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家庭的团体报告.李丹.doc_第1页
核心家庭的团体报告.李丹.doc_第2页
核心家庭的团体报告.李丹.doc_第3页
核心家庭的团体报告.李丹.doc_第4页
核心家庭的团体报告.李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团 队 实 践 报 告(调 研 报 告)题目: 核心家庭对北京小学生习性养成的 调查报告团 队 名 称:核心家庭对北京小学生习性养成的调查报告 团 队 成 员:李丹 包磊 马贝贝 贾保平 孙鑫俐 付胜男 司天天 张婧波 郑佳惠 李爽 秦雨婷 刘小雪 王琦峰 杨瑞蕾 学 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指 导 教 师:李 娜 2012年 09 月 01 日核心家庭对北京小学生习性养成的调查报告1.基本情况1.1调查背景及意义: 1.1.1核心家庭的概念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并且共同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家庭。与之相对的就是extended family(大家庭)。核心家庭中的子女,无论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在数量上并无限制。 1.1.2相关背景 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社会。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第一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刻骨铭心,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也是最牢的从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北京已有48.6%为核心家庭看,已经成为少年儿童习性养成的重要因素。核心家庭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中家庭模式转变的一个普遍趋势,值得研究。 核心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到现在,中国家庭都是男的在外挣钱的,女的在家养育孩子,这样家庭资金来源充足,孩子可以得到母亲很好的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都会很有责任感。但是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这一切都是母亲所不能给以的。 1.13调查意义 核心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以及性格习惯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设好的家庭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在中国,核心家庭教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必然,国家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全方面的人才,教育在不停的改革,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必须得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那么我们就从核心家庭对孩子习性养成的影响做起,从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教养态度、家庭气氛、夫妻关系、家长心理健康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其不断更新与完善,让新时代的核心家庭能更进一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1.2调查目的及价值: 此次课题通过梳理核心家庭的概况及其对北京小学生习性养成的影响、分析成因、对比中外差异、探讨提升策略等。提出核心家庭是影响北京小学习性养成的一些关键因素及一些积极建议,促进作为典范城市北京核心家庭的健康构建,最终促进核心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认知习惯、身心健康、道德品行的正面影响。 通过研究,探讨核心家庭对于少年儿童习性养成的影响因素,以突破我国德育教育实践创新仅限学校教育改革的思维定式,给予我国德育改革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涵,以促进其改革的时代性、全面性、时效性。 核心家庭是当前制约北京社会发展、北京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探讨核心家庭构建及其对小学生出现的学习不适应、学习动力缺乏、思想品行不端、责任感缺失、身心健康问题、青少犯罪率增加问题等习性问题的影响,不仅揭示核心家庭与儿童成长的关联性这一重要研究领域,而且是我国解决儿童习性养成不好导致的当代教育改革特别是德育教育改革乏力问题的突破口,为我国德育实践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文献的参考。2、问题提出鉴于我国的家庭模式普遍转变为核心家庭的趋势,社会应对核心家庭对孩子的习性养成的影响给予积极的重视。核心家庭父母对小孩子习性养成影响?怎样会更好的对孩子良好习性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这些都是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3、研究主题 本次社会实践的研究针对了孩子的生活自理和学习上的主动能力。通过分析如“一切以孩子为主”的北京核心家庭观念问题等导致的北京小学生在认知、运动、健康、生活、尊重他人等习性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导致的如九零后大学生独立能力差、网瘾严重、学习动力缺失等现象,引起社会重视,促进我国家庭模式、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发展。 3.1实质核心家庭的存在情况,如下表: 表(1) 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北京已有48.6%为核心家庭,可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已经有超过60%的核心家庭,而这并不是偶然,事实证明核心家庭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中家庭模式转变的一个普遍趋势。核心家庭比例的增长到底意味着一个怎样的社会局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切都要从现在的孩子习性出发。 3.2现在一般小学生(核心家庭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分析。 表(2) 从图表可以看出,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用品等能独自准备好,占了60%,说明在核心家庭的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是很强的,在父母双方的共同教育下,孩子自立能力逐渐增强,说明核心家庭教育逐渐走入了北京,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我们必须得看到,还有大部分的小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还很差。 表(3) 从图表可以看出。核心家庭的孩子在和同学发生矛盾是解决方案大多是已主动找对方和谈的方式,占了56%。这一点离不开国家政策,家庭的教育方式的民主化,使得孩子有了合作的竞争精神。同时也发现核心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效果较好。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说明家长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理念入心入脑。应该坚持和进一步改善教育方法。 3.2.1小结 3.2.2学生学习好习惯的现状分析及思考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基本好习惯存在着两个现象。具有学习好习惯的学生占60%,说明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并能自觉的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行为。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好学习习惯方面做的不够好,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好习惯方面比较被动应付,以及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他们不能做到知行统一,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这让我们应该反思,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是否足够,还应意识到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2.3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认知水平高,大部分学生在家还是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是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说明父母平时只求学生学习,疏于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实践,因此造成了,说得好做的差的现状。 3.2.4 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从调查中看,学生在起居、就餐、交往等好习惯方面,好习惯的养成情况较好。这说明家长和社会在这些方面对孩子有着良好影响作用。这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达到了知行统一。体现了当代文明的社会特征,这一点应该继续保持发扬! 