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北京交通大学 大学物理学_下册_课后习题答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教材下册习题解答 教师用 第 12 章 12 1 一个封闭的立方体形的容器 内部空间被一导热的 不漏气的 可移动的隔板分为两部 分 开始其内为真空 隔板位于容器的正中间 即隔板两侧的长度都为l0 如图 12 30 所示 当两侧各充以p1 T1与p2 T2的相同气体后 问平衡时隔板将位于什么位置上 即隔板两侧的 长度之比是多少 解 活塞两侧气体的始末状态满足各自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左侧 T pV T Vp 1 1 1 得 T pT Vp V 1 1 1 右侧 T pV T Vp 2 2 2 得 T pT Vp V 2 2 2 12 21 2 1 Tp Tp V V 即隔板两侧的长度之比 12 21 2 1 Tp Tp l l 12 2 已知容器内有某种理想气体 其温度和压强分别为T 273K p 1 0 10 2atm 密度 32kg m 1024 1 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解 nkTp 1 nm 2 A mNM 3 由以上三式联立得 123 52 23 2 028 0 10022 6 10013 1 100 1 2731038 1 1024 1 molkgN p kT M A 12 3 可用下述方法测定气体的摩尔质量 容积为V的容器内装满被试验的气体 测出其压力 为p1 温度为T 并测出容器连同气体的质量为M1 然后除去一部分气体 使其压力降为p2 温度不变 容器连同气体的质量为M2 试求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解 VV 22 pT 21 MM V 1 pT 1 MV 2 pT 2 M 221 VpVp 1 RT M MM VVp 21 2 2 2 图12 30 习题12 1图 0 l 0 l 2 1 2 式联立得 Vpp RTMM V p Vp p RTMM M 21 21 2 1 2 21 12 4 在实验室中能够获得的最佳真空相当于大约10 14atm 即约为10 10mmHg的压强 试问 在室温 300K 下在这样的 真空 中每立方厘米内有多少个分子 解 由nkTp 得 35311 23 514 1045 2 1045 2 1038 1 300 10013 1 10 cmm kT p n 12 5已知一气球的容积V 8 7m3 充以温度t1 15 0C的氢气 当温度升高到 37 0C时 维持其气压 p及体积不变 气球中部分氢气逸出 而使其重量减轻了0 052kg 由这些数据求氢气在0 0C 压 力p下的密度 解 Vp 1 tmVp 2 t VV 2 p 2 tm 3 Vp 3 tm 由 2 2 1 t V t V 1 m m VV V 2 2 2 3 3 1 t V t V 3 3 V m 4 由以上四式联立得 32 3 1 12 2 109 8 15 2737 8 15 288 052 0 22 15 310 mkg Vt t m tt t 12 6 真空容器中有一氢分子束射向面积 2 cm0 2 S的平板 与平板做弹性碰撞 设分子束中 3 分子的速度 13 sm100 1 v 方向与平板成 60 夹角 每秒内有 23 100 1 N个氢分子射向 平板 求氢分子束作用于平板的压强 2 9 10 3Pa 解 A N M m Pa S Nm S F p 3 234 3323 0 109 2 10022 6 100 2 2 3 100 1102102 60sin2 v 12 7 下列系统各有多少个自由度 在一平面上滑动的粒子 可以在一平面上滑动并可围 绕垂直于该平面的轴转动的硬币 一弯成三角形的金属棒在空间自由运动 解 1 2 2 3 3 6 12 8 容器内贮有氧气 其压强Pa101 013atm1 5 p 温度t 27 0C 求 1 单位体积内的分 子数 2 分子的质量m 3 氧气的密度 4 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5 分子的平均平动能 6 在此温度下 4g氧的内能 解 1 由nkTp 得 325 23 5 1045 2 15 3001038 1 10013 1 m kT p n 2 kg N M m A 26 23 3 1031 5 10022 6 1032 3 32625 30 1 1031 5 1045 2 mkgnm 4 12 3 2 1084 4 1032 15 30031 8 33 sm M RT v 5 JkT k 2123 1021 6 15 3001038 1 2 3 2 3 6 JRT M m 2 1079 7 15 30031 8 2 5 32 4 2 5 12 9 mol 氢气 在温度27 0C 时 求 具有若干平动动能 具有若干转动动能 温度每 升高10C时增加的总动能是多少 解 1 JRT 3 1 1074 3 15 30031 8 2 3 2 3 2 JRT 3 2 1049 2 15 30031 8 2 2 3 JR8 20 2 5 12 10 试求1mol 氢气分别在0 和500 时的内能 4 解 JRT 3 11 1067 5 15 27331 8 2 5 2 5 JRT 4 22 1061 1 15 77331 8 2 5 2 5 12 11 1 求在相同的T p条件下 各为单位质量的 H2气与 He 气的内能之比 2 求在相同的 T p条件下 单位体积的 H2气与 He 气的内能之比 解 1 RTEH 2 5 102 1 3 2 RTE e H 2 3 104 1 3 3 10 2 e H H E E 2 由nkTp 相同的T p条件 可知 e HH nn 2 kTnE HH 2 5 22 kTnE ee HH 2 3 3 5 2 e H H E E 12 12 设山顶与地面的温度均为 273K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 0 0289kg