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复习提纲(中国部分).doc_第1页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中国部分).doc_第2页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中国部分).doc_第3页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中国部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心理学史人性论派别代表人物基本思想1、性善论孟子、董仲舒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 可以发展为善性2、性恶论荀子本性天生是恶的3、善恶混论扬雄善与恶二者的混合4、有性善,有性不善世硕有些人本性善,有些人不善5、性无善无不善告子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6、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琢子贱、漆雕开等(一)孟子的性善端说(意义、影响)孟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将其“扩而充之”便可发展为“仁、义、礼、智”。人的先天“善端”是平等的,“尧舜与人同耳”,人性上的平等观。“善端”在未能得到“扩充”之前,像一粒种子,处于萌发状态,提供人发展的可能性,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环境和教育。好的环境影响“为善”;坏的环境影响“善端”会遭到泯灭, “不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评价: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性或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现代心理学仍在争论与探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如此的看法,非常难能可贵。但是将人的社会性看成是先验的并排斥人的自然属性,显然是唯心的。(二)荀子的性伪说(了解主要观点)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集各派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主张用“刑法”的专制主义来制裁人民。以“性恶论”著称于世。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生来就是恶的,而善性则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伪)。2、“性”与“伪”有分有合,二者既矛盾又统一。性是伪的自然前提,伪是改造性的手段或工具,性伪之合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闪耀着辨证法的光辉) 3、荀子从“性恶伪善”的观点出发,提出“化性起伪”的要求。以“性恶”为依据,矫饰加工,改造人性。怎样化性起伪?(1)安排环境并创造变恶为善的客观条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2)加强教育并提供变恶为善的有利因素。“博学,积善而化性”。(3)主观努力并提高变恶为善的自觉要求。“积善全尽”而成圣人。二、先秦的普通心理学思想先秦的普通心理学思想人物或学说观点知虑心理学墨子:墨翟(di),战国鲁国人,墨家创始人,精通机械制造。其知虑心理学思想最为系统。1、“知,材也”,将知材称为“五路”,耳、目、鼻、口、形。认为人们要感知外物,首先必须要有感知器官。2、“知,接也”,感官与外物接触。认为人们要感知外物,除了具备一定的感知器官外,还必须与外界接触,如“目之见火,耳之听声”。(提示:知材、知接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概念基本一致)3、“虑,求也”,表示一种探求、求索的性质。4、“zhi,明也”,通过思维所获得的高级认识。这个结论与现代心理学的思维观基本一致。5、“知材、知接”属于感知阶段,而“虑求、知明”属思维阶段,划分明确,同时涉及到两者的关系。庄子:战国魏国人,宣扬其自然哲学的观点。1、“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将认识过程分为接知和谟知。接知感知,谟知思维。2、言意论论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想,意思,属于思维范畴;“言”,言语。言语是表意的工具或手段,目的达到了,手段也就可以不要,二者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孟子1、人的耳目不是思维的器官,它们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便产生感知(物交物),但是,感知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是靠不住的。(蔽于物)2、心之官则思论思维。孟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心之官则思”命题的思想家,他还明确地以“思”与“不思”来区分“心之官”与“耳目之官”的功能。荀子1、天官论:感知器官,各有所司而不能互相代替。还考察了五种错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错觉的第一人。2、天君论:“天君”实质上是思维的器官。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思维而达到“知道”的目的,他提出“虚壹静”说。“心未尝不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虚”就是指有效地记忆不使心中已记住的东西妨碍所要接受(即将要记忆)的东西。“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同时兼知之,两也;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壹”就是集中注意的问题。“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静”就是冷静思考问题,排除梦幻和烦乱对于认知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安谧的心境。“虚壹而静”的结合与统一,乃是一种高度清醒的心理状态,他称之为“大清明”。情欲心理学情二端说无论情感如何划分,可从中抽出好(爱)和恶作为人的两种最基本的情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墨家从多个角度来论情感,提出情二端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情欲是人的行为动力。孟子“寡欲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主张用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管制欲望孔子“欲而不贪”主张用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老庄“无欲说”认为情欲对人有害,伤害人的身体和人的道德,追求是无情无欲的真人世界。智能心理学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孟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明确把智能分开考察的思想家。“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智能以一种萌芽状态存在(潜能)。荀子的“智能相对独立论”智力和能力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通过“博学”可以发展智力、增长才干。“唯学乎!”、“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孔子的智能发展差异观(差异心理学思想)。(1)智力差异:孔子明确地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类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还看到其学生的智力品质的差异。(2)能力差异:孔子能明确地说出每个学生其能力大小。(3)性格差异。三、先秦的应用心理学思想(一)学习心理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最先将学与习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并培养能力,可以完善人性且提高道德。1、学习的过程:孔子认为学习是由积累到贯通的过程。如孔子对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子贡说:“然,非也?”,他又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2、学习的阶段:一般分为学、思、行几个阶段。礼记中将学习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合起来,就是“博学、慎思、笃行。