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_文化转向_之后_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pdf_第1页
翻译研究_文化转向_之后_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pdf_第2页
翻译研究_文化转向_之后_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pdf_第3页
翻译研究_文化转向_之后_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pdf_第4页
翻译研究_文化转向_之后_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之后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上海 200083 摘要 突破语言 突破文学的文化转向 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译学界翻译研究的一 个重要发展趋势 本文具体分析了当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历史渊源及其当 下的必然性和文化转向对当代国内译学研究带来的 冲击 认为 文化转向 为 比较文学研究 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意义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he notion of the cultural turn exerted upo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t home and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elements of the notion and its inevitability of the emergence The author also intends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to present his view on the broad vista that the notion of the cultural turn has opened up the new areas for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cultural turn the significanc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101 2006 03000114 自上世纪70年代起 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 那 1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3期 总第64期 就是不少当代国际级的文化学家 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像埃文 佐哈 尔 德里达 福柯 埃科 斯皮瓦克 尼南贾纳等 都不约而同地对翻译产 生了莫大的兴趣 并对翻译发表了相当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 与此同 时 国际译学界一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像詹姆斯 霍尔姆斯 苏珊 巴斯奈特 安德烈 勒菲费尔 劳伦斯 韦努蒂 西奥 赫曼斯等 也从 各自的立场纷纷强调 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 而是在 两种文学 和文化 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 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 定文化之中 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 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 诸多因素之一 他们都跳出了原先比较狭隘的仅仅关注两种语言文 字转换的传统翻译研究层面 而共同致力于从更为宏大的文化交际 比 较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 研究翻译 以上景象我们称之为文化研究 的翻译转向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这两个转向导致当今国际学术界 的翻译研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说 在此之前世界各国长达一二 千年的翻译研究历史基本上都集中在讨论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上 的一些问题上 诸如翻译的技巧 策略 翻译的标准 以及译者的风格等 等 至多也就是讨论翻译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也即译学界所称的 可 译性 与 不可译性 的问题 那么 最近二三十年来 翻译研究者的目 光就不再局限在上述这些问题上了 他们从各个领域切入到翻译研究 中来 除了语言学 文学 外语教学外 还大量借鉴了各种各样的当代文 化理论 如多元系统理论 文学解释学 接受美学 女性主义 解构主义 后殖民理论 等等 于是 突破语言 突破文学 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译学 界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也使得国际译学界的翻译研究成为 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 当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历史渊源 及其当下的必然性 追根溯源 当代国际译学界的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并非偶 2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然 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 粗略而言 这种渊源也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施莱尔马赫和洪 堡对翻译语言本质的论述 早在19世纪初 1813年 施莱尔马赫在其 于柏林皇家科学院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 论翻译的方法 中 就已 经注意到说话人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双重关系 一方面 每一个人都受 到所说语言的制约 任何在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 说话人都不可能明确 地想到 思想概念的形成 这些概念相互联结的方式和程度都是说话人 从小开始习得的语言所安排的 说话人的智能和想象也都由它控制 但另一方面 