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孔明的出山与归天看其志向与命运.doc_第1页
从三国演义孔明的出山与归天看其志向与命运.doc_第2页
从三国演义孔明的出山与归天看其志向与命运.doc_第3页
从三国演义孔明的出山与归天看其志向与命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和归天看他的志向与命运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三大典型人物之一,堪称一绝。神机妙算常常成为他的代名词。书中的“舌战群儒”、“智算华容”、“智辞鲁肃”、“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和“智取三城”等场面与情节,无不围绕着“智”来做文章。运用智慧、妙策辅助刘备打下蜀汉江山,立下了卓著功勋。而真正推动亮忘我前进的,是铭记在他心中的刘备的三顾之恩。为此,才他走上不同的命运之路,从隐者迈向仕途的顶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里着重关注亮出山和归天的相关叙述,从这一角度,来揭示亮的志向与命运。这两处是亮进入和推出历史舞台的标志,对人物有着交代和总结的意义。亮的第一登场是在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徐庶(元直)向刘备推荐人才。一开始就论及此奇才的志向。 “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尊称刘备)可亲任往之”,“此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尔后,才分别讲到他的才能,“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以吾(元直)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关于亮的本领,就不多说了。书中确实突出的非凡志向。文中不止一处,并且采用了不同手法去表现亮的抱负。在司马徽和刘备的交谈中,有这样一段话,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向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很明显,孔明了解自己长于统筹大局,志向高远。既然诸葛亮有志于当一位辅助君王成就王业的贤相,那么又如何解释他躬耕南阳十年的事实。在南阳,他是否整天饱读经策而已?非也。不少有识之士常常和他共议天下大事,交流心得。“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 。其实,文中一一对孔明做铺垫的各色人物便是他的朋友。否则,怎有“隆中对策”的对答如流,怎来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是否亮的志向与行为发生矛盾了,明明胸怀大志,又空空而谈,不见实践。寻找答案,还是需要回归文本。文中没直说,但请细看。孔明的密友崔州平说过:“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且不论崔州平的言论正确与否,客观与否,崔氏之已言未必就是孔明之未言。但慢着,联系孔明躬耕十年的事实,孔明闻言(徐元直推荐其出山辅助刘备)作色之语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是否可以推断,孔明虽有丞相之心,却没有出山的理由,正是崔州平所说的“徒费心力”。在刘备遇见诸葛亮之前,陆续出现了几位人物,他们或是亮的朋友,或是亲人。几乎每人都表达自己的立场,有诗为证。这些人物不是多余的,而是对亮的烘托,是对主要人物登场之前的艺术准备,让读者将人物参照比较。文中说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石广元),“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孟广威)。这样,很容易与孔明的情况联系起来。其中,亮之弟有感而发的诗与亮的居室对联相互呼应,是对亮这一人物特点的点睛之笔,“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恰恰是对亮的最好解读。他就如翱翔于千仞之间的高贵的凤,没有梧桐决不栖停,他隐居南阳的第二原因:不是圣明的君主便不追随的原则。这一切都得随遇而安,静观其变。入世,还是出世,是一个问题。在躬耕南阳的时日里,诸葛亮关心和议论国家大事,熟悉治国安邦之经论策略。他希望辅助圣主,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体现了忠君爱民的思想。而他乐于隐居躬耕,又出于个人的生活爱好。上述两者都源于亮对现实的认识。战争连年,狼烟四起。少年时期,他亲身体验到时势的艰险与混乱,这对他以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关联。正如他在隆中对策中叙说,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桓灵二帝,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地方势力吞并割据;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志存高远如翱翔千仞的凤凰,天下大局正由治入乱,勉强而为则徒劳身心。这两方面需要一个调和剂,一种平常的、淡泊的和宁静的心态去处理志向与实践的问题,不刻意强求。淡泊与宁静是明志和致远的最高境界。