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 学 翻 译 与 哲 学 柯 文 礼 内容提要 翻译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哲学活动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浪漫诗人诺瓦利斯 对哲学所下的定义是 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 哲学活动的本质 原就是精神还乡 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 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皆可称之为哲学 在某种意义上说 科学 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一种哲学 活动 翻译 尤其是文学翻译 是一种创造活动 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哲学活动 和其他文学创作活动 一样 翻译是对真 善 美的追求 哲学活动渗透于整个翻译的过程 首先 哲学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言为心之声 为意之形 意属形而上 言属形而下 前者为一 后者为多 翻译的哲学基础 即在于 人 同此心 心同此理 其次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 译者要时刻留心辩证地处理种种矛盾对立的关系 避免 过 和 不及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或艺术 只有对翻译的性质和重要性具有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才 能增强翻译工作的信心 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艺术创造 信达雅 哲学活动 翻译的定义很多 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活动 1997年上海 外国语 杂志第2期 发表了一篇题为 奈达博士访谈录 奈达在答问中说 正象我已指出的那样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技 巧 因为翻译直接地或间接地需要多种学科来协助完成一种翻译作品 翻译显然是一种技术 例如 建桥就不能看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建桥是一种技术 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中国学者唐人予 以反驳说 技术是机械性的工作 技术工作是按照一定的步骤 用一定的方法去完成的工作 若 把翻译认作是单纯的技术 就是把翻译比作是照相 是机械地把原来的人物反映出来 绘画若是 艺术 翻译也应该是艺术 还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 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 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 翻译的过程和方法 可以进行客观的描写并加以公式化 这种看法也有人反对 张经浩就在 中国翻译 杂志1993年第 3期上以 翻译不是科学 为题进行了批评 他说 的确 翻译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过程与方法可归 纳为一定法则 但问题在于 是否能据此认定翻译是科学 当然不能 如果凡有规律可循的都 应视为科学 那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人类的一切活动 连新生婴儿吃奶 都会成为科学 这就未免 荒唐 更多的人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艺术原义为 人为 与自然处在对立 的地位 说艺术是 人为的 就无异于说 艺术是 创造的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 它必有所本 自 然 就是艺术之所本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全在 自然 之上加这一番 人为 就翻译而言 原文就是 创造性翻译艺术之本 经过译者的一番 意匠经营 熔铸雕琢 选择安排 等一系列的 人为 过程 翻 译出来的作品就成了艺术品 翻译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 因此 翻译就是艺术 不少名家 包括 郭沫若 茅盾 瞿秋白 林语堂 朱光潜等都对此持有共识 也有的学者认为 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刘重德教授说 翻译不仅是一种有自己的规律和方 67 南 开 学 报 张经浩 翻译不是科学 载 中国翻译 1993年第3期 第39页 唐人 翻译是艺术 1950 载 翻译研究论文集 1949 198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第30 31页 见上海 外国语 杂志1997年第2期第2 3页 An Interview w ith Dr Eugene N ida 一文 引文为作者自译 法可循的科学 而且是一种再复制和再创造的艺术 此外 还有种种关于翻译的定义 如 翻译是一种运作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翻译是交际 活动 等等 笔者冒昧地提出 翻译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 是一种哲学活动 也属于哲学的范畴 也许有人会 认为 这未免牵强附会 其实不然 这种提法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什么叫哲学 哲学 philosophy 一词源出自希腊语philosophia 意即爱智慧 love ofw isdom 根据 辞海 和 现代汉语词典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 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 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 但实际上 哲学的定义很多 大概有多少哲学家给哲学下定义就有多少个关于哲学的定义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A lbert Einstein 1890 1955 给哲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 那么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 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 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 还 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家 爱因斯坦的定义使哲学同全部科学研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使全部科学研究得到了哲学智慧 的启迪 