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doc_第1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doc_第2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doc_第3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doc_第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计划、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三单元 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三、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一) 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三) 科学知识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五、补差意见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1、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七、教学进度安排:周次起止日期教 学 内 容课时19.03-9.07始业教育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329.10-9.14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复习339.17-9.21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练习349.24-9.28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练习3510.01-10.06国庆假期610.08-10.12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3710.15-10.194、找拱形 练习 课外延伸3810.22-10.265、做框架 6、建高塔 机动3910.29-11.02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复习第二单元31011.05-11.09期中复习知识回顾 期中检测 机动1课时31111.12-11.161、电和磁 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31211.19-11.234、电磁铁的磁力(二) 练习 5、神奇的小电动机31311.26-11.30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31412.03-12.07练习 复习第三单元 1、校园生物大搜索31512.10-12.14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练习31612.17-12.21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练习31712.24-12.28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31812.31-1.04复习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测试 概念梳理3191.07-1.11复习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试 复习第二单元3201.14-1.18第二单元测试 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测试3211.21-1.25总复习3221.28-2.01期末测试1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主备人:李亚红大孔乡初级中学二 0 0 九 年 九 月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学习目标】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2、会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重 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难 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教学过程】ww w. xkb 1.com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在生活生产中,人们做事情常常用工具来帮忙。我们认识哪些工具?我们使用过工具吗?学习目标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2、会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二、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23的内容,思考:1、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填表一。2、试用工具,学生分组试着将学具木板上的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取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想选择的理由注意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3、观察P3的三幅图,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完成3项工作,想想选择理由。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效果 1根据“表一”,指名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有哪些?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2P2试用工具时,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说一说选择的理由。3请三名同学说一说P3的三幅图中,选择那件工具完成3项工作最恰当,说明选择的理由。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 估计选择理由说不明白。分析错因:钉锤拔出铁钉,小刀取出图钉,运用杠杆原理比较省力方便。螺丝刀取出螺丝钉运用了轮轴原理省力方便。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五、课堂作业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选择工具打开油漆桶。新课标第一网2、选择工具打开一瓶饮料。3、选择工具将汽车轮胎上的螺母取下来。六、课堂小结1、请学生理解P3简单机械的定义。2、对于简单机械,我们有什么问题?第二课、杠杆的科学【学习目标】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能找到杠杆这三个点。2、会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重 点】认识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难 点】利用杠杆尺进行研究时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杠杆能在生活中产生巨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学习目标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能找到杠杆这三个点。2、会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二、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46内容:1、思考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2、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省力问题。3、讨论思考研究杠杆省力问题需收集哪些数据?怎样收集数据?填P6杠杆尺的记录表。对杠杆尺的构造、使用方法进行介绍。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看书,操作研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说一说: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三个点?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上标出压水井、跷跷板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3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4以小组为主汇报:收集了哪些数据?怎样收集数据?依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 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 估计没有错误。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错把面杖当作杠杆。分析错因:对杠杆的意义没有理解一根棍子工作时,如果能找到杠杆的三个点,我们把它看作杠杆,否则不是杠杆。4一起评第四个问题。 估计各小组在“怎样收集数据?”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分析原因: 有的小组实践操作较为随意,阻力点与用力点上的钩码个数,阻力点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变化大。 有的小组实践操作先确定阻力点或用力点一个点不动,相对应点钩码个数也不变,变化另一点到支点的距离以及钩码个数。解决:学生讨论,选择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五、课堂作业1、说一说剪刀、镊子、筷子这几种杠杆类工具的阻力点、用力点、支点分别在什么位置。新课 标第 一网2、阻力点离支点 ,用力点离支点 时,杠杆省力;阻力点离支点 ,离支点 时,杠杆费力;阻力点与用力点离支点 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六、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七、课后拓展 阅读P21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身体上的杠杆”。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2、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3、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会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重 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难 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教师)。【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板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2、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3、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会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三、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78的内容。1、思考P7中铁片开瓶器夹子这三种杠杆类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说一说什么样的杠杆工具省力?什么样的杠杆工具费力?从杠杆三个点的位置及是否省力两方面比较2、观察P8杠杆类工具,按是否省力的标准进行分类,填写P8杠杆类别记录表。3、思考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看书,操作研究,教师巡视。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回答:1杠杆类工具分为几种?2什么样的杠杆工具省力?什么样的杠杆工具费力?什么样的杠杆工具既不省力也不费力?3为什么设计省力杠杆与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五、讨论更正 1、学生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更正。2、教师小结。六、课堂实践操作小杆秤的研究1、让学生认真看P9内容,指导学生制作小杆秤。2、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3、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研究它是怎样称量出物体重量的?4、学生自由说一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七、课后延伸1、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2、阅读P22资料库“杠杆称的家族发展史”。