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教能力考试攻略.doc_第1页
汉教能力考试攻略.doc_第2页
汉教能力考试攻略.doc_第3页
汉教能力考试攻略.doc_第4页
汉教能力考试攻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教能力考试前 言在功利社会里,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只有黄金领,参加汉教考试的人都是为职业发展而孜孜以求,如何通过汉教考试,是大家最关心的终极目标。从功利角度出发,研究以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取最佳的备考效果,取得最好的考试成绩,乃考试学的范畴。毋庸讳言,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投机的性质,但在成王败寇的功利原则下,本身也无可厚非。鄙人参加过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统一考试(据说凭其难度可列入吉尼斯记录),在经过充分的针对性研究后,非法律专业的鄙人用了四个月时间,以全国前三十名的成绩通过了这个考试,切身的经验证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实能使备考事办而功倍,确实能达到超水平的发挥,确实能够实现高分的理想!在本月12日鄙人决定参加汉教考试后,旧习难改,十余日来认真地研究了考试大纲、历届真题和本论坛各种参考资料,对汉教考试产生了这样认识:1从基本性质上看,汉教考试决非完全的水平考试,其中汉教理论试卷(以下称卷一)与中国文化试卷(以下称卷三)都属于典型的能力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记忆能力,要求大规模记忆和整体记忆,卷三还特别要求博闻广记(知识面的宽度),而汉语试卷(以下称卷二)近乎水平考试,主要是测试知识的演绎和技能演练水平。2从题型上看,试卷属于非标准化试卷,卷一与卷三中解释题与论述题比重比较高(占50%以上),要求考生能抓住实质,微言大义,明显是为了测试知识结构的深度(能够以射题方式应对的当属例外),因此这两卷在测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问题上不够合理,其效度不充分,也证明它决非水平考试。3从出题点分布来看,汉办开列的参考书多数无参考价值,有价值的与05年新大纲也驴唇不对马嘴,缺乏对应性,考生不经过研究和整理不知道出题点分布在哪里,不透明性过高,即使是汉语部分,大纲中明列的自主动词、离合词、句群中的关联不当等知识点在参考书中没有体现,卷一与卷三更不必言,卷三尤甚,因此,以为把参考书读透就能通过考试的想法无疑是个美丽的童话。4从应试方法上看,毫无疑问,基本的原则策略是:卷一靠死记,卷二靠习题,卷三靠笔记。可以投机的方法是:命题预测法、射题法、时间统筹法、反复记忆法、重点掌握法等,极有投机性。基于以上认识,鄙人认为,通过汉教考试决非难事,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人,只要素质足够,投入充分,大约二个月左右就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5年汉教能力考试,目标是:(1)在结构分析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汉教考试的规律性特征,以利备考;(2)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备考策略和方法,使考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甚至高分通过考试;本文在结构上采取出题点分析、题型分析和应试策略及方法,附于三大模块之下;本文采用简明纲要式,语言力求简洁明快,不多赘语。鄙人愿意将自己的心得公开给大家,名为攻略,抛砖引玉。应当说明,鄙人对汉教考试只有十多天的研究,此前并无任何基础(鄙人的专业是计算机和法律),本文仅是一家之言,谨供参考。鄙人始终相信,兴趣是最大的动力,素质是最强的实力,好为人师且诲人不倦的人才能成为好老师,看汉教理论书象看小说的人才最容易通过考试,立意高远,卧薪尝胆,渊鱼察见,志得意满,愿以此言与同道共勉。说 明在介绍攻略之前,须简单讲明鄙人所创的考试学中的几个基本观念和方法论的概念。1) 分数为王原则分数是衡量考试成绩的惟一标准,也是得分的货币单位,不要在不得分的地方下功夫,一切原则和方法都是为了多得分。2) 真题原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对真题下苦功。3) 大小兼顾原则大题小题兼顾的人能独拔头筹。4) 得分效率原则学会写教案只需三天,学通语言学却需三个月,可两者的分数都是20分,因此,宁可学写教案一天,不学语言学二小时,这就是田忌赛马定理的推论。5) 求高取中原则立意高远,目标不妨设立得高一些,古人说:求其上者,取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把目标锁定在60分的人,多半不能通过考试。6) 时间统筹法在备考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分值高的区域和得分效率高的区域。