十八世纪的德国著名浪漫诗人 短命天才诺瓦利斯 Novalis 原名是弗里德里希 封 哈登 贝格 Baron Friedrich von Harsdenberg 1772 1801 也对哲学下了一个绝妙的定义 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诺瓦利斯的定义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把科学语言说不清 道不明的朦 胧情绪的广阔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 在中国翻译界 许多人对翻译质量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求 提出了许许多多有关翻译的标准 除了严复提出的 信 达 雅 标准之外 钱钟书先生1979年在 旧文四篇 中讨论林纾的翻译时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 或者说 化境 傅雷先生在1951年出版的 高老头 重译本序 中曾 提出过 神似 说 化境说 神似说 似乎可以说反映了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 也体现了东方文化的 特征 上述这两种说法在宏观上似乎还是可以体会理解的 但是在微观上和具体实践中却似乎不容 易操作和评判 我个人认为 这些多少带有神秘色彩 捉摸不定的翻译标准似乎可以说表达了这两 位先生的朦胧情绪 从哲学角度看 这些情绪都可以归结为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家园的冲动 这里所说的家园 并不是指某国某地那样具体的家园 而是指精神的家园 哲学意义上的家园 内心的家园 我国颇有才气的青年作家王小波在他去世一年后出版的文集 我的精神家园 1998 年 大概就属于这一类 按照中国哲学家赵鑫珊的观点 哲学活动的本质 原就是精神还乡 换句话说 凡是怀着一种 乡愁的冲动 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皆可称之为哲学 于是 科学 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一 种哲学活动 赵鑫珊认为 只有把爱因斯坦和诺瓦利斯有关哲学的定义汇合在一起 才能囊括宇宙人生 囊 77 1999年第4期 赵鑫珊 科学 艺术 哲学断想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第6页 诺瓦利斯 A usw ahl aus den S chrif ten S elections f rom theW ritings 1956 德文版第153页 转引自赵鑫珊 科学 艺术 哲学断 想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第4页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 第519页 转引自赵鑫珊 科学 艺术 哲学断想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第3 4页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2 13页 括人性中的两大冲动 理性和非理性的 才是全部意义上的哲学 精神家园一旦被摧毁 执着追求真理的人往往就会自杀 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 L udw ig Boltzmann 1844 1906 德国物理学家德鲁德 Paul Karl L udw ig D rude 1863 1906 等人的自 杀就是例子 根据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研究 著名学者王国维 1877 1927 1927年6月在 北京昆明湖自杀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翻译家傅雷先生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1966年自杀 除了 政治原因以外 大概也是因为精神家园被摧毁的结果 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雅斯贝斯 Karl Jaspers 1883 1969 在其 哲学导论 中说 哲学的真谛是寻求真理 而不是占有真理 哲学就是在路途中 秩序就是意味着真理 意味着和谐 秩序就是简洁 就是美 科学 艺术和哲学活动就是对真 善 美的追求 追求的方式迥然不同 目标却是一个 因此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 翻译 尤其是文学翻译 是对真 善 美的追求 武汉大学教授袁锦翔在 寻找译品中的真善美 一文中说 寻找译品中的真善美是佳译赏析的灵魂 可见 追求真善美是翻译的重要目标 1905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其译著 天演论 译例言 中提出 信 达 雅 的翻译原则 尽管受到 近当代学者的不断挑战 甚至攻击 但 信 达 雅 近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所信奉的翻译标准 鲁迅在 1931年积极主张 宁信而不顺 尽管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 他对 信 的强调走过了头 但鲁迅的观 点 表明他认真的态度和对 信 的追求 碰到难译的地方 鲁迅常常为了 信 而急得满身大汗 严 复曾经在 译例言 中指出的 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也表明严复追求译文的 信 革命导师列宁对翻 译也是一丝不苟 据说 有一次他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词语 一连仔细查阅词典五六次之多 在翻译中追求 信 就是追求 真 美 以 真 为基础 虚假矫饰的东西是不美的 从这个意义 上说 追求 真 也就是追求 美 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 John Keats 1795 1821 在 希腊古瓮 歌 Ode on a Grecian U rn 第五节中所说 美即真 真即美 这可以概尽你在世上知道和需 要知道的一切事情 郭湛先生在 生活离不开哲学的智慧 一文中指出 关于 真 的智慧 是一种求真判断 当我们 进行认识活动和思想交流时 首先面临的是思维的确定性和正确性的问题 即思维形式的逻辑可靠 性和思维内容的现实可靠性 关于 真 的智慧使我们总是与这种思维的可靠性相去不远 在翻 译实践中 求真的译者总是能在意义 神韵 情感和风格诸方面使其译作忠实于原著 因而达到使读 者 知之 乐之 好之 的境界 许渊冲先生称之为 美化之艺术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A rthur Schopenhauer 1788 1860 说 创造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善事 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美 正 如许先生所说 翻译就是将一个国家的 美 转变为另一个国家的 美 关于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翻译 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 计永佑先生在其 语言学趣谈 中声称 