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否则 科学 艺术作品的语言就不能从原始水平变化发展到 尽善尽美 的程度 作为古典解释学先驱者的施莱尔马赫 他的上述谈论翻译语言的一番 话明显地透露出他的解释学立场 同时也跳出了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 看翻译问题的视角 让我们看到了译者进行翻译时与译者所处的时代 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与此相仿的是同时期的德国哲学家洪堡关于翻译语言的论述 他 提出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与之相关的世界观 而由于各个民族的世界 观千差万别 语言和语言之间便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这种区别支配着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在1796年7月23日给奥古斯特 施莱格尔的信中 他更是明确指出 在我看来 任何翻译都只不过是 试图完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任何译者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中的 任何一块绊倒 他不是贴原作贴得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言 就 是贴本族特点贴得太紧而牺牲原作 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不是难 于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 这样 洪堡从语言的实质性角度否定 了译文与原文对等的可能性 从而也赋予了译作相对的独立性 有了施莱尔马赫和洪堡对翻译语言性质的论述作为铺垫 我们也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进入了20世纪后 恰恰是在德国 而不是在其他国 家 出现了本雅明 出现了本雅明于1923年发表的论文 译者的任 务 我们从本雅明关于 纯语言 的论述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与他 3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3期 总第64期 的前辈施莱尔马赫和洪堡在语言观方面一脉相承的思想 在本雅明看 来 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 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把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为了纯语言的缘故 译者打破了他自己语言中的种种腐朽的障碍 他援引他的同胞潘维茨 Rudolf Pannwitz 的话说 翻译家的基本错误 是试图保存本国语言本身的偶然状态 而不是让自己的语言受到外国 语言的有力影响 因此 他说出下面一段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因而如果说一部译作读起来就好像原作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 这并 不是对该译作的最高赞誉 在译作问世时代就尤其是如此 相反 由直 译所保证的忠实性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这样的译作反映出对语言互补 性的伟大向往 一部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 它不会遮蔽原作 不会挡住 原作的光芒 而是通过自身的媒介加强了原作 使纯语言更充分地在原 作中体现出来 然而 本雅明有关纯语言的思想在其论文发表的当 时却并未产生多大影响 而是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之后 一直到1980 年代以后 经过德里达 德曼等人的重新发现和阐发 他的 纯语言 说 他的 译作是原作的 来世 afterlife 说 才被国际学术界 包括 译学界所认识 所接受 所应用 从而为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基础 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生在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 而不是更早些时候 据我的分析 也许可以找出以下这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方译学界本身的原因 众所周知 译学界 无论中外 一直 到上世纪50年代之前 其关注的焦点一直没有脱离 怎么译 这个翻 译的具体操作层面 一直到了50年代以后 一批语言学家卡特福特 纽马克 尤金 奈达 Eugene A Nida 等进入了翻译研究领域 才为译 学研究带进一股理论的新风 翻译研究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意识也从此 觉醒 但是语言学派学者在翻译研究的根本观念上并没有突破传统的 忠实 观认识 并把 等值 对等 作为他们的追求目标 这样 他 4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们的活动通常就局限在文本之内 无法承担文化转向的任务 但是到 了20世纪后期 当尤金 奈达提出了交际理论 强调了原文与译文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在译文的接受效果中所起的作用后 语 言学派的某些领域实际上已经部分地与文化学派的研究领域接壤 像 交际理论 符号学理论等一些语言学派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 学派的理论资源之一 二是西方学界的文化研究在1970年代之前尚未成为主流 因为西 方学界也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文学 理论研究 女性研究 符号学研究 电影和媒介研究 形成了较具规模的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的深入使学者们注意到语言问题 翻译问题 并把 翻译作为文化研究的资源 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从而从 外部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第三个原因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那就是推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的研究者队伍需要一个发展 成熟的过程 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 发表现在被视作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 翻译学的 名与实 The Nam e and N 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但论文发表后应 者并不很多 