3.2.5学生良好自我保护习惯的分析及思考 从调查中看,发现核心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效果较好。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说明家长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理念入心入脑。应该坚持好的教育方法并创新! 3.2.6学生在诚信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良好的诚信和遵纪守法习惯。所以家长应该给予极大重视,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无意识的养成诚信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2.7学生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的分析及思考 据调查发现,这方面部分学生在交往礼仪方面不注意遵守。学生们:内向、话少、不主动与同学交流等问题普遍存在。这提醒我们,应对孩子这方面高度关注及加强训练。4、研究过程及方法 4.1研究过程示意图: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北京市部分小学生习性的基本情况情况在小学校、少年科技馆等地开展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小组结合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根据统计数据制作图表结合统计结果及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整理资料、撰写报告 表(3) 4.2研究方法: 表(5) 5、 关于问卷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5.1核心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孩子习性养成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亲子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和米亚西谢夫曾指出:“许多神经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敌对关系。”“严厉的管束,有时伴之以矛盾的禁条,往往成为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症滋生的土壤。”俄国克鲁普斯卡妮指出: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她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5.2核心家庭的教养态度对孩子习性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经过我们对北京市核心家庭问卷调查发现,母亲和父亲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各不相同。5.2.1母亲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拒绝 反抗、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专制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表(6) 5.2.2让我们一起看看父亲对孩子习性养成的影响 5.1.2.1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 在家庭交往中,孩子的照料一般是落在母亲的身上,而父亲在工作之余,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游戏。可我们别小看父亲与孩子这些简单的游戏。就是这些简单的游戏能使孩子兴奋、激动、投入、亲近、合作而有兴致地和父亲一起忘情的投入玩赏。 5.2.2.2父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 父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 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冲动的控制和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5.2.2.3父亲能提高孩子社交技能 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当孩子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时,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较受欢迎。因为父亲影响了他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5.2.2.4父亲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作用、影响更大。婴儿期父亲缺失,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不利,影响尤其大。但同时,女孩性别角色行为也受影响。 5.2.2.5父亲能促进孩子认知发展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5.3家庭气氛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所造成。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指出,家庭环境中父母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5.4夫妻关系紧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关系紧张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心理创伤。孩子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紊乱,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2夫妻关系紧张还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紧张。夫妻经常性地动肝火、争吵、漫骂等, 会妨碍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 3夫妻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其性格大多具 有暴躁、多变或迟钝、胆怯、犹豫不决等特点。 4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会感到周围充满敌意,进而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不愿意乃至害怕与外人接触。这种情况下,孩子难以产生对亲人的诚挚爱意和对外人的友善感情。5夫妻关系紧张易导致孩子犯罪。孩子在这种家庭会产生压抑感,其极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宣泄出来。孩子以犯罪来“惩罚”父亲的事例幷非罕见。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材,家长们应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欢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心理健康。5.5核心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习性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换来一个好心不得好报的结局。5.6核心家庭家长心理健康程度对孩子习性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5.6.1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时,则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美国一些儿童辅导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子女缺乏关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遗症是子女长大以后会表现得冷漠无情且适应不良;而间接的后果则是,等这些孩子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调和不稳定的个性又会造成对其子女的疏忽,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5.6.2父母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5.7离异家庭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意识形态随之而变,离婚已成为中国男人和女人的自由选择。下表是近几年我国结婚、离婚率的情况时间项目第四季度第三季度第二季度第一季度年度总计同比增长2011结婚登记1247.1841.4580.4 317.62986.55.65%离婚登记211.1146.694.6 46.5498.810.45%2010结婚登记1205779.2537.4305.22826.85.60%离婚登记196.113184.839.7451.611.78%2009结婚登记1145.8744.7503.95282.52676.959.28%离婚登记171.3117.876.438.540413.45%2008结婚登记1049.9676.1465.4258.22449.69.32%离婚登记155.3102.166.532.2356.111.13%2007结婚登记949.7619432.6239.52240.8离婚登记140.493.859.626.64320.44 近几年我国结婚 、离婚率 表(7) 表中公布的2011年一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有317.6万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意味着每天平均有5166个家庭解体,离婚率也达14.6%,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离婚登记数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民政部门的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离婚登记数为320.4万对,而2008年2010年三年间的离婚登记数分别为356.1万对、404.7万对、451.6万对。 