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市中考物理II卷答题质量分析总结.doc_第1页
2007年广州市中考物理II卷答题质量分析总结.doc_第2页
2007年广州市中考物理II卷答题质量分析总结.doc_第3页
2007年广州市中考物理II卷答题质量分析总结.doc_第4页
2007年广州市中考物理II卷答题质量分析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广州市初中毕业考试物理13题组质量分析总结本题组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填空以选择的形式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降低了难度,命题体现了今年考试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双基考查,突出考查了不生的能力,知识的应用。命题接近学生生活,设计形式较新颖二:平均分本题组平均分:9.17本小组平均分:9.35各分数人数占考生比例%分数段01234567百分比1.17%1.12%2.56%3.80%5.11%6.18%6.86%7.17%89101112131415167.54%7.74%8.12%8.26%8.19%7.86%7.05%6.63%4.65%三:错误典型及原因分析典型错误主要有:1 学生写错字。如振动的振,有些学生写成“震”;磁场的磁,不少学生写成“滋”;光学中有“会聚”写成“会集”;“磁场”写成“磁体”;“电磁感应”写成“磁感应”、“磁效应”、“电流效应”等,将“磁生电”写成“电生磁”;“振动”写成“运动”,“定向运动”等等。2 对测量表的读数问题,一些学生看表不仔细,原本对好的读数读不准确。估读普遍存在问题。3 对透镜成像规律没有掌握,随意填,对虚、实像问题没有弄清。对透镜的聚散性没有掌握。学生答题中明显不足的是:基本物理名词写错,读数读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存在问题,数学计算能力明显不足,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导致得分率不高。四:今后教学建议: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落实基本概念,加强简单的计算能力。教学中注重加强与生活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指物说理,指物明理的教学。五:对本题的意见及建议:希望今后试题更贴近生活,适当区分成绩好与差的区别,将区分度适当加大。2007年中考物理第17和18题质量分析(一)平均分:4.26分(二)各分数人数占考生比例(广州一中阅卷场总数65420份)分数段0123456人数238020069966129561947709529070百分比3.63.115.219.83.010.844.4(三)错误典型及原因分析1第17题(1)共同问题:标示位置所用线条较粗,出现较大误差。反映部分学生学习态度马虎,随意。作图错误涂改不清。建议用铅笔作图。(2)第(2)小题错标为10。反映学生审题不细。(3)第(3)小题主要是未注意量程和分度值。同样反映学生审题不细。2第18题(1)没有确定像点,凭感觉大致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2)像点模糊不清,又缺光线反向延长线;(3)光线画成虚线;(4)光线缺箭头;(5)光线反向延长线用实线并标箭头。(四)典型答卷像点模糊不清,无像点计0分无箭头,扣1分(五)今后教学建议1使学生学会常用仪器的读数(特别注意最小刻度值)以及标示方式;2规范作图,特别是光路图;3最好用铅笔作图,便于修改,但要注意所画线条的清晰(六)对本题的意见或建议1只用铅笔画图,便于修改;2所给图示应尽量大些,刻线与刻线之间应有明显的距离。19题组评卷分析19题:l 典型问题:1实物图:大多数学生将滑动变阻器的连线接在它的脚上或是上面的接线柱;2电路图:1)没有用直尺画图连线;2)变阻器的画法不规范,有很多种错误的画法;3)电路元件画在电路图的拐角处;4)电路图与实物图的元件连接顺序不对应,电流方向两图相反。l 建议:1 滑动变阻器的实物图要画得大一点,瓷筒要用白色。2 严格要求学生用深色的笔画图,颜色太浅对评卷造成很大的困挠,有些图根本无法看清连线。3 评分标准要与平时的教学要求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画图的规范,评分标准也应逐步收严。20题组2007年广州市初中毕业考试物理质量分析总结一 平均分 各分数人数占考生比例:分数段012345678百分比二 错误典型及原因分析:1 重力与质量的概念模糊不清,把质量m误认为重力G。2 用数学方法解题。如设立未知数x、用进行运算3 思维过程正确,但是没有写出公式或用文字公式。4 功率和机械效率意义、功率和压强这两个物理量符号相互混淆。5 没有带单位代入数据,或结果漏写单位、没用专用单位。6 公式变形时用连等方法表达。7 物理量符号书写不规范,如把写成n、y、h,功率P写成p。8 不会区分物理量和单位符号的意义,如s60s。9 部分学生的运算能力强差人意,一些简单的运算都会出现普遍的运算错误。三 典型答卷:(如下列图片)四 今后教学建议:1 狠抓双基,把上述问题跟学生讲清楚,不要轻易导致失分。2 空白答卷仍不在少数,从等分曲线可知,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以后要注意激发临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五 对本题的意见或建议: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清晰,注意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建议把评分等级标准定得再细一点,由1分降到0.5分,执行时较易把握。