mol 1 测得山顶的压强是 地面压强的 3 4 求山顶相对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解 依题意有 34 0 pp由气压公式有 m p p g RT h 30 1030 2 3 4 ln 81 9 0289 0 27331 8 ln 12 13 求速率大小在 p v与 1 01 p v之间的气体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率 解 速率间隔在 pp 1 01v v 即 p vv01 0 1 p W v v 01 0 p W v v 在 pp vv01 1 间隔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数为 83 0 4 2 2 WeWWWf N N W 12 14 求 00C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 方均根速率和最概然速率 解 氢气分子相对应的各种速率为 5 13 3 1071 1 102 15 27331 8 60 1 60 1 sm M RT v 13 3 2 1084 1 102 15 27331 8 73 1 73 1 sm M RT v 13 3 1050 1 102 15 27331 8 41 1 41 1 sm M RT p v 由于三种速率均与分子的摩尔质量平方根成反比 4 1 2 2 o H M M 所以氧气分子的三种速率为氢气分子相应速率的四分之一 12 1026 4 sm ov 122 1061 4 sm o v 12 1076 3 sm o p v 12 15 如图12 31所示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氧气和氢气在同样温度下的速率分布曲线 试问哪 条曲线对应氧 氢 气的分布曲线 氧气和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各是多少 方均根速率各是多 少 解 由 M RT p 2 v可知 温度相同时 p v与M成反比 又由图可知 12pp vv 因此 可得 21 MM 所以 1 为氧气的速率分布曲线 2 为氢气的速率分布曲线 2 2 2 2 HM OM O H p p v v 1 2 500 smO p v 1 2 2 2 2 2000 2 32 500 smO HM OM H pp vv 由 M RT3 2 v M RT p 2 v得 p vv 2 3 2 1 2 2 612500 2 3 smOv v m s o 500 图12 31 习题12 14图 6 1 2 2 24502000 2 3 smHv 12 16 设质量为m的N个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如图 12 32 所示 1 由N和 0 v求a值 2 在速率2 0 v到 3 0 v 2 间隔内的分子数 3 分子的平均平动能 解 1 在区间内 0 0v v v v 0 a Nf 在区间内 00 2 vv aNf v 在区间内 0 2 0v 分子总数为N 0 2 0 2 0 0 2 0 2 3 2 0 0 0 00 0 vv v v vvv v v v v vv v aa a add a N 0 3 2 v N a 2 Naa a add a N 12 7 8 7 2 0 2 3 2 2 0 2 3 2 0 0 0 0 0 0 0 0 vv v v vvv v v v v v v v v v 0 3 vvvv v df 0 2 0 22 2 0 2 0 2 0 0 2 2 0 22 36 31 9 14 6 1 2 111 2 1 2 100 0 vvvvvvv v vv vv v mmad N d a N mm 12 17 设N个粒子系统的速度分布函数为 0 0 d d 0 0 vv vvv 为常量KK Nv 画出分布函数图 用N和v0定出常数K 用v0表示出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解 1 vNf K O v o 图 12 32 习题 12 15 图 7 0 vv 2 0 0 0 vv v KKdN 0 v N K 3 2 11 0 0 0 0 0 00v vv v v v v vv dd N N v 00 2 54 0 32 3 8 3 vvvv 12 18 试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出发推写出如下分布律 a 以最概然速率 m kT p 2 v作为 分子速率单位的分子速率 p x v v 的分布律 b 分子动能 2 2 1 vm k 的分布律 并求出最概 然动能 kp 它是否就等于 2 2 1 p mv 解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2 2 2 3 2 2 4vv v kT m e kT m f a m kT p 2 v p x v v 2 2 2 4 x ex kT m xf b 2 2 1 vm k k kT k k e kT m f 2 3 1 2 4 01 1 2 4 2 3 kT e kT m d f k kT k k k 得 01 kT k 2 2 1 pkp mkTv 12 19 设容器内盛两种不同单原子气体 原子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此混合气体处于平衡状态 时内能相等 均为U 求这两种气体平均速率 1 v和 2 v的比值以及混合气体的压力 设容器体 积为V 8 解 RT M m U 2 3 1 RT M m U 2 3 2 得 2 1 M m M m 2 1 M M m m 1 1 8 m kT v 2 2 8 m kT v则 1 2 2 1 m m v v RTpV RT U M m M m M m 3 4 2 1 2 1 得 V U V RT RT U p 3 4 3 4 12 20 求在标准状态下一秒内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次数 