5.7.1 对离婚重组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对离婚重组家庭孩子的行为进行调查,我认为这类孩子的心理状况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忧郁型:这类孩子自卑心理重,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性格忧郁,学习效果不佳。 散漫型:这类孩子无组织纪律观念,自控能力差,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 学习成绩较差。 多疑型:这类孩子多疑,对任何事物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不听管教,学 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 霸道型:这类孩子由于祖辈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 有他人,法纪观念淡暴5.7.2对离婚重组家庭教育孩子的现状分析 根据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况分析离婚重组家庭孩子的类型后,我又对离婚重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多数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正确,概括起来有三种类型: 1放任自流,不负责任。部分家长心绪烦乱,精力不充沛,整天愁眉苦脸,工作之余,以打牌、跳舞、喝酒等方式为乐,缺少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对孩子失去耐心督促和教育的信心,生活不闻不问,让孩子随波逐流,自由发展。 2期望值高,教育方法欠妥。部分离婚重组家庭,由于父母本身心灵受到巨大的挫折,造成心理失常,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严加管教,施加压力,使孩子喘不过气来,只要出现一点错误,动辄打骂,拳脚相加。导致孩子性格倔强、执拗、自卑,更有甚者产生对抗心理。 3讲求方法,合理施教。生活比较幸福的离婚重组家庭,由于家长素质高,法治观念强,明确自己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常通过外出旅游、生日庆祝等途径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常以激励、说服为主,批评为辅,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了健康发展。6、成因分析: 1核心家庭在中国的本土化。随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中家庭模式转变的一个普遍趋势。不仅是在北京,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等,核心家庭在全国家庭比例正在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核心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养成的影响很大,但是大多数年轻父母还是认为孩子教育还是以学校为主,但是他们错啦。他们应该明白,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2北京属于典型的移民城市,北京核心家庭为非本地原住民的比例高,造成寄居。大量外来人口的介入,使得北京核心家庭原本地住民大大减少,从而带来了住房紧张、房价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多数的年轻父母只能租房,最后寄居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社会现实很可能造成扼杀快乐型、批评式、冷战、厌恶式、自私自利、怨天尤人、恐惧兼焦虑等不良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导致这些独生子女不懂得忍让和迁就,我行我素;想绝对的自由,听不进父母的劝;吃不了苦,特别是在生活上只图享受,不知付出;遇到些困难,只想退缩,不进担当,责任感差;只在意自已的感受,对身边的人冷漠,还有重要的一点没有忍耐,不懂奉献。 4北京年轻父母的工作情况决定。北京地区房价高,大多数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拼命的工作,特别是年轻父亲频繁出差。父母忙于上班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对自己家庭负责的培养环境不好,孩子渐渐误入歧途。犯罪行为频繁发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 5北京地区的工作结构:与外国接轨的单位多(20%为事业单位,4.0为中小型公司)、北京地区的工作对外交流的频率高、工作压力比地方大、加班比外地多等等。再加上我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导致青少年独立社会就业不充分,年轻人独立生活的环境困难。 6夫妻离婚原因有以下几点:钱的问题上,包括房子或哪方认为其数量不足以稳定一个家庭;感情问题,互相的猜疑,不理解;生理问题,产生疾病等等;名誉问题,一方行为导致另一方名誉损失5,政策问题,为了生意等而假离婚。这些情况是孩子从小就对爱情、感情产生阴影。7从历史纵向来看,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社会,政治上的“官本位”、城乡分野和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注重身份等级的文化观念必然影响和反映在财富的分配上来。从横向来看,贫富差距同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那些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人会感到被社会所遗弃而失望,因而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激化各种矛盾,危及社会稳定。贫富分化既影响效率的提高,又产生社会不公,其破坏性显而易见。 7、启示:1核心家庭对于我国小学生的习性养成很关键,社会各界都要重视,积极热情为孩子教育做贡献,政府也要加大教育投入,并不断进行有效可行,适于孩子的政策,这是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基础和关键。2年轻父母要转变观念。突出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及其责任。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时间上又各有侧重:在孩子小时,母亲应该多负些责任,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应该多教育,这是因为孩子大了心理特点有变化,照顾过细他反而会反感。3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如果各行其是,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 年轻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俗话说: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4.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5国家教育政策的完善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第一,提高义务教育年限;第二,保证和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开拓多层次的教育渠道。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有关教育法和有关法律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其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持一致;第三,构建弱势群体助学帮困的长效机制。6在社会初级阶段,家庭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收入对个人教育公平的影响巨大。所以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保障教育经费,减少贫富差距,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尽量消除贫困带来的教育不公等现象。8、针对问卷的抽样 为了尽量减小由于非随机抽样带来的误差,研究者根据各学校信息,选择北京的海淀区、顺义区、怀柔区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海淀区今典小学、海淀区星火小学、北京市顺义区双兴小学、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小学,这几所小学校针对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为90%,经过挑选判断,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率为89%。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覆盖了北京几个区县的多所小学校,且与大量在校小学生及家长进行了交流访谈,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6、结束语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肯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和教育意义非常重大,不可小觑,无可代替;其次是说孩子一生下来,首先接受的教育是来自于父母,不仅如此,孩子在上学之前的五六年间,多数教育信息都应该是从父母这里获得的;再次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思想和许多言行都是首先受了父母的影响,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