007年广州市初中毕业考试物理质量分析总结(第21题)一、 分数统计(共65231份试卷)满分平均分难度系数满分人数满分率0分人数0分率84.570.5712216533.97%1574724.14%各分数段分布情况:分数段012345678人数15747309139523260322731134094686022165百分比24.1%4.7%6.1%5%4.9%4.8%6.3%10.5%34%二、 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1) 问中:1、不会看图像读取数据 2、不会用明显的坐标点采样 3、公式变形求电阻写成R=I/U(2) 中出错最严重的是没能注意题目中的给出条件:“把a 、b两个电阻串联成如图乙所示的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的字样第一问:1、没有认真审题确认求电阻b的电功率,用a的图像进行采样,代入2V0.2A得出0.4W的结果,错误地求出了a 的电功率. 2、先求出了总电压U=UaUb=2V1V=3V 和b的阻值Rb= UbI=1V0.2A=5 而错误地求出了b的电功率Pb= U2Rb=(3V)25=1.8W3、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搞混, 而用电压相等,用2V的电压为条件进行采样计算,从图象中查得电流是Ib=0.4A Pb= UbIb=2V0.4A=0.8W4、先求出b的阻值Rb= UbI=1V0.2A=5再求b的电功率Pb= Ib2Rb=0.2A25或写成0.22A5或直接写成0.04A=0.2W 5、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把电功率的单位写成Pa,可能跟压强P的单位搞混淆了 第二问:1、错误地求出了电功率之和当成电能之和 P总= PaPb=0.2W0.4W=0.6W 2、电功跟电功率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混淆不清三、 典型答卷(1) 解法一:由图像知,当Ua=2.0V时,Ib=0.2ARa= Ua/Ib=2.0V/0.2A=10解法二:由图像知,当Ua=1.0V时,Ib=0.1ARa= Ua/Ib=2.0V/0.2A=10(2)解法一:电阻a、b串联,当电流表示数0.2A时,电I=0.2A,从图像中获知 Ub=1.0V; Ua=2.0V 则电阻b的电功率 Pb= UbI=1.0V0.2A=0.2W 总电压 U= Ua +Ub=1.0V+2.0V=3.0V 消耗的总电能W=UIt=3.0V0.2A60s=36J解法二:电阻a、b串联,当电流表示数0.2A时,I=0.2A,从图像中获知 Ub=1.0V; Ua=2.0V 则电阻b的电功率 Pb= UbI=1.0V0.2A=0.2W 电阻a的电功率 Pa= UaI=2.0V0.2A= 0.4W 总电功率 P= Pa +Pb=0.4W+0.2W=0.6W消耗的总电能W=Pt=0.6w60s=36J 解法三:电阻a、b串联,当电流表示数0.2A时,I=0.2A,从图像中获知 Ub=1.0V; Ua=2.0V 则电阻b的电阻 Rb= Ub/I=1.0V/0.2A=5 电阻b的电功率 Pb = I2 Rb= (0.2A)25= 0.2W 电阻a的电功率 Pa = I2 Ra= (0.2A)210= 0.4W 总电功率 P= Pa +Pb=0.4W+0.2W=0.6W 消耗的总电能W=Pt=0.6w60s=36J 解法四:电阻a、b串联,当电流表示数0.2A时,I=0.2A,从图像中获知 Ub=1.0V; Ua=2.0V 则电阻b的电阻 Rb= Ub/I=1.0V/0.2A=5 电阻b的电功率 Pb = I2 Rb= (0.2A)25= 0.2W 电阻a、b的总电阻 R= Ra +Rb=5+10=15 总电功率 P= I2 Rbb=(0.2A)215=0.6W 消耗的总电能W=Pt=0.6w60s=36J四、 今后教学建议1、教学中,切记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例题,作业,难度系数在0.8以上为好。放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示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分析思路,教师强调计算题的规范程度。首先让学生感到能学,避免一开始就用难题把一部分学生吓住,失去信心。2、习中,要让学生搞懂每一个知识点,包括认清概念、记住公式、规律、会做简单的习题,再进行单元体系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相关概念的辨别和区分。3、计算题习题处理过程中,不要以解决某一题为目的的泛泛而谈,要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一明确要求什么?二回顾思考有关公式是什么?三认清已知条件是什么?怎样准确找出有用信息?。难易题的区别在于已知条件的给出方式不同,容易的直接给出,有些需要用到其他相关知识技能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的隐含条件,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命题趋向于图表,图象的应用,图表题是考察考生能从多个信息中识别有用信息并处理的能力,图象题是考察考生能从二维坐标的两个物理量的转换,获取信息来应用,这类题贴近生活,突出考察了考生的能力,题型灵活,避免了空洞直白,和纯理论的人为设计的难偏怪题。四、怎么加工求出未知量,并且书写不扣分?4、其实计算题不是难题,分层教学可以发动学生课后找题,小组探讨,教师监控指导。五、 对本题的意见和建议有关图象的计算题,在我市中考命题中还是第一次,是初步尝试,试题的展现已透露出命题人出于全市各区教育均衡程度考虑,照顾了大多数考生的平均水平,尽量使问题明显,同时又注意考察了考生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题知识覆盖面广,包括了电学的串联电路问题,涉及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和电能五个物理量,要求学生重点明确,概念清楚,试题语言简练,文字量不大。因此说这道题的命题还是比较成功的。 