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学习目标】1、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2、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重 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难 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教师;每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1、导入: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它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根据实物指出轴、轮所在位置 2、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2、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3、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三、自学指导认真看P1011的内容,每个小组做两次轮轴作用实验。指导学生安装好轮轴装置1、根据P10内容要求做轮轴实验,填写“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表”,想一想有什么发现?2、根据P11内容要求将原装置的轮换成更大的轮做轮轴实验,填写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记录表”,把两种轮轴提起相同重物所用的力进行比较,想一想有什么发现?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 1各小组汇报第一次轮轴作用试验数据及发现的规律。 2P10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每一小组中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两人按不同方向转。猜猜胜者是谁?说明原因。3各小组汇报第二次“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试验数据及发现的规律。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挂在轮上的钩码比轴上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 估计没有错误。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个别小组轮换大了,实验成功,数据准确,但没有发现新的规律。分析错因:两次实验在轴上挂的钩码个数不同,致使轮上的钩码个数比较不明显;两次实验在轴上挂的钩码个数应相同,再比较轮上的钩码个数,结果会很明显。六、课堂作业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2、P11图上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门把手、水龙头、轱辘、方向盘、扳手)七、课堂小结 轮轴有什么作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有什么影响?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2、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2、会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三、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1213的内容,1、利用定滑轮装置试一试,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小组合作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填P13“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3、体会动滑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4、小组合作实验:测力计测量将重物直接提升,再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将实验数据填入“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思考发现什么?力的单位:牛顿,用字母N表示。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 1定滑轮是否省力?它有什么作用?说明理由。2什么叫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汇报实验数据。3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学生对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作用不同点概括不完整。 教师点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六、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七、课堂小结 通过实验探究,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第六课 滑轮组【学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2、会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重 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难 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每小组铁架台1个、线1条、定滑轮与动滑轮各3个、钩码1盒、测力计1个。【教学过程】一、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请看P14“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想一想,起重机上那么多的滑轮有什么作用?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2、会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3、会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二、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1415的内容。 1、理解什么是滑轮组,并依照结构图P14,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比较,能发现什么?填“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表一”。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及2个定滑轮的滑轮组作用。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比较,能发现什么?填“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表二”。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什么是滑轮组?滑轮组提升物体与直接提升物体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2有多个动滑轮与定滑轮的滑轮组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教师小结:滑轮组在提升重物时,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中的动滑轮与定滑轮数量越多越省力。五、课堂游戏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及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六、课堂小结 滑轮组的作用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组?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学习目标】1、理解斜面的意义,认识斜面省力作用。2、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3、学会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重 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难 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准备】每小组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在山区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S”形?学习目标1、理解斜面的意义,认识斜面省力作用。2、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3、学会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二、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1617内容:1、阅读P16内容,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填“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2、阅读P16内容,分组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作用,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3、分析实验数据,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或相同?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 1第一个实验的实验数据并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第二个实验的实验数据并说明不同坡度的斜面有什么规律。3在山区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S”形?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个别小组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与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没有差别。分析错因:一种情况是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没有处于匀速运动时便进行读数;另一种情况是斜面坡度太大。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个别小组几次试验的数据差别不大,不能找出规律。分析错因:一种情况是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没有处于匀速运动时便进行读数;另一种情况是实验设计不周密,利用斜面提升的重物不同。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五、课堂作业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 2、斜坡就是一种 ,它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同一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 ;坡度越大,所需的拉力 。 3、讨论螺丝钉也是斜面吗?六、课堂小结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学习目标】1、研究自行车上链条和齿轮,发现齿轮转动快慢与齿轮大小之间的关系。2、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3、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体会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重 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难 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出示学习目标1、研究自行车上链条和齿轮,发现齿轮转动快慢与齿轮大小之间的关系。2、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3、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体会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三、自学指导1、请认真看P18内容,小组合作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作用。小组分工,分别转动大小两个齿轮,观察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的大小有没有关系?2、变速自行车上大齿轮有几个?小齿轮有几个?讨论变速是怎样产生的。3、认真看P1920内容,小组合作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填“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记录表”。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操作,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链条作用;大齿轮转动一圈会带动小齿轮转动几圈?小齿轮转动几圈才会带动大齿轮转动一圈?2变速自行车上的变速是怎样产生的?3在自行车上发现的简单机械有哪些?作用是什么?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学生对于变速是怎样产生弄不明白。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最大的大齿轮带动的最小小齿轮转速变快;最小的大齿轮带动最大的小齿轮转速会变慢。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没有错误。六、课堂作业1、自行车采用 来传递力量。2、小组讨论:说说生活中由简单机械组合的复杂的机器有哪些?