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立志”与“时习”。孔子学习过程七阶段与现代学习过程五个阶段的对应:学习过程学习七个阶段现代学习过程五阶段立志立志。 志含有动机、目的的意思,孔子提出“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以坚持到底的精神去探求学问,搞好学习。动机学博学。 “博学于文”、“多见、多闻、多问、多识”感知思审问。 孔子强调多问,他要求“不耻下问”,提出多问几个“知之何?”,认为疑问是亲姐妹,在“九思”中提出“疑思问”。慎思。 主张学和思辨证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解明辩。 是慎思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掌握确切的知识。习时习。 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巩固行笃行。 “色取仁而行违”、“力行君子”,“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应用3、学习过程的条件稳定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好学的典型,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愉快的情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事,倡导“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坚强的意志与独立的性格等。(二)医学心理学思想黄帝内经中,肯定“心”的主导地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但同时,也提出“诸髓者皆属于脑”、“头者,精明之府”,在考察人的健康与疾病时,已经认识到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对机体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在治病时,既重视治身,也重视治心。1、开导劝慰法。言语开导、劝慰,改变其认识和态度,调节其情绪,取得最佳的效果。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疏导式的心理治疗。2、情志相胜法:根据“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原则,针对具体病人分别实施不同的情景刺激,激发病人一定的情绪反应,可以治疗由于某一情志失常所导致的疾病。此外太极拳、气功等传统健身活动,也包含有丰富的心理治疗原理。3、“以毒攻毒”、“以惊定惊”:相当于“系统脱敏法”,是在患者身心松弛的条件下,按照轻重程度的顺序将诱发反应的情景呈现给患者,让其逐渐习惯该刺激,消除敏感状态。系统脱敏适应于治疗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一、我国古代的主心说与主脑说主心说:心脏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器官或活动的场所。孟子:“心之官则思” 吕氏春秋:“心可以知” 宋王安石:“心之能思” 朱熹“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荀子“天君”、“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 清戴震“君臣论”、“耳目鼻口之官,臣道也;心之官,君道也。臣效其能而君正其可否”。五脏都与心理活动有关淮南子“心与肺、肾、胆、肝各有所司,心统率五脏”。汉王充、明王夫之也认为“心脏是一身之要,神明散寄于五藏”。主脑说:内经“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人之头如盖,穹隆像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二、王清任的脑髓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清朝人,著名医学家,历时42年对人体的生理结构绘成全图,撰写医林改错一书,其中辟有脑髓说篇章。1、提出了“灵机记性在脑”的命题。2、批判了主心说的错误。3、考察了脑和脊髓的结构。4、肯定了脑与各器官之间的关系。5、看到了脑髓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6、提出了左右脑功能“交互”的设想。7、将人的死亡与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脑髓中一时无气,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评价:王清任的脑髓说结束了自先秦以来主心说的统治地位,奠定了脑是心理器官的初步的科学基础,为中国近代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此学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关于脑及其心理活动关系的学说,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领域都是领先的。三、情欲心理学思想(一)性情合一说 荀子“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礼记.乐记中提出性静情动说。 北宋王安石持“性情合一论”,其针对性善情恶说而提出的,认为性为内,情为外;性为静,情为动;性为本,情为用。(二)性静情动说(情波说) 关尹子道教奉为经典,相传为周代尹喜撰。 心流说早于19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意识流约800年。(三)欲谰说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集各学派之大成,为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四书集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1、朱熹将情比作“水之流”,将欲比作“水之波澜”。 2、好底欲与不好底欲。好底欲(合乎天理的欲):包括人们最简单的生理需求,也包括欲仁义之类的理想。不好底欲(不合乎天理的欲):指人们对奢侈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不合天理的需求。(人欲、物欲或私欲)。3、存天理,灭人欲(对待欲的态度)。四、学习心理学思想1、朱熹同孔子一样,把学习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笃行。2、学习的原则与方法。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1)循序渐进。学习要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怎样循序渐进?一是打好基础“须是先筑教基址坚牢,上面方可架屋”。二是量力而行。“量力而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2)熟读精思。学习必须遵循记忆与思维辨证统一的规律,怎样做到熟读精思?一是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二是反复阅读,“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三是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诘难”和“以众说互相诘难”。(3)虚心涵泳,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研磨、反复体会。读书不应“心粗性急,而要细看”。怎样虚心涵泳?“不要先立说”、“不得有自足心”、“不能穿凿附会”、“不可先责效”。(4)切己体察。学习者要重视书本外的工夫,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如何切己体察?要自求自得,“自用力去做”,自信不疑,“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5)著紧用力。学习要加强意志、抖擞精神、下苦工夫、花大力气。(6)居敬持志。学习者要“专静纯一”和坚定久远的志向。居静,同注意类似,“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持志,同目的、动机。五、品德心理学思想朱熹认为,德育的过程分为四个过程。1、识道明理。“人贵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恶念去之,若义利,若善恶、若是非,勿使混淆不别于心”。2、好善恶恶,“兴起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己”。3、守志持恒,“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4、躬行实践。“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编写童蒙须知,作为儿童道德行为的教材。外国心理学史第六章 意识与构造心理学区别:1) 冯特讲统觉,认为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除具有选择性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