7) 反复记忆法基于Ebinhause的记忆心理学理论,对于需要大规模记忆或整体记忆的材料,只有多次的反复记忆才能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切记:遗忘是为了更好的记忆。8) 重点掌握法根据大纲和历年真题及具体科目的重点和可考性高的区域,重点掌握,务必拿下,切记重者恒重,对大纲中新考点,应给予相当重视。9) 命题预测法以前考过的再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论述题的题目总是有限的,由此通过排除法可以圈定一个“嫌疑题”范围,此为“涸泽而渔法”;而缩小“嫌疑题”范围,进一步设定重点级别,重点掌握,此为射题法,但不同于传统的押题法。10)样本拷贝法样本模式具有规范性和类推性,因此答论述题和教案题比较合理的方法是记住一个样本,再根据这个样本结合具体题目进行类推或扩展。11)对比法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采取对比的方法,可采取列表对比(例如七种教学法流派),区别法(只记住共同点和区别)等具体方法。 之一 汉教理论卷(卷一)攻略一、出题点分析1模块分析出题点的范围首先是受大纲约束的,因此必须先研究大纲。根据200年大纲,卷一分为五个模块:1语言学2语言习得理论3汉教理论与实践4汉教中的文化因素5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语言学部分是传统模块,只占20分,历年不变,这一部分无须赘言。但汉教理论部分则与2004年以前的大纲有非常显著的差别:1)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2)增加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可能始于2004年);3)将语言习得理论单辟出为一单元。这些变化必须注意,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单元,由于属于新知识点,进入考卷的可能性几乎为100%;“语言习得理论”这一单元的独立,是否预示大题的一个渊源或者分值的增加呢?鄙人分析,有一种可能是:“语言习得理论”部分大约1015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部分大约510分,文化因素约10分左右,实践部分大约50分左右。另外,大纲在用语方面有令人注意的变化,例如:1)不说“对外汉语教学”,而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汉语作为外语教学”;2)不说“第二语言学习”而说“第二语言习得”,这些都反映了新大纲紧跟理论发展形势的意图。2出题点范围分析 2005年汉办开列的参考书名单如下: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著,1996年,以下简称吕书;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著,2004年,以下简称赵书;3)语言教学原理盛炎著,1990年,以下简称盛书;4)2003年考试指南2003年,以下简称指南。5)教案设计2003年6)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2002年7)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李泉著,2005年,以下简称李书;8)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徇著,2000年,以下简称刘书语言学纲要是语言学单元唯一的指定用书,但根据大纲,有一些内容依然存在不对应性,例如造词、构词与词的内部结构,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等,教材里没有体现,说明大纲并非是完全按此书的体例和内容编写的,这一部分尚需研究。汉教理论部分非常复杂,参考书之多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究竟以何书为主,大纲又是以哪些为依据编写的呢?依鄙人的研究,上述诸书的特点如下:1)吕书具有古典教材的风格,体例应该说是讲义类型的,教学经验丰富,故历年试题中不乏对此书寻章摘句的现象,理论则略嫌保守与陈旧,且该书缺少教学法流派、语言习得理论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因此广度不足,对应于大纲明显盲区过多。2)盛书风格近于杂志,旁征博引、洋为中用,广度有点“过”,虽年代已久,但颇有超前性,惟其教学法流派、中介语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则言之甚详,缺点是重理论轻实践。3)刘书现代教材风格,理论先进,广度适中,结构紧凑,解说充分,大纲新增或调整的部分基本在该书中均能找到清楚的脉络,不足是实践部分稍嫌简略。4)赵书风格是学术专著型,给专家看的,一般人很难读下去,理论超前,且有些内容过于复杂和深奥,广度适中,其中的科技在汉教中的应用却是大纲中相应单元的唯一着落,不能不重视。至于李书,属于论文集,基本无参考价值,2003年指南基本以2003年大纲和吕书、盛书为编写依据,已不敷应用。如果将上述四书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吕书(1990)盛书(1990)刘书(1999)赵书(2004),基本代表了汉教理论的发展的几个阶段性状况。