已知氢分子的有效直径为 2 0 10 10m 解 325 23 5 1069 2 15 2731038 1 10013 1 m kT p n m nd 7 25 2 10 2 1009 2 1069 2 100 22 1 2 1 13 3 1070 1 102 15 27331 8 88 sm m RT v 19 7 3 1013 8 1009 2 1070 1 sz v 12 21 在足够大的容器中 某理想气体的分子可视为d 4 0 10 10m 的小球 热运动的 平均速 率为 2 100 5 vm s 分子数密度为n 3 0 1025 m3 试求 1 分子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 频率 2 气体中某分子在某时刻位于 P 点 若经过与其他分子N次碰撞后 它与 P 点的距离 近似可表为 NR 那么此分子约经多少小时与 P 点相距 10 米 设分子未与容器壁碰 撞 解 1 m nd 8 25 2 10 2 107 4 100 3100 42 1 2 1 110 8 2 1006 1 107 4 100 5 sz v 2 NR 9 hR R z N t1182 107 4100 5 1 100 1 82 2 2 12 22 设电子管内温度为300K 如果要管内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10cm时 则应将它抽到多 大压力 分子有效直径约为 3 0 10 8 cm 解 nd 2 2 1 若使cm10 319 2 10 2 105 2 1 0100 32 1 2 1 m d n 需使 319 105 2 mn PankTp1 03001038 1 105 2 2319 即需使Pap1 0 12 23 计算 在标准状态下 一个氮分子在1s内与其他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 容积为4L的 容器 贮有标准状况下的氮气 求1s内氮分子间的总碰撞次数 氮分子的有效直径为 3 76 10 8 cm 解 1 z 325 23 5 1069 2 15 2731038 1 10013 1 m kT p n m nd 8 25 2 10 2 109 5 1069 2 1076 3 2 1 2 1 12 3 1054 4 1028 15 27331 8 88 sm M RT 19 8 2 107 7 109 5 1054 4 sz 2 mol V V mol 179 0 4 22 4 A NN 132923 103 8107 710022 6 179 0 szNzNz A 12 24 实验测知0 0C 时氧的粘滞系数 s g cm1092 1 4 试用它来求标准状态下氧分 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分子有效直径 10 解 3 1 M RT 8 nm 其中 kT p n A N M m 得 RT pM 所以 m M RT pRT M pM RT 8 35 5 105 9 10328 15 27331 8 10013 1 1 1092 1 3 8 1 3 8 3 pd kT nd 22 22 1 m p kT d 10 85 23 100 3 105 910013 1 2 15 2731038 1 2 12 25 今测得氮气在 0 0C 时的导热系数为 23710 3 W mK 11 计算氮分子的有效直径 已知氮的分子量为 28 解 M CVM 3 1 RCVM 2 5 RT pM nm m R MT pR M RT M pM RT 7 3 5 3 1069 1 31 8 8 15 2731028 10013 1 1 107 23 5 6 8 1 5 6 5 2 8 3 pd kT nd 22 22 1 m p kT d 10 75 23 102 2 1069 1 10013 1 2 15 2731038 1 2 12 26 在27 0C 时 2mol 氮气的体积为0 1L 分别用范德瓦耳斯方程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 其压强 并比较结果 已知氮气a 0 828atm L2 mol 2 b 3 05 10 2 L mol 解 RTpV Pa V RT p 7 3 1099 4 101 0 15 30031 8 2 RTbV V a p 2 2 11 p 0 p 0 2p 0 V 0 2VV a c b Pa V a bV RT p 7 2 5 322 2 1044 9 1 0 10013 1 828 0 4 101005 3 21 0 15 30031 8 2 第 13 章 13 1 1 理想气体经过下述三种途径由初态I 2p0 V0 变到终态 p0 2V0 试计算沿以下每 一路径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 a 先从V0到2V0等压膨胀然后等体积降压 b 等温膨胀 c 先以V0等体积降压到p0后再等压膨胀 2 对1mol的范氏气体重复以上三个过程的计算 答案 1 a 2p0V0 b 2p0V0ln2 c p0V0 2 a 2p0V0 b 00 0 0 2 0 0 2 ln V a bV bV bV V a p c p0V0 解 1 a 00000 2 222 0 0 VpVVppdVA V V b 2 00 2 22 ln2ln 0 0 0 0 VpRTdV V RT pdVA V V V V c 00000 2 2 0 0 VpVVppdVA V V 2 范德瓦尔斯方程 RTbV V a p mol mol 2 a 00 2 2 0 0 VppdVA V V b 00 0 0 2 0 0 00 2 2 2 2 2 2 ln2 2 ln 0 0 0 0 0 0 V a bV bV bV V a p V a V a RTdV V a bV RT pdVA bV bV V V V V c 00 2 0 0 VppdVA V V 13 2 由如图13 40所示 一系统由状态a沿acb到达状态b 吸热量80Cal 而系统做功126J 12 经adb过程系统做功42J 问有多少热量传入系统 