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考申论提出对策类题目如何沉着应对重难点.doc_第1页
2015国考申论提出对策类题目如何沉着应对重难点.doc_第2页
2015国考申论提出对策类题目如何沉着应对重难点.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国考申论提出对策类题目如何沉着应对重难点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相信很多考生都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伴随着国考竞争的日益激烈,尽早投入这场战争就意味着胜算的可能性更大。时至金秋,为了能够给更多的考生在备考中提供一丝“清凉”,接下来将针对考生在作答提出对策题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进行解析,助力考生从容应对!一、提出对策题的重难点简介在国考申论考试中,特别是“市地”级考试中提出对策题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但并不意味着“副省”级考试不会出现这一题型,所以考生应全面应对。提出对策题主要测查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同样在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文章写作中都会有所涉及,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考生对于提出对策题并不陌生,但是依然得分不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很多考生并未抓住提出对策题作答的重难点,在审题环节忽略细节,草草了事;在要点加工环节,简单对付,要点混乱无逻辑。二、提出对策题重难点应对技巧(一)“目有全牛”,注意题型混搭申论考试是一项能力的大比拼,而这能力的较量中除了要考察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等能力之外,也要考察考生作答的灵活性。申论考试本身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种题型都有其对应的解答方法,但与此同时考生也要注意申论考试近两年都在追求一种综合性。比如提出对策题已经开始转型,由原来的“一问”,即单纯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变成“两问”,即概括原因或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出对策题将申论作答“灵活性”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环节一定要“目有全牛”,对题目的作答问数有清楚的了解。【题目】“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20分)(2012年市地)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题目】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2011年市地)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分析】从以上两个示例可以看出提出对策题的发展趋势,即题型混搭。它们分别在题目中给予了考生一定的暗示,除了要答全对策的要点之外,还要概括问题或原因。但是真正在考场上的时候,很多考生却疏忽了这一点,没有从题干的整体上去审视,导致“委屈”地丢分。所以,考生一定要有“全局”视野。(二)适度加工要点,高分“手到擒来”很多考生在进行了一定的训练辅导之后,基本能将“材料为王”这一作答原则运用得如鱼得水,能够精准迅速地捕捉到材料中出现的要点,但是依然有部分考生得分不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点的加工:一些考生无要点加工意识,对于找到的要点只是进行逐条书写,导致要点重复,语言啰嗦,让阅卷人晕头转向,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准确抓住得分点;还有一些考生“画蛇添足”,对于一些要点过度合并,导致某些要点隐藏,或合并之后丢失,所以分值最终平平,很难突围。所以考生阅读材料找到要点位置后依然要“一鼓作气”对要点进行适度的加工,保证要点清晰呈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例如上面列举出的题目对应的材料有:4.T市晚报刊发了一批“市民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问题。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市民乙:前几天上午,我去石化总公司附近的体检中心体检。事先我从公交网上查询得知,经过我家小区附近的16路公交车可以抵达石化总公司。乘16路车顺利抵达目的地并体检之后,我按惯例走到回程方向的石化总公司站点等车。等了约20分钟,来了一辆16路车,却呼啸而过,并没有靠站。我先是误以为司机甩站,后来无意中看了一下站牌,发现这个站点并不停靠16路公交车。这让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情也被败坏了,一个朋友说,他经常乘公交车出行,沿江路上的清河站的58路、117路也是“有去无回”的。对这类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公交公司为啥不让乘客有去有回?市民丙: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向外延伸,远离中心城区的住宅区越来越多。但是,轨道交通只解决大流量,不能完全解决住宅小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退回去20年,有没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那当时是怎么解决的?一是走路,二是骑车。现在为什么没人走路了?过去走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几块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有人想走,却发现道路坑坑洼洼或晚上黑灯瞎火,感到特别不安全。为什么现在骑自行车的少了?因为骑车的成本也不低。现在规范的小区里,自行车必须停在车库里,每月要交停车费;你想停在公交车站或者轨道交通站点,也必须交停车费,否则很容易失窃,交了钱也不一定保证不丢。此外还“受气”。现在是汽车社会,不少道路上都没有非机动车道,即使设有非机动车道,也常常被乱停的机动车占用。于是,原本可以自行解决的“最后一公里”被“黑车”填了空。在公交站点,有不少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黑车”聚集。由“黑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常常让人心有余悸。【分析】这里列举了部分对策的出处,来展示考生在要点加工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中括号内是考生在阅读时找到的要点,但是部分考生对于找到的要点缺少二次加工的能力,对于要点未进行整合,只是逐条书写,导致答案要点过于分散,要点繁杂,在视觉上和内容上给阅卷人带来阅读压力;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