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092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1页
090092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2页
090092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3页
090092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4页
090092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孙熙国sunxiguopku 提纲 是篇什么样的论著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就于布鲁塞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后的一篇论纲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 根本没有打算复印 提纲 是篇什么样的论著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大纲近几年的哲学界热点问题的论争 大多和提纲有关 提纲 一书的内容 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 唯物史观高在哪里 主观唯心主义 如何启发了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康德费希特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所有这些秘密的破解皆在不足1500字的 提纲 中 一 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的区别 1 5条 马克思眼中的世界 人究竟应该怎样看世界 什么是现实的世界什么是抽象的世界 拒斥抽象王国 一 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拒斥抽象的世界 康德哲学的启示 促成了马克思哲学视角的转换主客体相统一的视角旧唯物主义 单纯客体的视角唯心主义 淡出主体的视角高扬人的主体意识 一 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拒斥抽象的世界 1 形成了现实世界的理论 改造的对象 人化的自然 月亮在人不看他的时候是否存在 马克思说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 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 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 无 但是 被抽象地理解的 自为的 旧版译为 孤立的 被确定 旧版译为 被固定为 为与人分割 旧版译为 分离 开来的自然界 对人来说也是无 全集新版 第三卷 第335页 这个 无 不是没有 而是无意义 对人来说 没有价值 一 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拒斥抽象的世界 2 把实践纳入到哲学视野中 强调对世界的改造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 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 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 可能存在 也可能不存在 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 一 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拒斥抽象的世界 3 中国哲学对客体理论的阐释何谓 心外无物 南镇观花 未看此花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 寂 不是空无 而是没有关系 即 未看此花 时 花和人心没有关系 并非花真的不存在 待到看时 花的颜色便 一时明白起来 由于有了人的观照参与 花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打上了人的烙印 因此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力量 花与人心建立起了联系 二 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反对直观的世界 1 费希特的启示 自我的非我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二 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反对直观的世界 2 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扬弃现实世界的内容是什么 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 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 所以马克思说 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新版全集 第3卷 第306页 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是活生生的世界 二 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反对直观的世界 中国哲学对现世界内容的阐释王阳明和弟子论 天心 物即事也 意之所在便是物 客体中的主体因素 中国唐宋以来特别推崇山水画 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个体对宇宙世界的体悟 三 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1 实践人道主义与纯粹的人道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要求 就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生成 42卷 第174页 这种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1979年版第42卷第120页 1844年的 神圣家族 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 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 三 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2 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形态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三 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3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 历史的自然 马克思批评他把自然和历史相割裂 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三 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4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 自然的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 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 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新版1卷 78页 总结 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 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 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 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不是关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 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 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 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 即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高扬人的旗帜的理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 现实 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提纲 第一条 因此 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到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 gegenstandliche 活动 因此 他在 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 他不了解 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五条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 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 人的感性的活动 与马克思第一条的表述相比较 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做实践去理解 恩格斯1888年的修正 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做实践去理解 马恩在根本上的一致性 二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理论的思考 3条和8条 环境和人的关系 环境决定人 