当系统由状态b沿曲线ba返回状态a时 外界对系统做功为84J 试问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 热量是多少 解 1Cal 4 2J 1 AEQ JQ3362 480 JAQE210126336 所以经 adb 过程传入系统的热量 JAEQ25242210 1 2 JA84 029484210 解 21 2 112 1 2 1VV cdV V c pdVW V V V V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RTpdV 得 RTV V c 2 RT V c 可知 1 2 2 1 V V T T 因为 12 VV 所以 21 TT 即气体的温度降低 13 81mol氢 在压强为1 0 105Pa 温度为20oC时体积为 0 V 今使它分别经如下两个过程达 到同一状态 1 先保持体积不变 加热使其温度升高到 80oC 然后令它等温膨胀使体积变为原 来的 2 倍 2 先等温膨胀至原体积的 2 倍 然后保持体积不变加热至 80oC 试分别计算以上 两种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气体做的功和内能的增量 并作出p V图 答案 Q2 2933J A 1687J U 1246J 解 16 1 定容过程 JA0 JRTCQE mVV 50 12462080 2 5 等温过程 JE0 JRT V V RTQA T 16 20342ln8015 27331 8 2lnln 1 2 JQ66 3280 总 JA16 2034 总 JE50 1246 总 2 等温过程 JE0 JRTQA T 56 16882ln15 29331 82ln 定容过程 JA0 JRTCQE mVV 50 12462080 2 5 JQ06 2935 总 JA56 1688 总 JE50 1246 总 13 9 某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一准静态过程 压强 T c p 其中c为常量 试求此过程中该气 体的摩尔热容Cm 答案 Cm 7 2 R 解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TpV 其中 T c p 得 2 T c R V dT c RT dV 2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AEQ TRRdT c RT T c TRpdVTCQ mV 2 2 32 2 3 则可得 R T Q Cm 2 7 17 13 10 为了测定气体的 C C p V 可用下列方法 一定量的气体初始温度 压强和体积分别 为T0 p0和V0 用通有电流的铂丝对它加热 第一次保持气体体积V0不变 温度和压强各变为 T1和p1 第二次保持压力 p0不变 温度和体积各变为T2和V1 设两次加热的电流和时间都相同 试证明 pp V VVp 100 100 解 过程1为定容过程 V 不变 01 TTCTCQ VV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000 RTVp R Vp T 00 0 101 RTVp R Vp T 01 1 即 001 Vpp R C Q V 1 过程2为定压过程 p不变 02 TTCTCQ pp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R Vp T 10 2 即 001 pVV R C Q p 2 由 1 2 式即证得 001 001 pVV Vpp C C V p 13 11 气缸内有单原子理想气体 若绝热压缩使其容积减半 问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变为原 来速率的几倍 若为双原子理想气体 又为几倍 答案 1 26 1 15 解 由理想气体绝热方程 常量 TV 1 得 2 1 21 1 1 TVTV 1 2 1 1 2 V V T T 其中 12 2 1V V 1 1 2 2 T T 又由 M RT 8 可知 2 1 1 2 1 2 2 T T 18 V p O 1 p 2 p 1 V 2 V a b c 绝热 单原子理想气体 R 3 5 则 26 1 23 1 1 2 双原子理想气体 R 5 7 则 15 1 25 1 1 2 13 1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 13 43 所示的循环 其中AB CD是等压过程 BC DA是绝 热过程 A B C D点的温度分别为T1 T2 T3 T4 试证明此循环效率为 2 3 1 T T 解 等压过程AB 吸热 121 TTCQ p 等压过程CD 放热 432 TTCQ p BC DA是绝热过程0 Q 12 43 1 2 1 11 TT TT Q Q Q A 利用绝热方程常量 Tp 1 得 3 1 22 1 1 TpTp 3 1 1 2 2 T p p T 4 1 21 1 1 TpTp 4 1 1 2 1 T p p T 2 3 1 1 2 11 T T p p 13 13 设有一理想气体为工作物质的热机循环 如图 13 44 所示 试证明其效率为 1 1 1 21 21 pp VV 解 ba 为等体升温过程 吸热 abmV TTCQ 1 ac 为等压压缩过程 放热 acmp TTCQ 2 p V O A D C B 图 13 43 习题 13 12 图 19 V E C A B V2 V1 D p V O 图 13 45 习题 13 14 狄赛尔循环 abmV acmp TTC TTC Q Q 1 2 11 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TpV 得 2221 11 VpVp R VpVp R TT aabbab 循环效率为 1 1 11 21 21 2221 2212 pp VV VpVp VpVp 13 14 有一种柴油机的循环叫做狄赛尔循环 如图13 45所示 其中BC为绝热压缩过程 DE为 绝热膨胀过程 CD为等压膨胀过程 EB为等容冷却过程 