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导论(1).ppt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1).ppt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1).ppt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1).ppt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论 许昌学院文学院黄贞权授课 导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是大学中文系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结晶 融哲学 历史 文学 艺术于一体的文艺哲学 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和思维方法 包蕴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窥其一斑 打开学习之门径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归属与发展概况二 中国古代论的研究对象三 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成的文化背景四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法五 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六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习方法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归属及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起点 现代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 它在中国究竟起于何时 1 1914年 1919年 黄季刚在北京大学开设 文心雕龙 课 2 1920年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 中国古代文艺论史 3 1927年 陈钟凡著 中国文学批评史 4 1934年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册 5 1934年 方孝岳 中国文学批评 6 1934年 朱东润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7 1934年 罗根泽 中国文学批评史 这几部著作的出版 以其各自的建树在学术界交相辉映 直接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学术基础和开启了该学科后来的蓬勃发展 2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古典形态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 并不等于说在20世纪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关注 把 文论 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品评 在文学批评的自觉的六朝就已经开始 1 体大虑周 的 文心雕龙 中 刘勰曾言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 至如魏文述典 陈思序书 应瑒文论 陆机 文赋 仲洽 流别 弘范 翰林 各照隅隙 鲜观衢路 或臧否当时之才 或铨品前修之文 或泛举雅俗之旨 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 陈书辩而无当 应论华而疏略 陆赋巧而碎乱 流别 精而少功 翰林 浅而寡要 又君山 公干之徒 吉甫 士龙之辈 泛议文意 往往间出 并未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 无益后生之虑 文心雕龙 序志 2 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形式 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伊始 由于诗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对诗话的 研究 也出现了一些动向 其标志就是出现了几部以汇编 整理为主要的的诗话总集 其代表性的有阮阅的 诗话总龟 胡仔的 苕溪渔隐丛话 魏庆之的 诗人玉屑 3 四库全书总目 对中国古代文论的 研究 主要意义有二个 一是正选著作64部 存目著作85部 可谓竭泽而渔 并对这149部著作作 提要 二是对其中国古典文论的脉络发展过程作了清晰的梳理 3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的主要原因 1 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大力提倡所谓科学的精神何也 善怀疑 善寻问 不肯妄徇古人成说与一己之臆见 而必力求真是非之所存 一也 既治一科 则原始要终 纵说横说 务尽其条理 而备其左证 二也 其学之发达 如一有机体 善增高继长 前人之发明者 启其端绪 虽或未尽 而能使后人因其所启者而竟其业 三也 善用比较法 胪举多数之异说 而下正确之折衷 四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2 进化论思想的传入和张扬胡适在1914年提出现代学术研究的三个重要方法 归纳的理论历史的眼光进化的观念郭绍虞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古 与 进化 建构的文论体系 3 整理国故 运动 整理国故的呼声倡始于太炎先生 而上轨道的进行则发轫于适之先生的具体计画 顾颉刚 古史辨 也许因为我们正开始一个新的批评时代 一个从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 要从新估定一切价值 就得认识传统里的种种价值 以及种种评价的标准 于是乎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有些将兴趣和精力放在文学批评史上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 二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1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任何人文学科的研究首先遇到的就是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也不例外 因为哲学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不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艺术的哲学思考 就无法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古代文论 因为中国传统的哲学是融与文学与文论的 比如说 儒家文论是以孔子 仁 的人生哲学为基础 道家文论是以老子 道 为本体论的 2 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3 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中国古代文论在六朝以前注重探讨文学缘起及文学价值 故这时期的理论家大多是思想家 哲学家 如孔子 孟子 老庄 荀子等 六朝以降 大量的文学家加入了理论探讨 一直到清末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流是创作经验论 