任何巨匠高手都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诗中的艺 术审美效果 正是计永佑断言无法再现的以上两句诗 许渊冲先生在充分把握原诗句所表现的 美的基础上 依据音义结合的辩证关系 利用同音手段 以 丝 喻 思 用形象相联 音义相关的艺 术魅力 比较成功地把这两句诗的艺术审美效果传达出来 许先生把这两句诗译为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2sick heart The candle burned to ashes has no tears to shed 他把 丝 译成 silk 把 思 译成 love sick sick 与 silk 不但音近 而且形似 利用了替代的 方法 传达了原文双关的 意美 人们读后不禁为之赞叹 87 南 开 学 报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第67页 计永佑 语言学趣谈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第28页 郭湛 生活离不开哲学的智慧 光明日报 1998年3月26日 袁锦翔 寻找译品中的真善美 载杨自检 刘学云主编的 翻译新论 1994年版 第611页 转引自赵鑫珊 科学 艺术 哲学断想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 第24页 难道我们不能说 翻译是在追求真善美 是为世界人民做善事吗 哲学活动渗透了整个翻译过程 首先 哲学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讲不同语言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什么能进行交际 一 种语言为什么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关键在于人类有某些共同的地方 正如王佐良先生在 翻译 思 考与试笔 一书中所说 我们大体上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 否则彼此就无法交往了 法 国著名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 HenriBergson 1859 1941 在1903年写的 形而上学导论 一书中 则认为翻译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对此 中国著名哲学家贺麟 1902 1992 给予反驳 并进行了 透彻的论述 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 亦即言与意 文与道之间的关系 言为心之声 为意之 形 意属形而上 言属形而下 前者为一 后者为多 二者颇似哲学中谈论的体与用 道与器的关 系 就此理解 意与言 原本与译文应是统一的 道可传 意可宣 某一真意 可用土语向本乡入传达 亦可用京话向国人传达 可用文言与白话向旧 新人传达 亦可用英 法 德文向异邦人传达 翻译的 哲学基础 即在于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心同理同之处 才是人类的真实本性和文化创造之真正源 泉 而同心同理之处亦为人类可以相通 翻译之处 即可用无限多的语言去发挥表达之处 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剧 哈姆雷特 中有句名垂后世的台词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2 tion 从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 Ren Descartes 1596 1650 的一句名言 Cog 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我思 故我在 而不是 我行我素 可以看出 to be 充满了哲学含义 迄 今为止 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已有名家汉译12种 11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T r Zhu Shenghao朱生豪 21 是生存还是消亡 问题的所在 T r Sun Dayu孙大雨 31 存在 还是毁灭 就这问题了 T r L in Tongji林同济 41 死后还是存在 还是不存在 这是问题 T r L iang Shiqiu梁实秋 51 反抗还是不反抗 或者简单一些 干还是不干 T r Chen Jia陈嘉 61 是生 是死 这是问题 T r Xu Guozhang许国璋 71 生或死 这就是问题所在 T r W ang Zuoliang王佐良 81 生存还是不生存 就是这个问题 T r Cao W eifeng曹未风 91 活下去还是不活 这是问题 T r Bian Zhilin卞之琳 101 活着好 还是死了好 这是个问题 T r Fang Ping方平 111 应活吗 应死吗 问题还是 T r Huang Zhaojie黄兆杰 121 死还是不死 这是个问题 T r Xu Yuanchong许渊冲 To be or not to be 是一个哲学命题 从这些不同的译法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翻译是可能的 而且 正如贺麟所说 是 意一 言多 不同译家从不同的角度并以各自的理解来解读哈姆雷特的这 句名言 有的从存在主义的角度 有的从剧本的上下文来理解 还有的从哈姆雷特的人格或哲学心 态来解读 许渊冲先生1998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含蓄地指出 前11种译文虽然代表主流 但没有 联系舞台的实际和生活的实际 他认为译文应该是第12种 即他自己的译法 因为前11种是译莎 士比亚 最后一种是译哈姆雷特 他的译文与前五种的差异是 说什么 的问题 和后六种的差异是 怎么 说 的问题 我认为 尽管各种译法有些不同 但按照贺麟的观点每种译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 第二 翻译的整个过程要辩证地处理种种关系 如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内容和形式 能指和所 97 1999年第4期 贺麟 译名论集 序 载张岂之 周祖达主编 译名论集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5页 柏格森 形而上学导论 1903 转引自贺麟 论翻译 载 翻译研究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第126页 王佐良 翻译 思考与试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 第87页 指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直译和意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异化和归化 等值和再创造 形似和神 似 可译性和可译性的限度 忠于原作和读者的反应 思维的普遍规律和思维的具体模式 最大限度 理想限度 的等值和最小限度 实际限度 的等值 等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 一 又斗争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译者的任务就是促使矛盾着的对立面朝着统一 朝着译文 最理想的效果 运动和变化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 