它们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七、本单元小结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2、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对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第一课 抵抗弯曲【学习目标】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2、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重 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难 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2、通过小组实验,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3、能大胆估测,合理控制变量,通过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三、自学指导1、请认真看P26内容,根据要求小组合作进行“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填“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铁垫圈的个数,纸梁长度、厚度控制不变2、请认真看P2728内容,根据要求小组合作进行“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填“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梁长度、宽度控制不变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汇报几次试验数据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汇报试验数据。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教师点拨: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和厚度有关,横梁越宽所承受的压力越大;横梁越厚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六、课堂作业小组讨论: P28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七、课堂小结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教学后记: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控制条件: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跨度不变,铁垫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第二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理解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原理。【重 点】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难 点】理解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原理。【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理解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原理。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三、自学指导1、请认真看P29内容,将相同的几张纸折成不同形状,分别测试它们的承重,会有什么发现?2、认真看P30内容,说说为什么有的钢材做成“T” “U” “L”等形状?3、认真看P30内容,折一折瓦楞纸板,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摸摸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分析瓦楞纸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折成不同形状的纸横梁与一张平展的纸横梁承重相比,你发现了什么?2说说有的钢材做成“T” “U” “L”等形状有什么优点?3瓦楞纸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教师小结: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T” “U” “L”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抗弯曲能力。六、课堂游戏比一比,大家把相同的纸张折成不同形状,看谁折的纸横梁承重最大。七、课堂延伸1、联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利用改变材料形状增强了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例子。2、阅读P45资料库,体会“改变材料形状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学习目标】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3、学会自主探究,能与同学合作学习。【重 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难 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拱形的力量学习目标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3、学会自主探究,能与同学合作学习。三、自学指导1、请认真看P3132内容,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2、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使它不变形?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1小组汇报: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强,它形状有什么变化? 2指名回答: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使它不变形?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评讲:估计没有错误3、教师点拨: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六、课堂实践利用拱形的特点,自己用西瓜皮搭建一个西瓜拱,想一想西瓜拱在压力下为什么不垮?七、课堂延伸1、通过资料向学生介绍长寿的石拱桥,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2、拱形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使建筑更为坚固。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拱形建筑,与同学讨论它们的特点。第四课 找拱形【学习目标】1、认识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2、会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重 点】圆顶形和球形承受压力的的特点。【难 点】球形承受压力的的特点。【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观察课本中拱形建筑图片和教师提供的圆弧形建筑图片。学习目标1、认识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2、仔细观察,会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二、自学指导1、请认真看P3334内容,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壳,做乒乓球壳压力承载实验,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试着解释圆顶形承载压力的特点。2、用手使劲捏、呀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容易压瘪吗?试着解释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3、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填写观察记录表。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乒乓球壳特点,承受压力情况;乒乓球承受压力情况。 2解释圆顶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解释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3塑料饮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评讲: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进行表扬。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学生对于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相似理解不明白。教师演示:用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说明圆顶形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例如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五、课堂阅读阅读P35“生物体中的拱形”,说说生物外壳的形状对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六、课堂小结 1、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2、找找生活中利用了拱形原理的物体,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巨大的影响。第五课 做框架【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3、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重 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难 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如何产生。【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显示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板书课题做框架。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3、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二、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3637内容。1、利用筷子捆一个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请把长方形框架加固,说明理由。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用极少的斜杆。数出框架中三角形的个数,测一测它承载书的本数。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三角形框架有什么优点?怎样将长方形框架加固?2正方体框架用什么加固的?说明理由。3正方体框架承载书的本数。说明什么?4生活中使用的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教师小结:除了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外,搭框架同样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固性。五、课堂作业 小组合作搭一个房屋框架,比谁的房屋框架最稳固。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做了什么?收获是什么?第六课 建高塔【学习目标】1、通过对塔的研究,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2、会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重 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难 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塔的重要作用,猜想高塔为什么不容易倒。学习目标1、通过对塔的研究,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2、会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二、自学指导请认真看P3839内容。1、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试一试,结果说明什么? 2、利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结果说明什么?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小组汇报:1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为什么?2根据实验说一说,怎样才能搭建出又高又稳定的“塔”?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2、讲评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表扬学生。五、课堂讨论学生讨论:P39“铁塔不容易倒的在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