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讲座.doc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doc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doc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doc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教学之前对学生讲解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有得于本学期的学习,所以,特意为高二的学生编写了这个专题。一般的诗歌鉴赏专题往往是面对高考,实战性很强,面高二的学生有些知识还没有接触,因此,我们重点来谈一些与课文学习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谈三个问题:如何鉴赏诗歌语言,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 一、把握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因此,诗歌语言必须在语言方面有所变形。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有利于诗歌的鉴赏。1、 词性在特殊语境中的改变,体现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例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2、颠倒的语序表达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由于声律的要求。特别是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有时也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宾语前置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主、宾换位。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以上三例主要是出于声律的需要。(4)。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3、诗词中的省略是诗人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二、抓住富有表现力的确良字词许多诗中往往有使全诗增色不少的词语,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注意去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一般有以下几类词语要注意: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过春风十里,三、熟悉几种诗歌语言的类型: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品茗大胡子录入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常识诗歌也是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 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3、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需要解释一下,偏语是指有意偏离实际,看似乖谬,实则情感至真至纯,给人以美感。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人。”闺中少妇故意说偏激的话,从侧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无人相告的苦情。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要想全面透彻地了解诗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修养,了解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关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事;还要重视标题和注释,这对理解诗歌主旨有一定的帮助;对每首诗,应尽量做到“熟读深思”。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例2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例3 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领会思想感情对理解诗意有重要的作用。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二、常见思想情感分类: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