当时 埃文一佐哈尔 Itamar Even2Zohar 也已经推出了 他的多元系统论 但反应也并不热烈 直到1991年他在 当代诗学 Poetic Today 重新发表以后 才引起广泛注目 从1975年起 开始有 一批学者 包括图里 Gideon Toury 勒菲费尔 Andr Lefevere 巴斯 奈特 Susan Bassnett 朗贝尔 Jos Lambert 以及梵 登 勃鲁克 R van den Broeck 等人 接连在比利时的鲁汶开会 推出论文集 并不 断发表论文 出版著作 才逐步形成了比较丰富 也比较有自己特点的 翻译研究理论 事实上 当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费尔两人开始联手 主编 翻译研究 丛书 并在丛书的总序里明确提出 编辑这套丛书的 目的就是为了 反映翻译学研究的广度 以及 让读者分享当前翻译研 究令人兴奋的新进展 时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 时已经水到渠成 并开始清点成果了 至于1998年巴斯奈特说 翻译 5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3期 总第64期 研究已经完成了向文化的转向 现在该是文化向翻译转向了 其意义已 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二 文化转向 对当代国内译学研究带来的 冲击 国内译学界对国外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的迹象一开始并不 十分敏感 上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 文革结束不久 国门初开 国 内译学界首先注意到的是国外译学界于50年代开始的翻译研究的 语言学转向 他们对卡特福特 纽马克 尤金 奈达等人的著作及其 理论更能理解和接受 等值 对等 的理论与他们关于翻译的固有 理念也更为契合 而对于文化学派的译论多少感到隔阂 所以 到了 90年代 国外翻译研究中代表文化转向的译论不断介绍进来后 国内 译学界首先感到的是他们信奉了几千年的译学理念 忠实 的翻 译观 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有人因此惊呼 近十年来 随着解构主义 等西方翻译理论的传入 翻译的忠实观在我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其地 位已岌岌可危 并提出质问 翻译还要不要讲求忠实 还有的人面对近年来译介进来的文化学派的译论 把它们简单地 归结为是对 信 与 化境 的消解 说 作为传统翻译标准的 信 忠实 的 神话 正在走向终结 作为翻译最高境界的 化境 标准 也被视作与 解构主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凡此种种 人们似乎 有理由相信 照此发展势头 传统译论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也许将日趋式 微并最终淡出 亦未可知 这些反应实际上都是源于对文化学派译学理论的误解 同时也是 对形成传统译学理论的历史根源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类的翻译实践活 动自有文字记载以来 无论中外 都有长达千年 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 一二千年的时间里 人类翻译的对象 指书面文字翻译 主要是宗教典 籍 社科经典 文学名著 面对这样一些原著 译者翻译时都是取仰视态 6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度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这样长的时间里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成为翻译家们最核心的翻译观 宗教典籍 文学名著 经典文献这些 著作都是翻译者以及译作的读者顶礼膜拜的对象 翻译时译者当然要 小心翼翼 字斟句酌 否则一不小心歪曲了原文 招致批评不说 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 甚至因此获罪都有可能 但是 自 二战 结束 确切地说 是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翻译活 动越来越频繁 翻译的对象也越来越丰富 经济 贸易文件 商品文本 品牌 说明书等 等也需要翻译 而且其翻译数量之大 超过了传统的 宗教典籍 社科经典 文学名著 与后者这些传统作品的翻译相比 前 者 尤其是其中的商品品牌文本的翻译 译者对它们的态度 它们对译 者的要求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译者对这些文本不再如以往那样 取仰视的态度 而它们对译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 尽可能百分之百 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而是要求译者兼顾文本的功能 易为译语国读者 所接受 和目的 便于促销 传播等 与此同时 一些强势国家 尤其 是一些前殖民地宗主国也开始重视翻译 并较以前更为积极地从事翻 译第三世界 包括一些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学 文化 但由于这些国家的 特定立场和对翻译所持的倨傲态度 他们的翻译与此前弱势国家对他 们国家作品的翻译 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这样 随着世界各国 翻译事业的发展 也随着翻译在当今世界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种种 特点 传统的翻译理论已经不足解释新的翻译现象 譬如像 可口可 乐 这样的翻译 并不忠于原文 但又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一个绝妙 绝 对成功的翻译 如何解释这样一些翻译现象 新的翻译理论应运而 生 功能翻译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目的翻译理论 skopos theor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等等 为新时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 活力 也大大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领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 还对国内译学界关于 归化 异化 的认识产生了冲击 在中国译学研究者的心目中 归化 和 异化 只是一种翻译方法 7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3期 总第64期 而已 从大的方面讲 采用 归化 还是 异化 与译者所处的时代风 尚有关 但更直接的 似乎还是取决于译者的个人意愿或译者个人的翻 译追求 语言学派理论家奈达登场后 提出了 形式对等 formal e2 quivalence 和 动态对等 港译 灵活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两 个术语 其表述的方法虽然看上去与传统术语有所不同 但细究一下可 