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高一周练地理试题(2) (2).doc_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高一周练地理试题(2) (2).doc_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高一周练地理试题(2) (2).doc_第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高一周练地理试题(2) (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班级:_考号:_- -密-封-线-内-请-不-要-答-题-保密 2011年上学期隆回二中高一周练地理试题出题范围:湘教版必修第一章与第二章部分内容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题分值:100分 制卷:刘金地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认真规范填写 2、严守作息时间,不能提前交卷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B、实际中通常把各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C、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D、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基础之上的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23两题。2、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3、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B、 C、 D、4、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到周朝我国的人口重心均分布在黄土高原 B、东汉末年,南方的居民开始陆续北迁C、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3左右D、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争不断发生,人口数量减少5、造成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人们被迫迁往他区B、战争频繁,社会不稳定,人们为生存被迫迁移C、经济发展,收入增多,人们有条件外出旅游D、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人们想法外出打工谋生读某城市略图和2008年该市各区域人口变动统计图,完成67题。6、该城市的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B、条带式C、集中式D、放射式7、2005年该城市人口数基本保持不变的区域是( )A、B、C、D、下表是X、Y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810题。人口密度(人2)出生率()死亡率()X国1084218Y国275678、具有X国人口状况特征的国家最多分布于( )A、欧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北美洲9、Y国可能位于( )A、欧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北美洲10、造成X、Y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条件 B、气候条件 C、历史条件 D、地形条件11、城市用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行政区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容量特点的是(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规律性 D、警戒性13、城市中的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原因是(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为了寻求便利的交通条件 为了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A、 B、 C、 D、14、在我国的大城市和大的工矿区周围适宜发展为( ) A、粮食生产基地 B、蔬菜、肉蛋、牛奶等产品生产基地C、棉花生产基地D、出口型的农业生产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完成 1516题。 15、当今世界人口净迁入的国家或地区是 ( )A、中国 B、中东地区 C、拉丁美洲 D、东南亚 16、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 )A、由中部向东北、西北、西南迁移 B、由平原向山区迁移 C、由内陆向沿海迁移 D、由较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迁移读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1719题。17、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稳定上升 B、波动上升 C、稳定下降 D、没有变化18、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19、促使我国这种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D、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好20、下列示意图1反映了一些国家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这些国家是( )A、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 B、 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C、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 D、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21、在内陆干旱地区对人口死亡率影响一定很小的自然因素是( )A、地震 B、泥石流 C、战争D、环境污染22、下列区位中,地租较高的是( )A、城市边缘 B、城市中心 C、市郊 D、城市中地势较高的地区23、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C、工业、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有明显的界线 D、每个功能区内部只具有一种功能24、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25、下列与“加人不加菜,只是加双筷”体现的文化观和人口生育观不相类似的是 ( )A、多子多福 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C、众人拾柴火焰高 D、只生一个好性别比是研究人口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右图示意四种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回答2627题。26、2000年2010年,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的是( )A、 B、 C、 D、27、若图中曲线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那么造成上世纪末该地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不同性别残废率不同造成的C、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加工业,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D、当地民俗造成的图是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8、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29、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C、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右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30、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31、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32、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 D、泰国所谓的“人口红利期”指的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扶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期”。据此回答3335题。33、处于“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结构特征应该是( )A、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扶养比 B、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扶养比 C、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扶养比 D、高少儿、高老年型的低人口扶养比3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C、城市化速度快 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35、不符合我国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 C、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D、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36、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3738各题。3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A、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B、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C、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迁移没有关系38、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A、江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39、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C、宗教信仰 D、资源40、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应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B、最多能供养多少人生存来确定 C、智力、技术条件不用考虑 D、只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