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2)一、适用方向1对外汉语教学 2现代汉语本体及应用研究 3. 跨文化交际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国外各类教学机构培养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高级汉语教师、汉语研究人员以及各领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高级汉语人才。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热爱和平,热爱中国文化,有事业心,有理想,有为汉语教学、汉语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奉献的精神。2具有系统、扎实的语言学及汉语知识,坚实的语言理论基础,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毕业后具有较强的从事汉语研究、汉语教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能力。3熟练掌握汉语,能阅读本专业的中文资料;能在中文环境下熟练利用计算机查阅中文文献资料、处理汉语语料、撰写汉语类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邻近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拓性。4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精神。三、学习年限3-4年。四、学分要求各科考试合格(非学位课60分,学位课75分)并获得30学分以上。五、考核要求考试与考查结合,期末与平时结合。六、学位论文要求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研讨文献,进行开题答辩并撰写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从第三学期开始,第四学期期末进行中期检查,第六学期撰写和修改论文并进行答辩。七、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设学期周学时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备注学位公共课1000002101中国国情52214周伯华 开卷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0501022101普通语言学52414张晓涛开卷050102210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52414李国慧开卷050102210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52424戴 云开卷0501022104跨文化交际研究52424曲凤荣开卷非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0501022105第二语言习得理论48224张晓涛开卷05010221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82 34李 唐开卷0501022107现代汉语本体及应用研究48234程书秋开卷0501022108语义学48234淳于永琦开卷选修课必选课0501022209语言研究方法36224程书秋开卷0501022210中国文化专题36244李 唐开卷0501022211对外汉语教学法36244李国慧开卷任选课0501022212现代汉语虚词专题36244戴 云开卷至少选修1门课程0501022213语用学36244曲凤荣开卷补修课0501022314现代汉语留学生0501022315古代汉语0501022316语言学概论校内外实习1学 术活 动1注:外国留学生须补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这三门本科课程,补修可采取旁听、自修等方式进行,不计学分。八、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1000002101 /中国国情开课学期/学时/学分:1/52/2主要内容: 中国国情是留学生系统认识中国的入门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农村和城市、政治和经济、教育和科技文化、外交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国情,探讨具有独特国情的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战略。课程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宽广的历史和国际背景之中,不仅使留学生接受包含最新研究成果的国情教育,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增进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了解,从而为将来参与中国改革、促进中国开放、推动中国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章 中国的国土与资源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 第五章 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政治机构 第八章 中国的国防事业 第九章 中国的外交 第十章 中国经济概论 第十一章 中国的农业 第十二章 中国工业的发展 第十三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的金融和保险业 第十五章 中国的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 第十六章 人民生活 第十七章 教育 第十八章 中国的科技技术 第十九章 中国的文化事业建设 第二十章 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参考网站: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1 /普通语言学开课学期/学时/学分:1/52/4主要内容:讲授语言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阐明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构成、语言发展变化以及语言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系统介绍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为继续学习其他的语言课程、进一步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一章 导言第二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三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第四章 语音第五章 语法第六章 词义第七章 文字和书面语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第九章 语言的接触参考书目: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岑运强: 语言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开课学期/学时/学分:1/52/4主要内容: 本课以系统论的思想来观察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从多个平面来研究词汇系统的性质,考察各种词汇单位的性质,并以历时和动态的观点来考察汉语词的结构和演变。 第一章 词汇概说 第二章 词语的构成与结构 第三章 词语的分类 第四章 词汇文化研究 第五章 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目:崔永华: 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语出版社,1997年。崔永华: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语出版社,1997年。徐国庆: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武占坤、王勤: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许威汉: 汉语词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孙维张: 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温端政、周荐: 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0年。周祖谟: 汉语词汇研究,外研社。董秀芳: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3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开课学期/学时/学分:2/52/4主要内容:课程从理论语法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语法的关系入手,以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现象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为指导,结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实际,专题探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第一章 动词的各种小类及其语法功能;第二章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不同重叠形式,形容词作定语用“的”的情况分析;第三章 离合词的使用特点;第四章 副词的典型问题分析;第五章 介词的典型问题分析第六章 结构助词“了1”与语气词“了2”的用法区别;第七章 动态助词的语义特征及使用条件;第八章 汉语补语的类型及使用条件;第九章 特殊句式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的特征;第十章 特殊句式“比较句”、“连”字句、“是的”字句的特征;第十一章 关联词语使用的条件; 第十二章 HSK语法研究。 参考书目:陆俭明: 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齐沪扬: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刘月华、潘文娱: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2。卢福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戴 云: 对外汉语实用语法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4/跨文化交际研究开课学期/学时/学分:2/52/4主要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多学科性质,涉及到文化和交际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和信仰等。