试证明此循环的效率为 1 1 1 2 1 2 1 2 V V V V VV 解 CD为等压膨胀过程 吸热 CDp TTCQ 1 EB为等容冷却过程 放热 BEV TTCQ 2 循环效率 CD BE TT TT Q Q 1 11 1 2 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TpV 得 BBEEBE VpVp R TT 1 CCDDCD VpVp R TT 1 2 1 1 1 1 1 VVp ppV VpVp VpVp C BE CCDD BBEE 利用绝热方程 常量 pV 得 EEDD VpVp ED p V V p 1 2212 11 VpVp R VpVp R TT aaccac 20 V1 V2 V3 2 1 3 45 p V O 图13 46 习题13 16图 BBCC VpVp BC p V V p 2 1 由 CD pp 得 2 V V p p B E 1 11 1 1 1 1 1 1 1 1 2 1 2 1 2 2 1 2 2 1 V V V V VV V V V V p p p p VV p p p p V B C B E B C B E 13 15 1mol 理想气体在 400K 300K 之间完成一卡诺循环 在 400K 的等温线上 起始体积为 0 001 m3 最后体积为 0 005 m3 试计算气体在此循环中所作的功 以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 热量和传给低温热源的热量 答案 A 1 24 103J Q2 4 01 103J 解 J V V RTQ 3 1 2 11 1035 5 ln 该循环效率为 25 400 300 11 1 2 T T 可得JQA 3 1 1034 1 由 21 QQA 得 JAQQ 3 12 1001 4 13 16 1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作如图 13 46 所示的循环 其中 1 2 为直线 2 3 为绝热 线 3 1 为等温线 且已知 450 T1 300K T2 2T1 V3 8V1 试求 1 各分过程中气体做功 吸热 及内能增量 2 此循环的效率 解 1 21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 111 RTVp 222 RTVp 又由图可知 11 Vp 22 Vp 1 2 1 RTV 11 RTV 1 2 2 2RTV 12 2RTV 12 2VV JRTTCE V 5 6232300 2 5 12 JRTVVVdVpdVA V V V v 5 1246 2 1 2 1 1 2 1 2 2 2 1 2 1 JAEQ7479 吸热 32 21 OQ AE 利用绝热方程 pVVp 22 得 1 3322 22 3 2 3 2 VpVp V dV VppdVA V V V V 3322 VpVp 2 3 2 3 p V V p J RT VVVp V V Vp A5 6232 1 5 7 8 2 12 1 8 2 1 2 8 1 5 7 12 2 1 2 2 22 3 2 22 13 0 EAQ J V V RTA51848ln30031 8 ln 1 3 1 JQ5184 放热 2 循环效率 7 30 7479 5184 11 1 2 Q Q 13 17 0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 由状态 经直线AB所表示的过程到状态B 如图13 47所示 已知VA 1L VB 3L pA 3atm 1 试证A B两状态的温度相等 2 求AB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 量 3 求在AB过程中 温度最高的状态C的体积和压力 提示 写出过程方程T T V 4 由 3 的结果分析从A到B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从A到C吸热还是放热 证明QCB 0 能 否由此说从C到B的每个微小过程都有 Q 0 解 1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得 AAA RTVp BBB RTVp 又由已知条件可知 BBAA VpVp 即证 BA TT 2 0 ABV TTCE p atm 3A 1B 013V L 图13 47 习题13 17图 22 JpdVA 253 10052 4 10013 1 10222 2 1 JAQ 2 10052 4 3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TpV 得 R pV T 又由图可知 4 Vp即 VV R T4 1 2 由极值条件 0 dV dT 得042 V 即当LV2 atmp2 时T取到极大值 4 由 3 可知 BA 过程中温度T满足函数 VV R T4 1 2 CA 过程中温度升高 到达C点时取得极大值 BC 过程中温度降低 到达点时温度又回到A点时的值 CA 过程 0 ACV TTCE 0 A 0 AEQ 吸热 dAdEdQ dVVV R CdTCdE VV 6342 1 dVVpdVdA4 dVVdQ104 即证 0104 3 2 dVVQ L L CB 但不能说从C到B的每个微小过程都有 0 Q 13 18一台家用冰箱放在气温为300K的房间内 做 盒 13 的冰块需从冷冻室中吸出 2 09 105J的热量 设冰箱为卡诺制冷机 求 1 做一盒冰块所需之外功 2 若此冰箱能以2 09 102J s 1的速率取出热量 求所要求的电功率是多少瓦 3 做一盒冰块所需之时间 解 1 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21 22 TT T A Q e 23 a b c p V O a b c d V O p 代入数据得5 6 260300 260 e J e Q A 4 5 2 1022 3 5 6 1009 2 2 W e P P2 32 5 6 1009 2 2 3 hs P Q t28 0 10 1009 2 1009 2 3 2 