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doc_第1页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doc_第2页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doc_第3页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doc_第4页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经学世族兼而成为学术群体和政治集团,儒学对专制政治的巨大影响,也表现为经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学世家的出现。东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和辟除。当时的豪强地主操纵察举,许多士人为进入官场,往往依附于他们,充当其“门生”;而地方高官通过辟除,与被辟除者形成牢固的从属关系。这种宗师与门生,举主与故吏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庇护与依附的关系,这种政治群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政治集团,这样,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学术群体与政治集团的结合体,就成了经学世族,这种政治且称为士大夫政治,其演化过程可表现为:累世经学(文化)累世公卿(官僚)门第(资历)。东汉宦官与士大夫的斗争问题 东汉权力高度集中,使得少数人可以挟主专权,在东汉晚期逐渐形成了两大集团的权力争夺斗争,即外戚与宦官的争夺,导致政局混乱。而当时的太学教育却得以发展,这种黑暗的政治局面,使得太学生们异常反感,于是出现了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风气,称为“清议”,太学是为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试图通过清议来影响现实政治,反对当时的外戚宦官,特别是当权的宦官集团,而太学生们的行为受到黑暗势力,特别是宦官们的敌视,因而大量太学生、士大夫遭到迫害。而在东汉末年,士大夫中的正直激进分子,结成相对坚致的群体以反抗宦官集团,他们被称为“党人”,政府迫害“党人”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当时被称作“党事”,对“党人”的迫害,有禁止其出任官职并限制其活动的形式,时称“党锢”,或者称为“党禁”。延熹九年,汉桓帝在宦官势力的推动下,下令逮捕“党人”,李膺等200余人被捕,是为党锢之祸,其后几年,又陆续捕杀大量“党人”,党锢之祸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标志着士大夫反对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已达到不能自救的地步。东汉解体之因1. 东汉建立之初,没有得以解决的豪强地主势力,是东汉解体的隐藏因素,也是重要因素,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局面。2. 土地兼并、自然灾害导致的流民运动,如黄巾起义等,严重冲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加剧了地方割据的局面。荀悦当时分析道:朝廷的惠政不能落实下层民众,利益都被豪强劫夺,如果不能扭转豪强兼并的基本形式,而只是减免租税,只能使豪强得到更多的实利。而这样,加强了豪强割据的实力,又间接迫使着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3. 黑暗的政治统治。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无心治理朝政,皇帝荒淫无道,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各级官员争相效仿,形成恶性循环。曹操的政治作为及统一北方的因素曹操最为关键的政治行动是迎奉天子,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从此占据了以朝廷名义号令四方的优越地位。不听话的打,听话的封个有名无实的封号。之后北诛袁绍,南灭刘表,一统北方。曹操注重人才的选拔,发布“求才三诏”,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与袁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下属,封赏甚厚,有功记在下属头上,有过往自己身上揽,让下属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命。另外,杀谋臣时也不心软,该杀就杀。为了统一政治思想,逼荀彧自杀;为曹丕的接班而除掉曹植手下的孔融、祢衡和杨修等。在军队建设上,曹操的军队主要来自接受黄巾军的降军,也就是青州兵。在青州兵里实行士家制度,使将领、士兵世袭,保持了较高的战斗力。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分军屯与民屯,民屯为世代屯田,不许离开土地,强制耕种,收取重赋,为曹操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对手的无能成为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助推器。袁绍,刚愎自用,军事实力强于曹操,却在官渡之战被打得大败而归,之后又被追的到处窜。刘表,优柔寡断,在曹操北征乌桓时,刘备劝其偷袭曹操的老窝许都,但刘表没听,结果自己的老窝被曹操端了。早期的刘备,政治才能有,军事才能有,但无兵无将,也没什么谋臣,无法阻挡曹操的崛起。士族问题士族势力发展示意图: 形成 发展 成熟 顶峰、没落 两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独尊儒术 九品中正 占田田 寒人掌机要 察举制 复客、荫客人 汉武帝时,推行独尊儒术、察举等政策,让大批士人进入官场。东汉时,豪强地主实力强大,他们控制察举与辟除两大选官途径。士人为进入官场而依附豪强,成为“门生”;地方高官辟除其从属,从属成为其“故吏”。宗师与门生、举主与故吏,政治权+学术权,以致形成经学世族。在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士大夫们因反抗这种黑暗的统治而遭遇劫难。三国时期,曹丕行九品中正法,以著姓世族为各州郡的州都与大中正、小中正,控制国家官员的选拔。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两晋时,晋武帝颁布占田令,这就使得豪强地主。合法的占据田与人。为培育士族经济提供了便利。以致发展成庄园式的士族豪强经济,成为西晋如此快的经济原因。以王、庾、桓、谢为代表的士族豪门,对毛国家权力形成垄断。而东晋王朝对他们更加依赖,以致出现“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更有后来的王敦、苏峻之乱。南北朝时的南朝,一批寒人受到皇帝的重用,进入国家权力中心,打破了东晋士族独霸政坛的局面。而面对寒人冲破门阀政治特权的局面,士族进一步严格等级制度,把官职划分为清、浊,规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非士族集团的寒人来担任。而寒人转而进入品级不高、却拥有实权的部门。进一步对士族集团形成冲击。士族子弟的优越地位使他们不务正事,最终导致权力不断丧失。陈朝时,高门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再也不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北朝 少数民族汉化问题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是多向的,既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也有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但其主要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北朝少数民族汉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拓跋部建立北魏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用兵,使其中衰,北魏的政治中心开始南移,进入中原。