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 第三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第四章 交际 第五章 语言交际 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 第七章 社会交往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九章 经营管理 第十章 价值观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十二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参考书目: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关世杰: 跨文化交际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赵艳萍: 文化与交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5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开课学期/学时/学分:2/48/2主要内容:系统学习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贯彻读书、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第三章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第二语方习得研究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第五章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学林出版社。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 扬: 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蒋祖康: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6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开课学期/学时/学分:3/48/2主要内容:全面系统介绍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以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学类型等,使学生对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宏观学科理论知识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对其中的重要学科理论如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等做到基本领会,从而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论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参考书目:黄锦章、刘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李 泉: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刘珣主编: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1997。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7 /现代汉语本体及应用研究开课学期/学时/学分:3/48/2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当前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也适当介绍当前国际上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这两大语言学派的研究思路。同时从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说明当前急需汉语语法的应用研究。第一章 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第二章 词类研究第三章 汉语句法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配价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 第四章 范畴研究 第五章 汉语虚词研究第六章 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第七章 汉语语法应用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庆株: 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朱德熙: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108 /语义学开课学期/学时/学分:3/48/2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新的语义学理论、语义学的主要流派、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义学、语义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在计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使学生通过介绍和分析,对现代汉语语义学有较为清楚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掌握语义学的学科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安排两次课堂讨论。 第一章 语义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关于语言、语义的一些基本认识第三章 义素分析法第四章 语义场(义位系统)第五章 句义第六章 附加义 第七章 语义的明确与不明确 第八章 汉语语义中的普遍因素 第九章 语义的演变参考书目:陈昌来: 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 方 立: 逻辑语义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蒋严、潘海华著: 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林杏光: 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 刘叔新: 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石安石: 语义论,语文出版社,1993年。 詹人凤: 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209 /语言研究方法开课学期/学时/学分:2/36/2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语言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性概念以及有关汉语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问题,同时也介绍一些由国内汉语语法学者提出并建立的语言学理论。 第一章 当代语言学的两种基本研究思路: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 第二章 语法研究中的不同视角 第三章 语法研究中的不同平面:句法、语义、语用 第四章 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定性与定量 第五章 语法研究的目标:三个“充分” 第六章 几种具体的语法描写手段 第七章 对一些具体汉语语法现象的解释 第八章 如何撰写汉语学术论文参考书目:金立鑫: 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桂诗春、宁春岩: 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马庆株: 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卢卓群: 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210 /中国文化专题开课学期/学时/学分:4/36/2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中产生的、以人化为宗旨、以价值观念对象化为实质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为基本观点,从民族、宗教、婚姻、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国文化渊源沿革,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方法途径。 第一章 中国民族与人口 第二章 中国宗族、宗法与家庭 第三章 中国文字、文献与文化经典 第四章 孔子与儒学 第五章 中国道教与佛教 第六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七章 中国史学、文学与艺术 第八章 中国的科举制度 第九章 中国文化遗产与科技文明 第十章 中国饮食文化与节令习俗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211 /对外汉语教学法开课学期/学时/学分:4/36/2主要内容: 本课程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教学,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技能的教学以及测试与成绩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课堂教学与备课 第三章 语言要素教学 第四章 按技能设课教学 第五章 测试与评估参考书目: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崔永华: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语出版社,1997年。蒋可心: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彭增安、陈光磊: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赵金铭: 汉语可以这样教, 商务印书馆,2006年。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501022212 /现代汉语虚词专题开课学期/学时/学分:4/36/2主要内容: 汉语虚词的理论研究在汉语本题研究中历来都有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而汉语虚词的教学又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诸多重点和难点所在,针对外国人学习虚词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题教学。包括副词专题、介词专题、助词专题、连词专题。第一章 意义相近的副词的使用区别,多义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第二章 不同介词的引介作用,所构成的介词短语的形式特征及使用条件 第三章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不同的语法作用及使用条件,语气助词与句子语调的关系 第四章 连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