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D卷.doc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知识积累 (共3题;共21分)1.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那种熙熙然庭院的jng m_,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xi shu png gun_。当它为灿烂阳光所yng ro_,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 n b k _。2. (12分)根据课文默写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 (2)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_。 (3)夕日欲颓,_。 (4)晴川历历汉阳树,_。 (5)_,志在千里。 (6)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中借“花”“草”描写早春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 (7)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_,_。 (8)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 3. (5分)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字词。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_(送东阳马生序)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 (与朱元思书)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_ (五柳先生传)策之不以其道 _ (马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 (与朱元思书)二、 阅读理解 (共5题;共73分)4. (4分)名著阅读。 (1)美国作家_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对世界_起到了巨大作用。 (2)法布尔的_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_。 5. (2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文化城市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的每一步便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出了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 园林有了历史文化的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入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只需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的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1)沈园给人的外在感受是什么?(2)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试分析文中画线句“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的深刻含义。(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城市”应具有怎样的特征?谈谈你对这些特征的看法。6. (3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读书的姿势我读小学的那所学校,是由解放前的“关帝庙”改建的。原来的庙墙上画着五颜六色的壁画,在大大小小的壁画中,至今仍然印象极深的是那幅“关公夜读兵书图”:关羽端坐在椅子上,左手捋长髯,右手捧书,在灯下细读;周仓持那柄青龙偃月刀,在一旁侍立。当时听老人们讲关老爷如何了得,所以对他的读书也从心里敬佩,现在回想起来,不免心生一点非议:总是用那样的姿势读书,是不是太累呢?读书,确实有一个姿势问题。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求知,一是消遣。以求知为目的的读书经历,几乎人人都有,如小学生上课,自然要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这是最板正的;回家以后写作业,或课余进图书馆自学,虽说也是求知,但读书时的姿势就不必那么讲究了,伏案默读,仰望房顶,伸伸懒腰,可以凭个人的需要作出选择。至于成年人的读书求知,甚至可以一杯茶、一支烟、与他人聊天交流,自由度就更大了。最能使身心放松、读书姿势最随便的,是以消遣为目的的读书。消遣,就是消闲解闷儿。就是用自己感觉愉快的方式度过空闲时光,没有任何负担,求得快乐、放松就行。与之相配的读书姿势,自然也应当是怎么舒适怎么来。比如说,郊游时躺在草地上读的书,临睡前用来催眠的书,旅行中装在口袋里的书,都该是消遣性的。为了排遣心情的郁闷,或为了打发时光,随便翻上几页,那是不必讲究什么姿势的,或躺或卧,或站或行,只看自己的高兴了。参观中南海毛泽东旧居,那一张床上有一半放着书,甚至连卫生间马桶座前也放着书,原来伟人的读书也是那么洒脱自在。求知也好,解闷也罢,只要读进去就行,而姿势和处所,则是不必太讲究的。从读书的姿势,也引来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的线装书,纸轻、册薄,能折卷把握,既便于携带又能卧读,而西方的传统书籍是硬壳精装,且其厚无比,虽说便于上架保存,但却无法作消遣式阅读。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也颇有微词,说:“洋装书便于插架,便于保存,但看洋装书要年富力强,正襟危坐,有严肃的态度。假使你躺着看,那就好像两只手捧着一块大砖头,不多工夫,就两臂酸麻,只好叹一口气,将它放下。”“这样的时候,我赞成中国式的线装书了。”讲述得这般形象而有趣,可见是先生的经验之谈。确实有切肤之痛,才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不过,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图书也与世界接轨。普通书不用说了,就连古籍也用硬壳封面包装,线装书有特殊需要才出版,只有在古旧书店才能见到它的踪影了。这固然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可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读书人的遗憾啊!当然,与书的内容相比,装订形式是次要的,读书姿势更是细枝末节。不管用什么姿势读书,读怎样装订的书,关键在于从中汲取营养,学习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最需要下工夫的。(1)第段写“关公夜读兵书图”的目的是什么? (2)读书目的有哪两种?各自的姿势有哪些? (3)第段中“最能使身心放松、读书姿势最随便的,是以消遣为目的的读书”一句在全段中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 (4)中国传统的线装书有什么优点?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有什么好处? (5)如何理解第段中“其中又包含着多少读书人的遗憾啊!”这句话? (6)总结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7. (7分)古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 . “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 .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 .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8. (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齐王筑城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 , 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 , 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 , 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踣(b):跌倒。应侯:顺应时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岁苦支备 _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3)通过艾子的话,苏轼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 写作题 (共1题;共5分)9. (5分)请以“与爱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