5 2 13 19 以可逆卡诺循环方式工作的致冷机 在某种环境下它的致冷系数为w 30 在同样的环 境下把它用作热机 问其效率为多少 答案 2 3 解 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A Q w 2 得 wAQ 2 卡诺热机循环效率 1 Q A 且 AQQ 21 2 3 301 1 1 1 1 wAw A 13 20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 1 两条绝热线不能相交 2 一条等温线和一条绝热线不能 相交两次 解 1 假设两条绝热线可以相交 如图所示 ab为等温线bc ac为绝热线 此循环过程中 AQ 1 即热全部转化为功 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相矛盾 所以 即证得 两条绝热线不能相交 2 假设一条等温线和一条绝热线可以两次相交 如图所示 ab为等温线cd为绝热线 此循环过程中 AQ 1 即热全部转化为功 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相矛盾 即证 24 13 21 一杯质量180g温度为100 0C的水置于270C的空气中 冷却到室温后水的熵变是多少 空气的熵变是多少 总熵变是多少 答案 164J K 233J K 69J K 解 熵变的定义 T dQ S 热量的计算公式 mcdTQ 1 1 2 165 300 373 ln22 4 180ln 2 1 KJ T T mcdT T mc T dQ S T T 水 1 2 21 2 185 300 7322 4 180 KJ T TTmc T Q T dQ S空气 1 20165185 KJSSS 空气水总 13 22 1mol理想气体经一等压过程 温度变为原来的2倍 该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为Cp m 求此 过程中熵的增量 答案 2ln p CS 解 2ln 2 1 2 1 p T T p T T p C T dT C T dTC S 13 23 一房间有N个分子 某一宏观态时其中半个房间的分子数为n 写出这种分布的熵的表达式S kln n 0状态与n N 2状态之间的熵变是多少 如果N 6 1023 计算这个熵差 解 1 根据玻耳兹曼熵的表达式WkSln 得 N N n N ke N knWkS A N N n A 2 2 2 2 2 2 ln 2 lnln 2 2 熵的变化 k N N N N k N kSSS AA N 2 2 2 2 ln 2 ln 2 0 2 3 23 106 N 时 熵差为 1 2323 14 4 2 1038 1 106 KJS 25 第 14 章 14 1 作简谐运动的质点 速度最大值为 3cm s 振幅A 2cm 若速度为正最大值时开始计 时 1 求振动的周期 2 求加速度的最大值 3 写出振动的表达式 解 1 由2 m AA T v 可得 2 20 02 0 034 2 m TAs v 2 22222 0 03 0 024 5 10 mm aAAm s v 3 由于0t 时 m vv 可知 2 而 1 0 03 0 021 5 m s A v 所以有 cos 0 02cos 1 5 2 xAtt 14 2 一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幅A 2cm 周期T 0 50s 当t 0 时 1 物体过x 1cm 处且向负方向 运动 2 物体过x 1cm 处且向正方向运动 分别写出以上两种情况下的振动表达式 解 1 2 2 cos 2 0 10cos 4 3 xAtt T 2 2 2 0 10cos 42 3 xt 14 3 设一物体沿x轴作简谐振动 振幅为 12cm 周期为 2 0s 在t 0 时位移为 6 0cm 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 试求 1 初相位 2 t 0 5s 时该物体的位置 速度和加速度 3 在x 6 0cm 且向x轴负方向运动时 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它从这个位置到达平衡位置所需要的时 间 解 1 00 1 cos 23 x A 又 0 0 v 即 0 sin0A 00 sin0 3 2 12cos 0 5 3 xtcmts 时 0 5 6 3 ts xcm 1 0 5 222 0 5 12 sin 6 3 12cos 6 3 3 ts ts tcm s atcm s v 3 12cosx 0 6 6 x cm 习题 14 3 图 26 2 A o 当6xcm 时 1 cos 2 3 0sin 2 v 11 105Acm ss 0 00 12 cos 23 x A 而 000 2 0sin0 3 vv可知 0 2 0 5 I Imm s m vv 2 0 1 1 cos 2 m mmgl v cos0 261 5 mm rad 2 0t 时 000 00 2 v m l I 习题 14 10 图 30 要使物体保持与板接触 则需0 N 所以 22 40gA v 1 2 2 2 g Hz A 波源振动方程为 2 5 10cos 200 2 yt 2 x正向传400 um s 波方程 2 5 10cos 200 4002 x yt 3 11001tsxcmm 代入 200 200199 400222 x t 15 2 已知波函数为 y acos bt cx d 式中a b c及d为常量 试求 1 波的振幅 频率 周期 波长 波速及x 0 处的初相 2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 相距为l的两点的相位差 解 cos yabtcxd 0 cos 2 22 tx a bc 对比 0 cos 2 tx yA T 可知 1 22 2 b AaT bc 34 0 b ud c 2 xllbtc xldbtcxd cl 15 3 如图 15 38 所示 一平面简谐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 