喜剧”和“近代化的一小步”等标题抓住了关键词,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第九章用“日本冲来了”做标题,形象地描绘了日本破门而来的急迫与无情;第二十章用“欧风美雨驰而东”为题,形容20世纪初中国“藩篱既失”之后,外来东西源源而入,出现“欧风美雨”的史实。如此鲜活的语言,让读者回味无穷、不忍卒读。其次,在史实叙述中,珍贵的史料与新颖的史论俯拾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节就不乏珍贵的史料和新颖的史论。作者列举了道光年间“防范夷人章程”是“极富特色的”。其中规定:1、夷人私带番妇住馆,及在省乘坐肩舆,均应禁止也;2、夷人具禀事件,应一律由洋商转禀,以肃政体也;3、禁在广州住冬;4、限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约束;5、不准汉人借领外夷资本;6、不准久住澳门;7、禁雇汉乳妈及买汉婢;8、禁入省城靖海等门。(见52页)作者治学严谨,不仅注明了出处,还做了补充说明:这种“防范夷人章程”的条文与实际执行间有出入,如“禁在广东住冬”与“不准久住澳门”,实际是禁止住夏与不准久住省城(详见汪敬虞:是住冬还是住夏)。此处陈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士大夫的议论,类多隔靴搔痒,不中肯綮”,依据是士大夫认为“中国之物,番人最重者,无若茶与大黄,非此二物,则病胀满而不治,”“绝茶与大黄不使出,则可使夷人屈服。”作者最后指出“这种见识与事实之间的距离正显示了闭关所造成的虚骄与懵懂。”这些观点都非常鲜明而发人深省。第三,在陈述史实时,融入了真情实感,彰显了思辨色彩。在概述鸦片战争中西之间武力较量时,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代表人物,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盛赞了关天培的英勇,随即指出“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其英勇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悲怆。” 批判了杨芳的愚蠢“收集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无奈地指出“其仓皇失措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又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调侃。”正如冯契先生评价“旭麓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他有一双敏锐的治史的眼睛”(见此书的序第二段),他敏锐地指出“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亮出了中国的短处。”作者随后列举详尽的史实佐证了这一观点。“在(鸦片战争)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巨大的落差。”(见54页)再如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的结尾,作者总结表述:“结果愈改愈乱,愈改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见255页)这种穿越时空的反问、声情并茂的叙述中,有史实、有史论,更有真情!既见作者的文学功底,更见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