以发现 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因为它们关注的都是语言转换层面 其目标则都是如何更好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却在 归化 和 异化 的背后看出了此前被忽 视的文化问题 长期以来 归化 的译法是比较受推崇的 所谓 好的 翻译要读起来不像是翻译 因为 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 翻译似的 要让翻译作品读起来不像是经过翻译似的 那就是要求 译者用极其归化的方法翻译原作 也就是要让翻译变得 透明 让读 者感觉不到翻译的存在 然而 这种 透明 的 也即 归化 的译法 其 实正好是不 透明 的 因为它 掩饰了许多翻译和阅读译文时所依赖 着的多种背景因素 抹掉了外语文本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 归 化译作以透明易懂的译语的主流文化为依归 甚至不可避免地表达了 译语的价值观 信念和社会楷模 把翻译牵连到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里 去 在这种重写过程中 流畅策略就担任了一项文化移入的工作 把外语文本归化 使译语读者不但明了熟识文章意义 并且从中满足自 恋情怀 在他方文化里认出自己的文化 质言之 归化 译法其实就是用译入语文化去 淹没 改造 甚 至替代原语文化 譬如 当我们在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中读到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这样的字样时 我们感受到的究竟是法国文化 呢还是中国文化 而当今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更进一步把 归化 译 法与 拥有霸权的英语国家 尤其美国 的翻译现状联系了起来 指出 这种译法 支持了它们与有异于它们的欧洲 非洲 亚洲和中南美洲国 家之间极不平等的文化交流 美 英等英语国家所采用的归化或称 透明译法 就是抹煞世界上其他地区 国家的文化个性 把它们都 归 8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化 到它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中去 巩固自己的价值观 文化观和意识形 态 等等 正如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港译文努迪 指出的 二次大 战以来的英译本 都采取了流畅的策略 造成原作者现身说法的假象 维持了英美个人主义的文化宰制 用英语文化独有的意识形态的话语 来传达了外国文化 同时却把这些制限和影响都隐蔽在 透明性 的面 纱后面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对国内译界 也包括学界的第三个冲击是 让国 内译界第一次认识到 译者是一个积极的有思想的社会个体 而不是 一部简单的语言解码机器或拥有一部好字典的苦力 认识到译作是 原作的 来世 它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原作因经过翻译而被赋予了 新的意义 并获得新的生命 福柯指出 原著在翻译处理过程中不断被 改写 译者每次阅读和翻译都改写了原作 因此 在解构主义理论看 来 译者是创造的主体 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文化学派的翻译 理论大大地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作用和地位 在文化学派译论看来 译文不仅与原作的地位是平等的 相反 没有译文 原作就无法存在下 去 国内近来有人撰文引述纽伯特 Albrecht Neubert 的话说 作者 当然没有死去 企图以此推翻文化学派译论赋予译者和译作的独立 地位 这种观点混淆了讨论问题的实质 是把问题又拉回到出发语的 语境中去了 因为当我们讨论译作或译者的问题时 它的前提必然是 我们讨论的问题已经在译入语语境之中了 否则何来译者和译作 而 既然已经进入了译入语语境 那么 作者之死 也就是不言而喻的 事 实 了 不无必要指出的是 解构主义等当代西方文化翻译理论对原文和 原作者的 解构 其实质并不是要否定原作和原作者 而只是跳出了 传统翻译研究只注重原作文本的狭隘框框 而注意到了文本以外更多 的翻译因素 注意到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文学事实 即 是翻译赋予了 原著新的生命 是译者对原著的不断改写 翻译 才使原著在世上广为 9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3期 总第64期 流传 解构主义翻译观因此认为 原文想生存下去 就必须要有译 文 没有译文 原文就无法存在下去 由于文本本身没有确定不变的 意义 因此每经一次翻译就改变了原文的意义 所以文本的意义不是 由文本自身决定的 而是由译文决定的 译者和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 不断地对原文进行解释 这些解说又互相补充 只有对原文不断的 翻译和对译文不断阅读 原文才得以存在下去 而且 文本能存在下 去 不是依靠文本本身所包含的特性 而是依赖于译文所包含的特 性 而一旦跳出了文本框框的局限 我们也就看到了译者 看到了译 者的贡献 也看到了译者何以如此行为的各种原因 应该说 这时读者 也就能更多地看到翻译的全貌 三 文化转向 为比较文学研究 也为翻译研究 展现出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上世纪80年代法国比较文学家布吕奈尔 P Brunel 等3人在他 们合著的 什么是比较文学 一书中指出 和其他艺术一样 文学首先 翻译现实 生活 自然 然后是公众对它无休止地 翻译 显而易见 他们这里所说的 翻译 就不再是指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 而是把翻 译的内涵扩大到了文学艺术对现实 对生活和对自然的 再现 扩大 到了公众 当然这 公众 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读者 对文学作品的 理解 接受和阐释 其实 也不光是比较文学界 在译学界同样早就有学者从一种更广 的意义上去理解翻译的这种性质了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 斯坦 纳就提出了 理解就是翻译 的观点 他说 每当我们读或听一段过去 的话 无论是 圣经 里的 列维传 还是去年出版的畅销书 我们都是 在进行翻译 他的另一段话与上述布吕奈尔等人的话更堪称异曲而 同工 文学艺术的存在 一个社会的历史真实感 有赖于没完没了的 01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同一语言内部的翻译 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意识到我们是在进行翻译 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我们的文明 就因为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 西 这样 翻译 就成了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一个行为 从这个意 