而大纲的纲目基本是以刘书为依据的,例如:1)“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等均是刘书中的论述课题,它书则无迹可寻;2)“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单元简直就是刘书中目录相关部分的COPY,因此,可以肯定,2005年大纲基本上以刘书为主,但实践部分除外。总之,大纲中的出题点分布非常广,应以刘书、吕书和赵书为主,另外指南中重复内容归纳得也很系统,可以参考,其他则参考价值不高。本论坛有网友整理的汉教理论和语言学笔记,很不错,可以参考,唯似乎过于简要,且没有按新大纲编排,盲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些内容如汉教发展史部分已属于超纲内容。有心人应当循大纲纲目,在各参考书中找出内容,整理成笔记,则善莫大焉。二、题型分析根据大纲所附之样卷,题型结构为:(一)语言学部分1术语解释:6分,3题,每题2分2填空:4分,4题,每题1分3简答题:10分,2 题,每题5分经鄙人查证,这种6410的三单元分值结构自1998年以来历年真题中竟然从来没有改变过,可知此是固定的题型分值结构,样题是可以信赖的。(二)汉教理论部分1填空:10分,10题2选择:10分,10题3术语解释:8分,4题,每题2分4论述题:32分,5题5教案设计:20分,1题这一部分自1998年以来,题型结构一直比较稳定,变化的是各题型的分值,见下面统计表可明之: 填空 选择 术语解释 论述 教案设计1998年 10 10 10(2*5) 20(2*10) 30(2*15)1999年 15 5 16(4*4) 14(2*7) 30(2*15)2000年 10 2 8(4*2) 32(4*8) 28(2*4)2001年 14 5 8(4*2) 37(5题) 202002年 14 6 8(4*2) 40(5题) 162003年 10 10 8(4*2) 40(5*8) 16由本表可知,术语解释题的结构自2000年后从来没有变过,即考四个术语,每个2分,再参考样题,可知今年考试同样会有四个术语解释题。教案设计题的分值呈逐年下降之趋势(原因可能是:语言学一门总共才20分,而2000年之前教案题动辄30分,显然不甚合理,留有太多的投机取巧的空间),论述题分值呈增长势头(原因可能是:理论课当然要以论述题才能考出水平),由此联系样题,可知样题的题型和分值结构符合近年考试的发展趋势,基本是可信的。三、备考策略与方法备考的总体策略是:一、鉴于05年大纲的重大调整,需要认真地研究大纲纲目,通过对比分析,分析和总结考点的分布、新考点以及重点。二、通过对历年真题题型和样题的比较,预测和判断05年的试题结构,分值的分布。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归纳出备考范围:1.出题点(考点)分布,看出题点都分布在哪些参考资料里;2.总结历年真题的规律,看结构有什么特性,命题的规律在哪里;3.术语解释的抽取与统计,看有多少个解释题,已经考过那些,划分等级;4.论述题的抽取与统计,看有多少个论述题目,已经考过哪些,划分等级;四、制定备考计划1.针对题型的备考方案与计划1)选择填空的应对方案与计划2)解释题的应对应对方案与计划3)论述题的应对应对方案与计划2.针对模块的备考方案与计划1)科技部分2)习得理论部分3)文化部分4)实践部分5)语言学部分上述两类是一纵一横的关系,非此不能总观全局,将两者交叉融合,可编制出完整而系统的笔记,并可以有效地进行射题。五、备考方案实施1.针对题型部分可以采取小题与大题分离制;对于小题以书本为主,采取精读法,仔细阅读,重点划线,防止漏分。对于大题以笔记为主,采取反复记忆法,提纲为主,记忆要点。2.重点与级别卷一主要靠记忆,因此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注意遗忘规律的应用和复习的间隔性与周期性,按其级别与重要程度,区别对待。3.对比分析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各种教学法流派,最好是制作成表格,一目了然。4.样本拷贝法对于教案题,(初学者)应采取样本法,并多看,能够灵活变通。以上即备考方案的梗概,难免挂一漏万,因鄙人至今才学了十几天,不可能提供出全面细致的内容,聊供参考。兹将鄙人总结的本部分大纲纲目分析罗列于下:大纲第二部分、语言习得理论(10-15分左右)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刘书P153二、儿童习得理论刘书P127167其中,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四种)以指南最为系统完整。三、第二语言习得(一)语言对比分析刘书P168,P185191(二)语言偏误分析刘书P91202(三)中介语理论刘书P169其中,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以指南最为完整与系统。(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刘书P226(五)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刘书P207大纲第四部分 汉教中的文化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