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品牌的四个集体病.doc_第1页
中国服装品牌的四个集体病.doc_第2页
中国服装品牌的四个集体病.doc_第3页
中国服装品牌的四个集体病.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服装品牌的四个集体病在中国,真正能够称得上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在中国服装业,真正能够称得上品牌的企业,则更少(七匹狼可除外)。为什么这样说呢?品牌是一个企业的产品、渠道、服务等各方面留给消费者的综合印象,品牌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心里,即打动消费者;另一个是把产品铺到消费者的面前,即撬动渠道和终端。而我们国内的大部分服装企业,其品牌既不能打动消费者,对渠道的影响与控制力也很弱。中国服装业存在四个集体性病症:产品无创新、品牌空心化、渠道不畅、专卖店单店销量低下。中国服装的四个集体病1、产品无创新:不得不价格战服装行业的一个通病就是没有核心的设计团队,产品开发随意化,模仿过于严重。长期以来,服装业被定义为制造业,但实际上服装业却是一个基于设计的行业,制造的成本再低也没有意义,它不是靠价格取胜。由于企业没有强大的设计力量,目前服装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跟风严重!一个款式好卖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做,去抢这一块蛋糕。 的确,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先解决企业的生存要紧。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一定是可取的运作方法!对于想做品牌的企业而言,产品是支持品牌内涵的重要基础,如果产品在设计过程当中,迷失了当初的品牌主张,找不到自我,随意跟风与模仿,那么,品牌的文化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分解。到头来,可能企业花了很多钱去做广告与宣传,而消费者却还是不知所以。 这样做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没有了品牌附加值,大家开始拿起唯一的武器-价格,疯狂地拼价格,打价格战!没有了设计附加值与品牌文化的支撑,同样一件产品,消费者只有对价格敏感了。 这就是很多服装企业感叹:服装越来越难做,赚钱越来越难的根本原因。2、品牌空心化:只剩下知名度了就象社会上的一部分有钱人,只看重钱,而完全忽略其他方面,所以经常被人形容为穷得只剩下钱了一样;我国的服装品牌,缺乏打动人的品牌文化与内涵,穷得只剩下知名度了。一般认为,法国服装品牌体现了浪漫与奢华,英国品牌体现了前卫,美国品牌体现了时尚,意大利品牌体现了精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是由文化决定的。巴黎是时尚的领导者,伦敦是先锋的策源地,纽约主导了世界的流行趋势,而瑞典生产了世界上的奢侈品。中国服装品牌的文化是什么?服装产业的竞争已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发展,而品牌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竞争。一般而言,品牌文化是指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认同的和接受的、对生活有所影响的一种精神。 品牌的利润80%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文化认同、文化喜好。文化竞争的核心在于创新。服装的文化就是它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位和情调。那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服装重镇浙江的品牌,他们的品牌有文化吗?浙江服装的强项主要集中在男装上,尤以西服和衬衫的竞争力最强。如西服有雅戈尔、步森、罗蒙、杉杉、庄吉和报喜鸟等六大品牌。但是这些品牌的市场定位非常相似。一是品牌定位的层次都是中高档;价格在1000-5000元/套;二是品牌的消费者都是好男人,如庄吉以庄重一身,吉祥一生表达这一定位;罗蒙虽无这样的文字表达,但在其画册中也认为罗蒙是成功的好男人的形象。难道除了成功男人,服装品牌就不能再有别的文化了吗?对于浙江的大品牌,其品牌文化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了!3、渠道不畅:渠道利益需重新分配服装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两个问题,其一:渠道回款慢甚至拖欠;其二,代理商开拓市场不积极;加盟商开店不积极。原因在哪?不是企业没有催款,不是没有给政策,但是,渠道为什么老动不起来呢?关键原因在于,渠道利益分配不公。渠道利益分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服装企业一般是现款拿货,企业不存货;加盟商呢,也是现款从代理商处拿货,但加盟商会根据市场情况来进货,所以其存货压力小;这样,整条营销链上的存货的压力,主要都集中在代理商(省代、市代)身上。 另外,企业赚的利润是出厂价减去成本的剩余部分;加盟商赚的是零售价减去从代理商处的批发价的剩余部分;代理商则主要赚的是批发价减去出厂价的剩余部分。三者相比,代理商的利润最薄。这样就造成一个结局,省代/市代的利润最薄,但风险最大。企业和加盟商利润最厚,但风险却相对最小。当一个品牌在快速成长阶段时,代理商还能依靠企业的成长速度而赚到钱;当品牌成长缓慢或止步不前的时候,代理商就会丧失开拓市场的积极性。所以,服装品牌的渠道不畅,关键就堵塞在代理商环节,而不在终端环节。渠道问题的关键在于代理商没有拓展积极性,没有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代理商的利益问题;代理商嫌利益少,就会对上敷衍,不积极开拓市场,对下挤压利润,加盟商就得不到代理商的支持。所以,渠道成员的价值重新评估,应该是服装企业未来精细化、精益化营销的重要工作,如何唤醒代理商和厂家共同发展、共谋未来,将是行业的新热点,靠短期的小恩小惠不再适应未来的市场变化了,合作共赢、优势资源互补将是双方合作的价值基点,厂家将会对所有的渠道成员进行评估,设计理想的共赢模式,只有厂商互动,共同投入才可能实现品牌的快速成长,从而实现真正的共赢共荣!4、专卖单店销量低下:终端突破是关键建立专卖店,走特许加盟是许多服装企业渠道扩张的主流道路。我们以温州服装业为例,来看服装特许加盟的快速发展:早在1995年拜丽德就开始了其被戏称为空手套白狼的服装品牌特需经营模式,高邦也在同年卖掉厂房,专注于品牌的推广,目前拜丽德的加盟店已达400多家,高邦也有数百家之多。做的更为出色的是美特斯邦威,已成为温州最大的服装利税大户,连锁店达1500多家。再如庄吉、报喜鸟、森马等的加盟销售店也在500-1000家的规模,还有一大批企业如华士、法派、亨美、乔夫、林中鸟、骊各、雪歌、红黄蓝等企业的连锁加盟店也在200-500家规模。据统计仅温州服装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加盟连锁店已超过20000家,且还在快速地参加。 当各个服装企业专卖店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单店的质量。服装企业渠道建立的先后秩序基本都沿着:先数量后质量的方式来发展。但是,现在看来,各服装单店质量大多并不乐观。中国的服装品牌,单店月销量达到100万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多的服装专卖店,其年销售额都在十万到几十万之间徘徊。而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就看出了我们单店效益是多么低下了:2007年2月24日,西班牙时装巨头Inditex公司在上海南京西路的Zara时装品牌专卖店开张,ZARA在上海专卖店一天的销售额高达80万元,相当于8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From CMMO.cn 4月12日,另一家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品牌专卖店正式在上海淮海路开业,据H&M宣称,其单店营业额单日最高已经达到200万元,相当于20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除此之外,国内服装品牌不单是单店销售额低下,包括终端导购、终端服务、终端管理等各方面,都与国外品牌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强终端营销工作,提升单店业绩,是国内服装企业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恰恰却是国内服装企业的最大短板。产品设计不足,还可以依靠模仿;品牌内涵空虚,还可以依靠多打广告提升知名度弥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