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右图是近年来海南省考古的重大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遗址贝壳堆积。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有6000年。同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遗址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2.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火了之后,为拍第二部,摄制组来到大西北,想以北方培 育最早的农作物为主要食材来做一种粥,你会给他们推荐 ( ) 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3.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出土于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稻作农业 干栏式建筑 划桨行舟 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他们主要使用铁制农具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 B. C. D.5.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D.饲养家畜、制造陶器6.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人日本、朝鲜,向西传人阿 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是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7.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禅让制的实行A. B. C. D.二、非选择题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图1属于什么式房屋?它是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2)图2属于什么式建筑?它是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3)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H以上两图中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地理原因。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_ 材料一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在居住条件上有了什么变化?(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一、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B 7.C二、非选择题1.(1)图1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半坡居民的房屋。 (2)图2是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的房屋。 (3)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降雨量较少,地面比较干燥;长江流域气候比较炎热,降雨量较大,地面潮湿。2.(1)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河姆渡人,种植水稻。(2)已经走出洞穴,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3)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治安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可爱情侣合同范本
- 光纤铺设合同范本简报
- 保洁合同范本清扫垃圾
- 废纸销售维修合同范本
- 迈瑞保修合同范本
- 绿化栽植承揽合同范本
- 社区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车辆销售代购合同范本
- 个人车位销售合同范本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思想政治)科目高考真题+(答案解析版)
- 2025年陕西省单招试题及答案
- 股东向公司借款协议书范本(2025版)
- 肌肉骨骼疾病防治课件
- 2025年中国宁夏渔业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省中考地理试题(含标准答案)
- 仓库过期物料管理办法
- 信访驻京人员管理办法
- 窗口服务礼仪培训大纲
- x酒店项目可行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