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吆喝》.doc_第1页
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吆喝》.doc_第2页
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吆喝》.doc_第3页
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吆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 广安希贤学校汪宁【设计理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得不偿失。为此,我对于吆喝的设计理念是:既立足教材,注重文本解读、体味作品京味式的语言、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又要充分借助音频等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较为陌生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城特有的民风民俗,学会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内在情感。【教学目标】1. 了解老北京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 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声乐艺术,感受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3.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中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4. 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5. 学习吆喝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2. 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 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教学难点】借助音频资料,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热爱“吆喝”这门民俗文化。【教学方法】1.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包括录音、音频等,课上作为学习成果拓展演示。2. 情景教学法;通过吆喝的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介绍萧乾及其他作品,拓展视野。【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市集,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录音材料;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与吆喝相关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留作课后拓展演示。【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6分钟) 1.由认识马云,引出学生一分钟例行演讲保护民俗文化,引入课题。(2分钟) 2.由教师总结导入新课:(4分钟)是啊,我们应该大力保护那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吆喝,就介绍了老北京的一种民俗文化。那么,什么是“吆喝”呢?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播放学生收集的吆喝声2组,冰糖葫芦和酱豆腐臭豆腐)。3. 关于吆喝: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 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5分钟) 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吆喝声,了解那独特的吆喝艺术!4.京城“吆喝大王”臧鸿简介(6分钟) 他在城南旧事、知音、老北京的叙说、四世同堂、谭嗣同、春桃、开国大典、大决战、霸王别姬、天桥梦、琉璃厂传奇等13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配了音(叫卖声)。二、作者简介:(8分钟)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检查预习及熟悉生字、词语。(12分钟)(1)生字注音: (2)词语解释:招徕: 招揽。饽饽: 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 局限于;拘泥于。隔阂: 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吆喝: 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四、整体感知,重点分析,体会赏析,巩固拓展:(30分钟)(一)环节一:理清结构(2分钟)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总写老北京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二)环节二:检查预习问题(3分钟)1. 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物。(1) 烤红薯、青菜、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说明:作者对老北京城很熟悉,很热爱,很有感情。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是否显得散乱?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 (2)时间顺序: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 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三)环节三:实践提高(11分钟)三读课文、三赏吆喝1.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5分钟)(1)哪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为什么?(1分钟)如:A.如:1.“混沌喂开锅”;写出了那种热气腾腾,鲜香好吃的味道!让人感觉一听就口水直流! B.“葫芦儿冰塔儿”,简洁生动,运用儿化音,形容出了冰糖葫芦晶莹剔透,美味诱人!(2)欣赏京味儿十足的吆喝声(播放音频资料)(2分钟)a.硬面饽饽;b.烤白薯;c.金鱼儿;d.磨剪子,戗菜刀(3)由经典吆喝欣赏,总结吆喝的特点?(2分钟)通过介绍如“硬面饽饽”、“烤白薯”、“金鱼儿”、“磨剪子,戗菜刀”、“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经典吆喝,归纳出吆喝的特点:语言丰富,极富表现力,善用比喻,合辙押韵,优美动听等特点。2.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2分钟)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明确:艰难困窘忙碌艰辛)3.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4分钟)(1) 品读课文第六段,揣摩吆喝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境界。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明确: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从整篇文章来看: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质朴、诚信、热情、乐观,对生活的热爱,乐观面对困难。(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愉悦怀想)a.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四)环节五:巩固拓展(32分钟) 我们家乡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请放开喉咙吆喝一下。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编个调子,唱一唱。(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五、提升品味:(34分钟)播放教师、学生收集到的课文“吆喝”以外的吆喝的视频、音频,播放学生“吆喝”的录音材料,使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提升品位。明确:保护民俗文化是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整理和保护我们广安的民俗文化。6、 结语:(36分钟) 品读吆喝一文,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魅力,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六、作业:(37分钟)1.继续收集本地的民俗文化相关资料,不仅仅局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