有关直角坐标系图线的物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从定性上升到定量,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也十分适合初中学生向高中物理知识转变的特点。在今后的学业考试中,建议适当地在命题过程中渗入此类题型,对初高中的含接,会十分有好处。 我的建议是:是否可以在以后的有关电学计算题中,能进一步与实际家用电器电路相联系或能结合点热学、力学简单的计算,当然还得保证计算量不大。2007年广州市初中毕业考试物理质量分析总结(22题)一、评分标准:答:根据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流速小的方压强较大(列出规律1分),火车车速快,车与人之间的空气流动的速度也较快,车与人之间的空气压强较小(1分),人离火车较远的一侧,空气流速较慢,空气的压强较大(1分),所以人离火车较远的空气压强大于人与车之间的空气压强(1分),人两侧的空气压力差把人推向火车。评分补充说明:(1)本题得分点可分为3处,第一处是写出流体压强的规律,并能描述出火车告诉火车附近流速压强的变化(2分),第二处是能正确描述出远离火车处压强的变化(1分),能比较出人所处的位置两侧的压强大小得出是压力差把人推向火车(2分)。只要表达意思相同或相近就能的分。(2)能够回答出要点,但文字表达不通顺,本题一次性扣1分。(3)只能写出理论句子得1分,例如流速大,压强小或流速小,压强大都可以。(4)没有单独写一遍理论句子,但能直接写出火车高速经过时,火车周围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可得2分。(5)要写出人离火车较远的一侧流速小,压强大,或者写出人离火车较远的一侧的大气压强保持不变才能得1分,直接写大气压强大,没有写出为什么该处压强较大不得这1分。方位词合理能得分。(6)能比较出人两侧的压强或压力的大小关系,得出结论得2分。(7)比较压强时,方位词表达有误一次性扣1分;例如:火车周围的压强小于人周围的压强;轨道上方的压强小于轨道附近的压强。这些方位词表达错在有区域重叠的歧义。(8)关键字词出现错别字,一次性扣1分;例如:“气体”写成“汽体”。(9)表达中,全部用比较的方式回答,可以按情况给分:根据流速大,压强小的规律,人与火车之间的流速大于人离火车较远的一侧的流速,人离火车较远的一侧大气压大于人和火车之间的大气压,所以人被推向火车,可得5分。二、平均分:各分数人数占考生比例%:分数段012345百分比237434849115141157789273787三、错误典型及原因分析:1、把理论句子表达为“火车速度快,压强小”,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流速快,压强小指的是流体的特性。2、只能写出火车经过时,空气流速大了,压强小了,但并不正能正确分析出是压力差把人推向火车,原因在于学生只死记硬背了这个物理规律,但并不会运用它来解释现象。3、学生能表达出规律和分析,但不能正确表达哪个区域的空气流速大了,压强小了,那个区域的压强大了,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注意准确用词,只用了一些简单的字眼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这部分学生还是词不达意。4、直接说因为火车经过产生很大的风火产生吸力把人吸进轨道,这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掌握流体压强的规律。5、举出了吹纸片的实验,(飞机原理)用打比方的方法解释现象,但就是不能说出流速大,压强小。原因在于学生对吹纸片的实验印象比较深刻,也知道这是相同的道理,但就是没有掌握这个理论句子,写不出来。6、写出完全无关的物理知识,如:惯性;磁效应;摩擦力;动能;电流等,原因在于学生一点都不懂,但又不想放弃,所以把自己知道的物理词语列出来了。7把理论句子写成“压强小,流速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8在表达过程中,一些关键字没写或写错,但意思却是正确的,体现存在考试的心理压力四、典型答卷:1、0分的典型答案:(1)用惯性的规律解答。例如:人下半身不动,上半身由于火车经过而动起来,人的重力比火车小,下半身随后也运动起来。(2)把该现象理解为一种磁现象。例如:因为空气流速大,就会产生磁效应;人具有磁性,火车有磁效应;轮子与铁路产生摩擦,产生磁性等。(3)规律背错,例如:流速大,压强大;火车速度快,压强小。(4)有压强的概念出现,但完全没有规律依据,只写出了一些分析的句子。例如:火车开过时,风速很大,大气压强比火车开过的大气压强要大;人与列车之间的压强小,人身后压强增大,把人压向火车。(5)这和吹纸片的实验一样,从两片纸中间吹起,两张纸就会向中间靠拢,所以火车经过时,人也会向火车靠拢。 (6)在答题区域中,出现一大堆公式2、1分的典型答案:只写出了理论句子,没有任何合理的分析。3、2分的典型答案:(1)火车经过时,周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站在火车附近就会有被“吸”进去的危险。(2)流速大,压强小,大气压不变,人站在火车附近就会有被“吸”进去的危险。(3)火车经过时,周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所以人被推向火车。4、3分的典型答案:(1)火车经过时,周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大气压强大于火车周围的压强,所以人会被推向火车。(2)火车经过时,周围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大气压不变,所以人被“吸”进轨道。5、4分的典型答案:(1)火车经过时,周围(轨道里)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周围(站台外)的压强大于火车周围的压强,压强大向压强小的方向推,人就被推向火车。(2)火车经过时,周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变小,人背后的压强变大,压强差把人推向火车。