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 哪里有交往 哪里有交流 哪里就有翻译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勒菲费尔更是把翻译定义为 改写的一种形 式 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 从而把翻译视作与 文学批 评 传记 文学史 电影 戏剧 拟作 编篡文集和读者指南等 一样 都 是对文本的改写 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 他甚至强调说 翻译创造了原文 原作者 原文的文学和文化形象 而一切改写 不 论其意图如何 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因此 翻译实际上也是译 者对文本的摆布 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 把翻译理解为一种对原文的改写或重写 rewriting 理解为译者对原 文文本的一种操纵或摆布 manipulation 这种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深化 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解构主义翻译观又把勒菲费尔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 当代美国 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 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 一个译本只是临时 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 而且 这种意义的固定 亦即翻译 是在不同 的文化假设和解释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势和不 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 意义是一种多元的 不定的关系 而不是一成不 变的 统一的整体 因此 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 的对应来衡量 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 所谓 忠实 和 自由 的概 念 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 韦努蒂也认同翻译是一种改写的观点 并分析说 这种改写是 根据原文问世之前早就存在在目的语中的价 值观 信仰和表达方式对外国文本进行 的 这种改写 往往是根据占 主导地位到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规范的层次决定的 从而也决定了译 本的制作 发行和流行 正如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 Theo Hermans 在上世纪80年 代中期指出的 翻译研究并不是为完美或理想的翻译提供指导原则 11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3期 总第64期 或对现存的译文进行评判 而是就译文论译文 尽量去确定能说明特定 译文性质的各种因素 尽可能从功能的角度出发 分析文本策略 从 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明译文在接受文学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在第一种情 况下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影响翻译方法和译文的种种翻译规范 限制和 假设上 在第二种情况下 解释翻译对新环境产生的影响 即目的系统 对特定翻译 或某些翻译 的接受和排斥 赫曼斯还指出 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 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 的 应该重目的和功能 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和接受的规范和限制 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的关系 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 与作用 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中翻译的地位和作用 毋庸赘言 赫曼斯此处所说的 翻译研究 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广 义的翻译研究 而是指的学术层面上的翻译研究 即严格意义上的译学 研究 这样的研究 就会注意到文本和语词以外的种种因素 就会 把 翻译规范的整个系统纳入到更大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结构框架中 通过翻译去 观察一种文化与其它文化的碰撞以及特定文化吸收转化 其他文化的方式 范畴和过程 并使翻译成为 一个更有意义的研究 对象 这样的研究 实际上也就具有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性质 事实上 把翻译理解为一种改写或重写 把翻译理解为译者对原文 文本的一种操纵或摆布 这不光是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它 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重新定位 翻译的位置在哪 里 翻译研究的位置在哪里 苏珊 巴斯奈特说 把翻译当作重写 的一种形式来研究 可揭示一个文学系统在接受外来作品方面的转变 模式 对此 我们只要比较一下从清末民初到五四以后 再比较一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 到文革以后的新时期各历史阶段的 文学翻译 我们不难发现翻译所揭示 所展示的我们国家对外来文学 文化的接受特点 我们以前在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一直强调 事实联 系 有人为找不到 事实联系 而苦恼 而有人对于找到的 事实联系 却又并不认可 譬如此人可以说 我确实有过这本书 但我没有看 21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L I C Vol 64 No 3 2006 过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 它为文学关系 尤其是中外文学关系 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 如同勒菲费尔所指出的 译作的形象 受两种因素的制约 译者的思想意识和当时在接受语文化中占主导地 位的诗学 译者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思想意识 这种思想意识是否是某 种赞助人力量强加给他的一种制约因素 思想意识决定了译者基本的 翻译策略 也决定了他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