还是人创造了环境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新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类社会 人应该怎样看社会 请看 提纲 的第三条和第八条 一 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 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 1758年 论精神 的困惑 87年后马克思的回应 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 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 这就超越并解决了爱尔维修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马克思这一理论贡献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此 而在于从此出发 把社会 尤其是社会环境 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 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 把人的改变 尤其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改变归结为实践 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 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提纲第三条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 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份 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提纲第三条 DasZusammenfallendes ndern s derUmst ndeunddermenschlichenT tigkeitoderSelbstver nderungkannnuralsrevolution rePraxisgefa tundrationellverstandenwerden 马克思DasZusammenfallendes ndernsderUmst ndeunddermenschlichenT tigkeitkannnuralsumw lzendePraxisgefa tundrationellverstandenwerden 恩格斯 英文和俄文对这句话的表述 Thecoincidenceofthechangingofcircumstancesandofhumanactivityorself changecanbeconceivedandrationallyunderstoodonlyasrevolutionarypractice 马克思 二 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明确解答 第八条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1845年的原文 AllesgesellschaftlicheLebenistwesentlichpraktisch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恩格斯1888年附录中的原文是 DasgesellschaftlicheLebenistwesentlichpraktisch 省去了马克思原稿中的 全部 一词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恰好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三条的思想相呼应 两者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基石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表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应该从实践出发才能得以说明 实践 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 包括看似荒诞不经的各种神秘现象 都能够在实践基础上得到说明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同上 第56页 实践是人类历史的起点 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社会历史完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 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实践活动史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史 三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6 7 9条 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费尔巴哈的迷茫 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解答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 一 费尔巴哈的迷茫 人的本质 1 人的本质是孤立个体的特性吗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 但是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 所以他不得不 撇开历史的进程 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 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 孤立的 人类个体 所以 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 类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 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个体的存在何以可能 人的本质是与个体自我选择 如何理解存在先于本质 个人的成功与自我奋斗个体选择的社会制约性个体的完满与人类的幸福 个体的能动性与人类历史的大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七所以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 宗教感情 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 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 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至多也只能做到对 市民社会 的单个人的直观 一 费尔巴哈的迷茫 人的本质 2 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共性吗 理性 情感 意志是否使人们的本质 仁义礼智信是否是人类共有的吗 存在普世价值吗 普世的概念与普世的内容 一 费尔巴哈的迷茫 人的本质 2 宗教与人的本质 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关系 它不是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互相倾慕为基础的感情关系 即性爱 友谊 同情 舍己精神等等 而是把这些关系和某种特殊的 在他看来也属于过去的宗教联系起来 断定这些关系只有在人们用宗教一词使之高度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意义 宗教 DieReligion 是从联系 religare 而来 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 人的本质问题的解释 马克思有两处经典的论述 1 人的本质是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 种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第273页 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 2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第56页 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及彼此间的关系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关键 众多的分歧也正是因此而生 劳动本质论 实践本质论 强调后者的则主张社会关系本质论 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 马恩认为 实践 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以物质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关系则是实践的表现形式 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第532页 人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改造无机界 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从而 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第273页 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 3 劳动本质论与社会关系本质论的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皆生成于劳动中劳动本质论是从人的本质的内在依据上说社会关系本质论是从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上说一是异于禽兽者 一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四 中国传统哲学解答人性问题的误区 1 性善论 以孟子为代表 认为人性就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即人与动物区别开的根本特性 