为缓和与中原汉族的矛盾,并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鲜卑族开始缓慢的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拓跋焘试图将原来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还重设尚书省,新置秘书省,改定律令,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之中,让大批士人进入平城居官任职,使拓跋鲜卑族众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拓跋焘在位期间,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逐渐加快。之后,文明冯太后执政,实行三长制,废止宗主督护制,建立地方基层组织,在朝廷礼仪与社会风俗方面推行汉化改革。 第二阶段: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末年边镇起义。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具体措施: 一、制定族姓,下令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全部以河南洛阳为籍贯。又下令鲜卑复姓改为汉族单姓。还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士族高门通婚。这样,鲜卑贵族逐渐士族化。 二、禁绝鲜卑服饰和鲜卑语言,制礼作乐,移风易俗。 三、深入改革官制,行俸禄制,考课制等。还在迁都洛阳前颁布了职员令,整顿北魏前期胡汉杂糅的官制。 四、继续推行均田制、租调和三长制。完善地方基层官制。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1,使人口增多;2,国家收入增加;3,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阶段:北魏末年边镇起义到北周消灭北齐,重新统一北方。这一阶段,虽然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但汉化的整体趋势加强了。匈奴族、敕勒族、鲜卑族、羌族、氐族和汉族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互相支持,加深了联系和了解。到北朝后期,内徙的匈奴、鲜卑、羌、氐已与汉人没有多少区别了。 隋朝富有的原因1 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采取均田制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财政运行体系,保障了国家经济生活的正常有序 3仓储系统初具规模隋朝府库中积聚了数量庞大的粟帛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4人口增殖,仓廪丰实,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6抗击突厥贵族,平定吐谷浑,重通西域之路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苛捐杂税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的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罪己诏。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了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士人清议东汉末年流行的一种诗人品评人物、议论批评政事的社会风气。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就严重的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经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挽救东汉统治。党锢之祸东汉桓灵二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党政。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合太学生抨击朝政,后来宦官将其逮捕,释放后,令其终身不得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李膺等数百人被处死。后来灵帝在宦官的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做官。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士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子女。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占田制又称占田课田制,他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课田二十亩。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土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亩数。晋武帝的占田制是以西周的井田制为模式的在土地私有制下是行不通的,其限制兼并的用意也难以实现。五胡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总称。汉魏之际,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被征服的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亦有因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者。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五族,史称五胡。对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北方先后建立过十余个证政权。北府兵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该军是当时的精锐部队,屡战皆捷。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北魏政权下令以三长制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而威胁的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需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汇报情况。魏晋玄学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为“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与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玄学家度是所谓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东晋时,佛教般若学传入,学佛者多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经,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便逐渐衰微。开皇之治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