(3)火车经过时,周围的空气流速变大,人身会后的流速基本不变,人身前的压强小于身后的压强,所以人被推向火车。6、5分的典型答案:(1)火车经过时,火车附近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远离火车的地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人站在火车的附近,因为压强差,容易被推向火车。(2)火车经过时,人与火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变小,人身后的压强不变,大于人于火车之间的大气压强,形成压力差,把人推向火车。(3)因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火车高速经过时,人身前的空气流速,人身后的流速小,形成压强差,所以人有被“吸”进轨道的危险。四、今后教学建议(1)对于应用规律解释现象的问答题,注意培养学生养成3步答题方法,第一步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第二步,把物理规律融入现象进行分析;第三步,利用因果关系用分析推论出结论。(2)严格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答题,用词要准确,表达要清晰,使到不懂物理的人阅读后,也能理解其中的规律。(3)对于一些重要的规律把它们常见的相应的生活现象归类,例如:惯性,流体压强规律,改变压强,改变摩擦力等;让学生能系统的知道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总复习的时候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区分训练,避免学生张冠李戴。五、对本题的意见或建议本题是一道经典的物理考题,能很好的考察学生用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很符合新课表的要求。但是得分比较低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往往因为忽略了基本理论而不得分。建议可以在问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先答出这个现象符合什么物理规律,然后再让学生解释原因,相信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基础中下的学生从0分变为可得1分23题:l 典型问题:1 第三个空没有注意单位转换,写成0.9,或是转化错误,写成0.910-3;2 第一个空写成5.4,导致第三空也跟着错;3 天平的游码读数时以右边为准,读成9.2或9.4;4 第一空与第二空因为粗心刚好填反。l 建议:1 游码的图放大,左右的范围更宽,使学生能够分析得更清楚;2 第一空的“9”和第二空的“10”之间要有更大的差距,以免学生因为粗心填错,或是评卷员因为疲劳而误判。2007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考试物理试卷24题质量分析总结l 本题所考查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涉及的知识点1通过两组数据分析,得到实验的共同结论(第一个问题)2通过电路和数据的综合分析,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第二个问题)3能够选择适当措施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在电路中改变电路的电流,增加实验的数据测量的次数,使结论更可靠。知道并联各支路电路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电阻各支路的电流不同。l 质量分析一、平均分:3.92 标准差:2.13各分数人数占考生比例:分数段0123456百分比13.92%1.03%12.67%4.18%15.31%15.04%37.86%二、错误典型及原因分析:1.不知所云,把所有的物理规律全部写上。如第一空把并联电路的所有公式都写上了:2.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如要求写出改进之处,写为可取之处:3不能正确地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定量的关系:4没有通过两组数据分析,得到实验的共同规律:5没有指出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或改进之处,答非所问。如:6实验结纶的前提写错:7不能很好分析实验原理和目的。如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目的。小芳使用滑动变阻器是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实验的多组数据。很多学生认为进行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其平均值。对于小明的实验不能分析出导致错误结论的原因:8文字表达错误、错字、漏字等。如:数据太少写成“数据太小”,总电流写成“重电流”、“电流之和”写成“电流之合”、滑动变阻器写“滑轮变阻器”、“滑轮阻力器”或“电阻继电器”等不规范的表达: 9不能动笔,交空白的也有一定比例。三、典型答卷1. 能够很好地理解题意,表达简练、准确。例1:2. 能够准确理解实验目的,能够分析实验的原理:例2: 例3:例4:四、今后教学建议1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规律和概念的物理意义,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3注重科学规范的表达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五、对本题的意见或建议1 第3个问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