振幅为 20cm 7 rad s 已 知 OA AB l 10cm 当t 0 1s时 A处质点振动状态为yA 0 d d A y t 0 设 2l 3l 求波函数 解 设波方程为 0 0 2cos 7 x yt u 当0 1ts 时 0 1 A xm 处 0 0 0 1 0cos 7 0 1 2 0 1 0 sin 7 0 1 0 A A y u dy dtu 0 0 7 0 7 2u 0 2 A xm 处 0 2 BB Ady y dt 0 1 4 0 7 3u 联立解得 0 84 um s 0 17 3 取为 0 3 0 2cos 7 0 123 x yt 15 4 声纳向海下发出的超声波表达式为 y 0 2 10 2 cos 105t 220 x SI 试求 1 波源的振幅与频率 2 在海水中的波速与波长 3 距波源为 8 00m 与 8 05m 的两 质点振动的相位差 15 4 与 15 2 题重复 方法完全相同 解略 15 5 有一平面波沿x轴正向传播 若波速u 1m s 振幅为A 1 10 3m 圆频率为 rad s 位于 坐标原点处质点的振动规律为y Acos t 试求 1 波函数 2 t 1s 时x轴上各质点的位移 分布规律 3 x 0 5m 处质点的振动规律 解 1 u u x x t t cos cos A A cos 10 3 xt 2 当 t 1 时 1 cos 10 3 x 图 15 38习题 15 3 图 y O AB l2l x 35 3 当 t 0 5 时 5 0 cos 10 3 t 15 6 如图 15 39 所示为t 0 时刻的波形曲线 求 1 O 点的振动方程 2 波函数 3 P 点的 振动方程 4 a b 两点的运动方程 解 1 如图 由旋转矢量法可知 在 t 0 时刻 原点正像 y 轴负方向运 动 对应于矢 量图中的 2 即初相为 2 而s s u u T T52 080 20 5 5 5 5 4 4 4 42 2 2 2 T T T T 所以 O 点振动方程为 25 4 cos 04 0 0 tym 2 波动方程 cos v x tA 2 2 25 5 4 cos 04 0 xt 3 mxp4 0 代入波动方程得到 2 5 5 4 cos 04 0 typ 4 由旋转矢量法可知 35 4 cos 04 0 tya 35 4 cos 04 0 tyb 15 7 如图 15 40 所示是沿x轴传播的平面余弦波在t时刻的波形曲线 1 若沿x正方向传 播 该时刻 O A B C 点的振动相位各是多少 2 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上述各点的振 动相位又是多少 解 1 沿x轴正向传 0 0 0 0 0 2 2 2 0 02 2 3 0 02 2 t AA BB tB CC tC dy y dt k yAk dy yk dt dy yk dt 15 8 一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机械波t 0 时的波形曲线如图 15 41 所示 已知波速为 10m s 波 长为 2m 求 1 波函数 2 P 点的振动方程 并画出 P 点的振动曲线 3 P 点的x坐标 4 P 质点回到平衡位置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解 1 cm0 1A s s u u T T20 10 2 10 2 T3 0 3 10 10cos 01 0 x ttx 2 由旋转矢量法 t 0 时刻 P 点相位 2 3 2 0 P 3 5 点振动晚比O 3 4 10cos 01 0 typ 3 P 点相位落后 O 点 3 5 mx 3 5 6 5 4 6 5 12 1 10 6 5 st 15 9 一正 弦式空气 波沿直径 0 14m 的圆 柱形管行 进 波的 强度为 9 10 9 J s m2 频率为 300Hz 波速为 300m s 试求 1 波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最大能量密度 2 管中一个波长范围内的总能量 解 1 平均能量密度 22 1 2 wA 平均强度为 22 1 2 IA u 3 353 9 10 3 10 300 I wJ mJ m u 能量密度 22 sin x wAt u 最大能量密度 2253 max 26 10wAwJ m 图 15 41 习题 15 8 图 y c m x P 1 0 0 5 v 0 5 O 37 2 相邻同向面间隔的距离为一个波长1 u m 相邻同向面间的波含有能量 27 4 62 10WwVw rJ 15 10 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传播 波速为 1 0 103m s 振幅为 1 0 10 4 m 频率为 300Hz 介质的 密度为 800Kg m3 求 1 该波的平均能流密度 2 一分钟内通过垂直于波线的画积 S 4 104m2的总能量 解 1 平均能流密度为 222423 11 800 6 28 300 10 10 22 IA u 41 1 42 10J s 2 一分钟内通过垂直于波线面积 S 的总能量为 4410 1 42 104 10603 4 10PI S tJ 15 11 一扬声器的膜片半径为 0 01m 欲使它产生 1KHz 40W 的声辐射 则膜片的最小振幅 应为多大 已知该温度下空气的密度为 1 29Kg m3 声速为 344m s 15 12 钢棒中的声速为 5100m s 求钢的杨氏模量 钢的密度为 7800Kg m3 解 Y u 232 7 8 10 5100 Yu 112 2 03 10N m 15 13 距离点声源 10m的地方声音的声强级是 20dB 若不计空气对声音的吸收 求距离声源 5m 处的声强级 解 点波源发出的波 不考虑吸收 则波的总能量不变 1122 I SI S 22 1122 44rIrI 设距离波源10m和5m处的波强分别为 1 I和 2 I 则 21 4II 由 1 I的声强级为20dB 即 1 0 10lg20 I dB I 38 有 2 I的声强级为20dB 即 21 00 10lg10lg4 10lg26 II dB II 15 15 