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全盛德,应叹古今无”。本要甘老林泉的诸葛亮,只因三顾之恩,出山辅助孤穷末路的刘豫州。身未升腾,便与其弟许下功成归隐的诺言。谁料先主托孤白帝城,孔明誓言竭尽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孔明出山,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伏笔。文中多费笔墨反复孔明为感知遇之恩,而倾其所有。正是这股恒久与深刻的情感,推动亮的命运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原”。孔明的这颗强烈忠诚之心难免偏激,便会衍生一些问题,一方面,给自身造成短寿而功业未成的结局;另一方面,缔造了蜀汉内部人事管理的失误。下面尝试分析。孔明的全盘心血倾注在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的事业上,事事过于谨慎,不放心下放权力,相应地,没有充分发挥部下团结的力量,也没有给部下很好的锻炼的机会。在第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司马懿应对孔明的巾帼女衣,只复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司马氏之言属实乎?孔明只叹言:“彼深知我也!”主簿也直言谏曰:“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若皆身亲其事,将形废神困,终无一成”孔明深知自身健康状况,心力不接,旧病时有复发。主簿毫不避讳地给丞相劝告,说明了孔明的操劳程度以达无以复加了。孔明自觉担负重大的使命,不敢稍有放松,结果,废寝忘食,劳形伤神。关于蜀汉内部的人事管理,孔明又做得怎样呢。人事管理不是小事情,跟统治阶级内部的运作紧紧相连。比较以下,可以看出,蜀汉缺乏足够的人才为统治服务。孔明处理人事问题显得保守,谨小慎微,很难容纳一些个性张扬的部下。这样,就成为蜀汉人才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蜀汉政权的巩固壮大。孔明要实现刘备汉室复兴的理想就难了。孔明在分辨和观察人员上并不在行。他等同了性情与人格。对于魏延,他是带有偏见的。自打魏延投奔刘备起,他便瞧不起他,又断定“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魏延好胜,不服输,但不能归因于他的人格中的不忠不义的因素。他当日杀了韩玄归顺刘备,只是择木而栖,寻找一位仁明的君主,是一种向好的表现。并且,刘备也没认同魏延反相。有人说,魏延的行为引人误会,是他的个性不入群的缺陷,自己该负责。不能怪孔明,维护政权的巩固是他的职责、使命。那岂不是十分残酷,很多人要死于政治利益的冲突之下?刘封也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刘备的义子,比后主争气多了。但孔明认为他过于勇猛,对皇位继承人禅威胁太大。于是,趁他战败,将他处死。从以上两个例子,共同体现了孔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段:一切对政权构成威胁的因素都要铲除。其实,他的政治思想源头早在南阳已表现出来。他常吟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歌谣,内容讲述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这首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位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纵观亮的政治生涯,他就如晏子克己修行,励精图治,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他消除一切不利于政治利益的因素。孔明对魏延的造反有干涉的作用。也就是说,魏延的行为本不是造反性质,在孔明的安排下,行为最终变质。事实上,一开始,魏延的所作所为只是主观上为国体大局着想,不服撤退安排,亦未有谋反之心。而马岱受孔明之命,被安排到魏延身边,他的言行对魏延做出决定也有干扰,是在怂恿他造反。在情急之下,性情急进,不服气的魏延,被逼的狗急跳墙了。这也是他心中怨气日积月累的结果。他一直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受到种种的压制,也没有与上司进行思想交流。魏延走到这一步,难道孔明不是背后的推波助澜者?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窥测到,孔明对于部下的管理没有从积极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尤其对于像魏延那样的个性明显的人,缺点成为了他们的致命伤。对于魏延的外露性格,孔明做出了错误的审判。那么,有些他认为值得信赖的人是否真有其事?孔明临终前,把一应大事交由长史杨仪处理。在第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中,杨仪,“谓费韦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由上述看出,“独观其大略”,而不务于精纯,是对孔明的真是写照。用人失当与他不敢辜负恩情、事必躬亲紧密关联。不管世人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品评如何,这一形象是不朽的。他的智谋为世人崇拜,他的精神气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