是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每个人都有 善端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其中 恻隐之心 是重要的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和怜悯之情 善端与善性 当我们看到小孩在井边玩失足掉井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与怜悯的心理 并且有去救助小孩的冲动 但当这种怜悯和冲动还未形成现实的行动之前 还只是善端 而不能叫做善 只有参与了抢救小孩的行动 将这善端付诸于实施 这才是善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在孟子看来 正是人所固有的四种 善端 是善的源头 具有了四端的人性是善的 2 性恶论 以荀子 298 238 为代表 荀子认为 生之所以然 为性 是说人生而具有的一些自然本性就是人性 性者 本始材朴也 生而好利 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人 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好利恶害 等等 荀子认为正是这些自然本性成为了人之为恶的根源 2 性恶论 所以 人之性恶 其善者 伪也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而社会的物资却是有限的 人以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尽的欲望是困难的 于是就有了道德沦丧 社会纷争和混乱 另一方面 他认为善是人为的 其善者 伪也 所以 礼仪不是先天的性 而是后天的 积伪 积伪成善 故 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伪 就是人为的意思 善是人在后天的学习修养中形成的 3 性有善有恶 在先秦时以世硕 漆雕开为代表 世硕是战国初年人 他的著作 世子 早就佚失 据王充 论衡 本性 篇的记载 世硕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倡导性有善有恶的人 周人世硕 以为人性有善有恶 举人之善性 养而致之则善长 恶性 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 性情各有阴阳 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 养性书 一篇 密子贱 漆雕开 公孙尼子之徒 亦论性情 与世子相出入 皆言性有善有恶 扬雄提出 善恶混 董仲舒性三品 韩愈上中下三品 皆滥觞于此 张载和朱熹发展完善了这种观点 3 性有善有恶 性有善有恶论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认为单纯的性善论或性恶论都不足以全面概括人的本性 而认为人性本身就包含了善与恶 张载和朱熹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 天地之性是一种先验的善性 人禀受于天地的先天具有的道德理性 是善的 天地之性是人所共有的 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善性 天地之性是人善的根源 而恶则来源于人性的另一部分 气质之性 3 性有善有恶 张载所谓的 气质之性 就是人生之时从天地之间禀受来的物质性的气 形成了人的物质形体 同时也形成了人性中的欲望 因为人的身体及其器官产生了衣食温饱等的欲望 口和胃有吃饭的欲望 耳朵有听音乐的欲望 身体有温暖的需求 物质之气形成的身体引导了人对物质和利益的无尽追求 所以他们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 张载和朱熹的有善有恶论是以性善为基础将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了整合 既表达了人对于物质的需求 更注重人的精神需求 形成了中国古代比较全面的人性论 4 性无善无恶论 以告子 告不害 为代表 告不害 前420年 350年 战国中期人 他的著作早就佚失 有关他的思想材料 主要见于 孟子 告子上 告子说 性无善无恶也 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告子上 又说 性犹杞柳也 义犹杯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杞柳为杯棬 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上 人性是先天的本能属性 衣食温饱都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 不应该区分善恶 因此主张性无善恶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性无善无恶论的最早的表述 4 性无善无恶论 这一观点的积极之处在于他看到了 善恶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 而是后天养成的 比如说 杞柳是先天的材质 可以把它编为杯棬 也可以把它编为箱子 或其他东西 在这里杯棬 箱子等就是后天生成的 把仁义说成是人先天就有的 旧如同视杞柳为杯卷一样 是可笑的 又比如说 水是无分东西的 东流西流都是后天发生的 引向东方则东流 引向西方则西流 人性也是一样 但是 告子的问题在于他过分夸大了人性的自然因素 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如 生 食色 等 这些东西 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所以 孟子对他的反驳是极其有力的 孟子说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上 四 中国传统哲学解答人性问题的误区 第一 自然性不是人性 更不是人的本质 性恶论 性无善无恶论 其着眼点在于人的自然而然 与生具有的天赋属性 从天性角度来规定人性 这样的人性只是人的自然属性 而不是真正的人性 后来形成的善则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性恶论没有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放到社会属性的视野下予以关照 而是把视角转到了自然属性上 在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上强调人的物质需要 第二 性善论和性有善有恶论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 但他们将作为人的本质的一个层面的社会性先验化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属性还原为自然属性 四 中国传统哲学解答人性问题的误区 传统人性论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 认为只有先天的才叫 人性 后天的不叫人性 把先天人性和后天生成的人的特性严格区别开来 这样一来 他们所谈的人性就只能是一种自然属性 或主要是自然属性 而真正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性 恰恰是后天生成的 人一生来时 我们不能说一点社会属性没有 但主要的是自然属性 是个 小动物 传统人性论把目广囿于人的先天属性上 一开始的着眼点何出发点就出现了错误 因而不可能对人性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4条 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贡献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局限宗教产生的原因消灭宗教的途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 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 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 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 并使自己转入云霄 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这一事实 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 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 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 例如 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 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一 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贡献 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贡献 1 宗教是异化的产物 2 把天国归于人间第四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 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 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二 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局限 1 为什么会有异化 2 世俗基础为什么会生出神圣家族 三 产生宗教的原因 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 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 并使自己转入云霄 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这一事实 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四 消灭宗教的途径 自然的主人 自然界的主人 社会的主人 社会结合的主人 自己思想的主人 自身的主人 自由的人 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 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 例如 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 并在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