大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 且多见于书信 札记 随笔 序跋之中 零碎散疏 不成体系 但是 放在某个时代来看 恰恰构成了这个时代文学理论大体系 如李白 杜甫 王昌龄 白居易 苏轼 欧阳修 公安三袁 姚鼐 王国维等 三 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为正统 以道家以及传入中国的佛教为补充 儒道释或三水分流或三川汇一 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1 儒家文化 儒 之含义 上古叫作 需 像人站立沐浴之形义 人因何要沐浴 准备参加重要的祭祀活动 所以许慎 说文解字 说 儒 术士之称 胡适称儒为 殷民族的教士 可见 最早的 儒 是以相礼治丧为职业的文化人 作为殷商苗裔的孔子年轻时也是以 儒 为业的 在 百家争鸣 的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派 其标志特征就是以孔子为宗师 以孔子学说为宗旨 助人君 顺阴阳 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 孔氏原儒的的文学理论是 诗教 孔儒的文论策略是 用诗 孔儒文论的文化要义是 教化 文学的第一要义是政治与伦理道德层面 注重文学的功利化色彩 儒家文论以原道 明道 弘道 载道为务 注重主体人格的修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文学就是作家人格形象和境界的艺术化或文本化 2 道家文化 道之内涵 本义是 道路 引申为 道理 即由前者的 起点与终点 边界与轨迹 行道之方 分别引申为后者的 本源与终级 规律与规则 方法与技艺 老子 五千言 讲的就是文化 哲学的道理 而道家就是以先秦老庄关于 道 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与事功的 有为的儒家文化不同 道家是超迈的 无为的 在人生和人格哲学领域 道家主张虚静其心 老子主张 致虚极 守静笃 庄子主张 心斋 坐忘 都是摆脱声色名利乃至礼教人伦的种种束缚而精神世界作逍遥之游 道家崇尚 自然之道 这里的自然不光是自然之物 而更是对事物 莫任而常自然 3 佛家文化 佛 本义就是悟 觉 知 为古代印度的普遍概念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 实际上是与中国本土儒 道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并形成了中国本土式的佛家学说 禅宗学派 禅分南北宗 北宗主张 拂尘看净 的渐修 南宗则主张 明心见性 一悟即入佛地 的顿悟 禅宗主张彼岸的 真实 佛家的所有经典亦非真实 而只是一种 示观 譬喻 真实 应当要在其背后领悟 重视神韵 神似 追求无言之美 禅宗所谓的 彼岸 其实就是 此岸 吾心 达到一种 真如本性 的境界 中国文艺理论上的 艺术真实论 艺术思维论 审美境界论 都多少不同的受到禅宗的影响 四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类观察 思考世界的方式 世界以何种方式和意义向人类呈现 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人类以何种方式去考量我们这个世界 人类思维大体上是相类似的 史前期的人类大都以诗意性 想象性 以己度物和象喻式的试看待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在意大利人类学家维柯看来是一种 诗性智慧 中国古代文论受儒道禅的影响 在思维方式上保持了几千年的 诗性智慧 大体上有 类比式的推理 整体观照 直觉妙悟 1 类比式思维 人类在原始时代 凡遇到自己所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 便习惯于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想 类比外物 这就叫以己度物 如孔孟取自然之物类比君子人格 老庄亦取自然之物来论自然之道 禅宗则取外境来示喻吾心 用的都是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具有较强的象征性 启发性 暗示性 不依赖于语言 也不讲求繁复的形式 而是化理性为感性 化繁复为简约 化认知为审美 从人与物 自然 的相互类比 上升心物之间的感应交流 从而形成浑融有机的境界 类比思维通过天与人之间的推理来建构其哲学体系 比如 天人合一 究天人之际 中国古代文化在将自然人化 生命化的同时 也将文章人化 生命化 也即以己度人类比思维的 生命化 和 人格化 2 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的 天人合一 遍涉儒释道三家 与西方传统文化的 主客二分 相区别 构成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 以我观物 情景交融等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和 圆 融 观 等都属于整体性思维 3 直觉妙悟式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主要是指人类不通过概念 判断 推理而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也就是在心与物直接对话而无须以逻辑推理作中介 如朱光潜所说 不假思索 不生分别 不审意义 不立名言 之意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目击道存 观古今胜语 皆由直寻 寓目辄书 诗道亦在妙悟 五 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 海德格尔说过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是思想存在的形式 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只能存在于这个民族所有的语言形式当中 因此 所谓理论形态 就是指文学理论的语言形式 它主要包括文本样式 话语方式 范畴形式要素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世界文学理论大系之一 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理论形态 文本的文学化 话语言说的诗意性 文论范畴的归纳性 1 文本的文学化 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 片断的文论 如 论语 孟子 老子 庄子 等 笔记体的诗话 词话 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明清的小说 含戏剧 评点 散见于诗 词 笔记 小说 戏曲 经传训诂 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 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 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 含蕴 诗意 审美性的语言风格 3 文论范畴的归纳性 范畴 一词语出 尚书 洪范 义为辈 亦可解释为 类 别 等等 无论是科学 哲学还是文学 每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范畴 离开了这些范畴 理论便无以言说自身 更是不可理解 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 如风骨 体性 神采 韵味 格调 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 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六 中国古代论的学习方法 多读 多写 多记 多思王元化提出的 三结合 方法 古今结合 文史哲学结合 中西结合 本章小节 本章延伸阅读书目1 蒋述卓 刘绍瑾 二十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