两个同频率 100Hz 等振幅的波源位于同一介质中 A B 两点 如图 15 42 所示 它们 的相位差为 若AB 30m 波速为u 400m s 1 试求 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位置 取 AB 连线为x轴 A 为坐标原点 2 AB 连线外任一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解 1 设 A B 连线内的 P 点为波动为干涉静止点 其距离 A 的距离为x 2 1212 rr 12 230 2 kx 2 1 0 k m v u 4 100 400 12 14 kx 即 12 14 kx 2 1 0 k 2 1212 rr 16 30 2 xx 此时 亦为干涉加强 又300 x 所以12 kx 142 1 0 k 2 对于 A 点左侧任意点 m 有 1430 2 2 1212 rr 此时 干涉加强 同理 在 B 点右侧任意点 n 有 2 1212 rr 16 30 2 xx 此时 亦为干涉加强 15 16 如图 15 43 所示 S1 S2为两相干波源 振幅都为A0 相距为 4 S1的相位较 S2超前 x A B O 3 0m 图15 42习题15 15 图 S1 S2 图15 43习题15 16图 2 r 1 r P P BA 30 习题 15 15 图 39 习题 15 16 图 2 试分析 S1S2连线上各点合振动的振幅如何 解 如图 取 1 s作为原点 p 点距 1 s为 x 则 cos2 21 2 2 2 1 AAAAA 1 0 x时 psps 2 2121 4 2 2 所以 01cos 21 AAA 2 Lx psps 2 2121 0 4 2 2 所以 021 20cosAAAA 3 Lx 有 1 V Vu 火车背着观察者运动0v 有 2 V Vu 两式相除得 1 2 vVu vVu 解出火车速度 12 12 440390 340 20 5 440390 uVm sm s 15 28 蝙蝠在洞穴中飞行时是利用超声脉冲来导航的 超声脉冲持续时间约1ms 每秒重复发 射数次 假定蝙蝠所发射的超声频率为39KHz 在朝着表面平坦的墙壁飞扑的期间 蝙蝠的运 动速率为空气中声速的 1 40 试问蝙蝠所听到的从墙壁反射回来的脉冲波的频率是多少 解 设声速为 u 则接收到的反射波频率为 kHz u u u u 4139 40 1 1 40 1 1 40 40 15 29 雷达侧速 以光速行进的微波从正在远处向微波源趋近的飞机上反射回来 与波源发 出的波形成频率为 990Hz 的拍 如果微波的波长为 0 100m 试求飞机趋近微波源的速度 解 根据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9 3 10 s c Hz 44 1 990 Rss cu cu 即 9 1 3 10990 cu cu 77 26 6 106 6 10uuc 1 99um s 15 30 求速度为声速的 1 5 倍的飞行物艏波的马赫角 解 1 215 sin v s u 41 8 2 第 17 章 17 1 由光源 S 发出的600nm 的单色光 自空气射入折射率 n 1 23 的一层透明物质 再射入空气 如图 若透明物质的厚度为 d 1 00 cm 入射角30 且 SA BC 5 00cm 求 1 1 为多大 2 此单色光在这层透明物质里的频率 速度和波长各是多少 3 S 到 C 的几何路程为多少 光程为多少 解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频率相同 但波长和波速不相同 而要把光在不同介质中所 走的路程都折算为光在真空中的路程 以便比较光在不同介质中所走的路程 这就引入了 光程 介质中某一几何路程的光程 相当于光在走这段路程的时间内在真空中走过的路程 1 由折射定律 sin sin 1 n n空 得 46 2 1 2 1 23 1 1 sinsin 1 n n空 24 1 2 分别以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房产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收银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客房服务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城管监察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水工闸门运行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护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造林管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水生产处理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焊工基本知识培训内容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水利机械运行维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1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及答案(第1套)
- 医院殡葬领域管理制度
- 2025年软考网络管理员真题解析及答案
- 学校物业服务应急事件处理预案
- 校园安全培训课件(教师)
- 断绝子女关系协议书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课件
- 单位车辆管理委托协议书示例3篇
- 孔子的故事课件
- 直肠癌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脑出血知识讲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