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 (2).doc_第1页
10小石潭记 (2).doc_第2页
10小石潭记 (2).doc_第3页
10小石潭记 (2).doc_第4页
10小石潭记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佁然不动 (2)其岸势犬牙差互 14.请你根据第段的内容,说出小石潭“不可久居”的原因。(2分)14.答案要点:(1)环境冷清。(2)作者内心感到凄寒。(共2分。共2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的就可得分)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 唐代和 宋代文学家。(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悄怆幽邃 (2)怀民亦未寝 11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2分) 水清1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2分) 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13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柳宗元的心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心情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1114题。(共11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襄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1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3分)14、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C甲文三峡与乙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清澈的语句:甲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水尤清冽;潭中鲆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桃花源记,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桃花源和平宁静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1)大约(1分) (2)呆呆的样子(1分)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名状 ( ) 因为 说出 ( 1)水尤清冽 尤: (2)悄怆幽邃 悄怆: 5 、 ( 1) 尤:特别(2 )悄怆:优伤的样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0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2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伐竹取道 伐: 下见小潭 见: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以其境过清 清:16、砍伐 看见 大约 冷清 (每小题1分,共4分)。18、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本题4分。)22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特点,写出了自己_的感受。(2分)22(2分) 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大约(表数目不确定)像蛇一样使寒离开(每个词05分)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砍掉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四周被竹子和树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伐竹取道 伐:(3)佁然不动 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17.(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0.孤独忧伤(凄凉)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全石以为底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