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必备)2010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0).doc_第1页
(考试必备)2010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0).doc_第2页
(考试必备)2010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0).doc_第3页
(考试必备)2010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0).doc_第4页
(考试必备)2010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整理日期整理人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小2010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0)一、语言知识及表达(共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蜡烛/ 污浊 惩罚/驰骋 着火/不着边际 B漂白/饿殍 与会/参与 胴体/ 栋梁之材 C惬意/ 提挈 殷实/ 殷红 擂台/危若累卵D框架/诓骗 杂烩/教诲 打颤/颤颤巍巍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成也国亡,败也国亡。越王勾践会稽山败于夫差,两年时间,勾践含污忍垢,居石屋为夫差精心养马,甚至亲尝夫差粪便识其病情,赚得夫差信任。归国后,卧薪尝胆,亲近百姓,拉帮结派,日夜操劳,寝食不安,完成了十年生聚,十生教训,宝剑一挥,兵民争先,终于洗雪大辱,灭亡吴国,成就了一方霸业。勾践集复国兴邦智慧与归附人心才情于一身,倒是因国亡国复而名垂青史。A含污忍垢 B拉帮结派 C寝食不安 D名垂青史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D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要那些无聊的你在耳边絮语。你尽管嘲笑我的妄想,我的追求,我的执着吧。 。你是怯懦,是恐惧,是懒惰,是空虚,是乏味,是一切丑恶的东西。即使你曾经暂时的统治,炫耀,我也不会向你屈腰。挣扎是成长的过程,我们决定要相信自己,而不是把人生交给别人。或许你不比别人出色, 。或许你不比别人富有,但你要比别人快乐。或许你不比别人美丽,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生命不会有第二次,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奇迹。现在的我,心里澎湃着感动。生活不能让我妥协,什么都不能但你要比别人高尚但你要比别人有气质让那些阻碍我人生的东西都死去吧,我愿意做我A B C D5下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酗酒(x) 荫(yn) 蔽怙恶不悛(qun) 戌(x)时 纰(p)漏 B皈(gu依 煽(shn) 动削(xio) 苹果通缉(j)供(gng)奉C毗(P)邻 忸(ni) 怩量(ling) 入为出惭怍(z) 蹩脚(bi)D内讧(hng) 徜(chng)徉电饭煲(bo) 称(chn) 职瓜蔓(wn6下列句子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z)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B省委领导强调,对家民工除按期给(gi)付工资外,还要给予更多的关怀。C这个女孩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嚼(ju)草根。D当母亲在忙着炒菜的时候,他因为淘气被母亲扇(shn)了一耳光。7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暮霭 履历 拾掇 兵荒马乱 闲情逸致 B浏览 晦涩 贻误 两全其美 优柔寡断C影碟 慈详 晓谕 跌宕起伏 坚贞不渝 D贸然 妥贴 迄今 责无旁贷 平心而论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神焕发 要言不烦 遗人口实 繁文缛节 树碑立传 B稗官野史 鞠躬尽瘁 人情世故 道貌岸然 莫衷一事C应接不暇 气冲霄汉 蜂拥而至 连篇累牍 聒不知耻D望文生义 振聋发聩 好整以暇 对簿公堂 别无长物9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佛罗伦萨、米兰、罗马旖旎风光,集意大利精粹于一体,尽情展露亚平宁的和谐醇美。B我依然会莫名其妙地沉湎于浮想联翩的非现实场景之中。C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的天翻地覆。D连续两年中国球队无缘亚冠八强,又让中国足球凭添几分尴尬。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东部决赛第二场继续进行,凯尔特人调整心态,准备充分坐阵主场迎战活塞。B只要有一点蛛丝蚂迹,这位精验丰富的警察就能找到凶手窝藏的地方C这种以恶搞名人的方式毋庸置疑的是为了出名赚钱,但这种娱乐大众的方式却为人所不齿。D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哀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二、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1113题每小题3分,1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原才 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释:(1)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2)腾:传播。(3)蒸:兴起、渐成。(4)雠:应答、响应、应验。(5)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6)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1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 (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A B C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3分)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译文: 1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坡羊 述怀薛昂夫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 (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_,揭竿为旗,_,赢粮而景从。(过秦论)鹤汀凫止, ,_,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秋风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17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18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19“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歧义”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0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4分)参考答案一、语言知识及表达(共10分,每小题2分)1A(A、zh/zhu,chng/chng,zho/zhu;B、pio,y,dng ;C、qi,yn/ yn,li/li;D、kung / kung,hu,zhn/chn)2B(A、含污忍垢:忍受屈辱。B、拉帮结派:组织帮派,搞小集团活动;不合语境。 C、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D、名垂青史: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3A(B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可将“经过”移至“专家组”之后;C、词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D“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句式杂糅,删去“围绕”或删去“以”和“为中心”)4B(句为中心句,故在句首;句后内容是对该句内容的展开;出色与高尚相对,美丽与气质相对,故为)5D610:DCDDC11D(贼:摧残)12A(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13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 “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14(共9分)(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评分标准:“奚自”宾语前置1分,“自乎”的“乎”1分,大意1分)(3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评分标准:“于”1分,“微”1分,大意1分)(3分)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