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无言之美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作,更适用于文学作品。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而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教学重点: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2.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教学创意:诗歌导入,生成疑问;走近大师,了解美学;自学互研,梳理思路;合作探究,归纳写法;深层探究,难点突破;借鉴方法,鉴赏实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诗歌导入,生成疑问师:同学们,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并说说自己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不说出这其中的“真意”?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言”到底指的是什么,到底美在哪里,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有必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句开始,先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认识,知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样能减轻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心理畏惧,达到深文浅入的教学效果。)二、走进大师,了解美学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三、自学互研,梳理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示:文章末尾“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2.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呢?明确: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之美。3.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观点。师:请同学们按照作者“话题导入”“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明确:话题导入(1-2段)问题提出(3-6段)分析问题(7-12段)得出结论(13段)(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由于本文是文艺论文,学生不易把握论证的过程,所以由教师进行引导,给出划分依据,从而梳理文章的论证顺序。只需大致梳理即可,不必在某一段上过分纠缠。)四、合作探究,归纳写法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3.师:同学们,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找出来了吗?明确: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文章进行写法上的概括,对学生进行提示,感受美学论证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的逻辑缜密度。)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教师总结: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五、深层探究,局部突破师:同学们请再次仔细阅读论证文学“无言之美”的段落,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1.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作者列出一般的观点文学应该尽善尽美的为条件,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2.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4.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明确:(1)“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2)“无言”是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教师小结:原来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美术,尽管不能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依旧是美。(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部分是文章中较为生涩难懂的,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六、借鉴方法,鉴赏实践布置作业:请你在下面的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