致林以亮论翻译书 一文中说 未来任何译文总是在 过与不及 两个极端 中荡来荡去 而在中文尤为甚 孔子说 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许渊冲把这一观点应用到翻译上 认为 直译过了头就成了形式主义 意译过了头就成了自由主义 这些说法表明 译者如同 带着脚镣跳舞 其自由度是有限的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 性 但不能超越原文的限度 因此译者要时刻留心 辩证地处理种种矛盾对立的关系 避免 过 和 不及 请看下面一个例文 红楼梦 第109回上有这样一段话 这宝玉固然有意负荆 那宝钗自然也无心拒客 从过门至今日方才是雨腻云香 氤氲调畅 从此 二 五 之 精 妙 合 而 凝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1 He Pao2yu made abject advanceswhich Pao2chai naturally did not reject A nd thus that night at last their marriage was consummated L ater she conceived A D ream of R ed M ansions v 3 p 414 translated by Yang H sien2yi and Gladys Yang 英国闵福德 John M inford 的译文是 2 Bao2yu was in a frame of m ind to exhibit his penitence and Bao chai naturally had no intention of rejecting him A s a result their marriage was that night physically consumm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y tasted to the full the joys of nuptial inter2 course From this union Bao2chai conceived a child T he S tory ofthe S tone v 5 p 184 translated by John M inford 从交际翻译的角度上看 这两种译法似乎都可以 但如果从语义翻译的角度看 尤其是从文化 传译的角度看 这两种译法似乎还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丧失的信息太多 根据周定一主编的 红楼梦 语言词典 王秉钦先生的 文化翻译学 以及其他词典的解释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一语最初出自 北宋周敦颐 1019 1073 的 太极图 D iag ram ofthe S up rem e U ltim ate 一书中 二 指 阴阳 五 指 五行 其大意是说 阴阳五行之精华巧妙结合 凝聚 这里比喻男欢女爱 受孕怀胎之意 作 者运用形象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表达了古代的哲学思想 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也表达 了古代人对两性的文化价值观 奈达1982年在 译意 T ranslating M eaning 一书中说 原语的读者能够理解得清清楚楚 的东西 译文的读者未必能够理解 因此 译者总是面临一个取舍的问题 原文含蓄表达的东西 有 多少应该在译文中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如果译者过于直言不讳 译文就会显得不合时宜 因为这 种译法意味着 原文读者对原著中的某些信息不能理解 不能感受 不能分享 但是 译者也同样会 出另一种错误 把归宿语的读者在理解上绝对必需的信息略去不译 尽管可以把暗喻译成明白晓畅的文字 但在上述一段汉语原文中 为了避免 过 或 不及 含 08 南 开 学 报 N ida E A 1982 T ranslating M eaning San Di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PP 9 17 引文为作者自译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第36页 见 论语 为政第二 夫子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傅雷 高老头 重译本序 1951 致林以亮论翻译书 1951 载 翻译研究论文集 1949 198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年版 第80 84页 蓄表达的东西有多少应该在英译文中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却是个难题 杨宪益夫妇的译法把原文的大意译出来了 但丧失了许多信息 尤其是文化内涵 文化价值方 面的信息 因而犯了 不及 的毛病 闵福德的译文中增加了 physically 身体上 tasted to the full the joys of nuptial intercourse 极尽新婚房事之欢乐 conceived a child 怀了孩子 把古 代中国人在性的问题上那种保守的 传统的 含蓄的观念毫不隐晦地译了出来 这种过了头的翻译 似乎有损原文的风格 另外 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的信息也丧失了不少 但是 话又说回来 如果在英译本中把一切含蓄的信息都译出来 英译文必然拖泥带水 累赘不堪 解决的办法也许可以参考俄译本的做法 在译文后面加上一个详细的脚注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翻译中辩证地处理各种关系时所遇到的困难 从哲学的立场来看 提出问题是要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从思维的角度看 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租房补贴借款合同书
- 2025租赁合同及注意事项
- 离职解聘协议合同范本
- 翻越浪浪山开启新学期-以《浪浪山的小妖怪》为引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班会-2025-2026学年高中主题班会
- 2025劳动合同未到期调动需支付合同违约金
- 停车雨棚建设合同范本
- 商场名酒搭售合同范本
- 广告的设计合同范本
- 冬建工程合同范本
- 设备安装单价合同范本
- 台州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达州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 DL-T5493-2014电力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库(考点梳理)
- 测量基础能力测试
- 光伏发电站运行规程
- 117湖南省怀化市雅礼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
- (高清版)TDT 1031.6-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6部分:建设项目
- 水电站全套课件
-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 山西航空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