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典往何处去 (2).ppt_第1页
一雅典往何处去 (2).ppt_第2页
一雅典往何处去 (2).ppt_第3页
一雅典往何处去 (2).ppt_第4页
一雅典往何处去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湖南岳阳 与滕王阁 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的岳阳楼 始建于唐代 因宋代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名传四方 有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之誉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 变法的背景 积贫积弱的北宋 陈桥兵变 赵匡胤 涿州人 后周时任殿前都检 960年 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定都开封 年号建隆 宋太祖 927 976 清 赵翼一著黄袍便罢兵 千秋疑案陈桥驿 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想一想1 宋太祖登上帝位后 他是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 他是如何解决的 3 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 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 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 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集中行政权 中央 分散相权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枢密使 分军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2 表现 一 兵虚财匮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三冗 冗官 冗兵 冗费 1 根本原因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 分析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 思考 这么多的军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军队战斗力如何 问题一 冗兵 灾年编流民入伍 战斗力并不强 冗官 思考 从真宗到英宗年间 官员大大增加的原因 有何影响响 问题二 一职多官 科举考试 恩荫赏赐 官僚机构膨胀 办事效率低下 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 冗费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问题三 思考 巨额的花费在花在何处 影响如何 军费 官俸 岁币 大兴土木 北宋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宋仁宗皇祐年间 1049 1054 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 军队人数为1181532 探究 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集权防止割据 大量授予官权 养兵政策 养兵 养官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局面 积弱局面 根本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 二 内忧外患 1 内忧 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材料一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 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 变相增加苛捐杂税 导致农民负担过重 百姓纷纷起义 王小波 李顺起义 993年 996年 宋太宗淳化四年 公元993年 二月 四川饥民王小波 李顺聚众起义 王小波提出 均贫富 的口号 得到贫民的拥护 起义队伍很快壮大 增加至数万人 十二月 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 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 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 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 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 公元994年 正月 起义军攻下成都 建立了大蜀政权 李顺为大蜀王 改元应运 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 经栈道长驱入川 五月 王继恩攻破成都 李顺战死 十一月 李顺余部被击溃 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面对辽和西夏的进攻 北宋采取 被动防御的方针 北宋与辽 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 庆历和议 2 外患 1004年 辽军大举进攻北宋 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 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 宋朝的大臣王钦若等人主张迁都 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 宋军在澶州射死辽将萧达览 辽军士气受挫 同意与宋军议和 宋真宗不惜代价 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 于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 与辽订立了屈辱的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思考 至此北宋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1 积贫积弱2 阶级矛盾尖锐3 辽和西夏的威胁 结论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三 挽救危机的尝试 庆历新政 1043年 直接原因 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目的 革除弊政 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措施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 遭到他们反对 宋仁宗动摇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 1021 1086 字介甫 江西临川人 二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 对百姓疾苦 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 学问 道德 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人刚正 意志坚强 至神宗即位 安石已是 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 大家都认为 介甫不起则已 起则太平可立致 生民必被其泽 二 王安石变法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患危机 前奏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 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 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 西夏的侵扰 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庆历新政失败 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 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范仲淹 989一1052 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 以天下为己任 的大臣 纷纷上书朝廷 要求革新政治 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年 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 抑侥幸 精贡举 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为仁宗所接受 遂推行新政 这就是 庆历新政 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庆历五年 1045年 初 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 新政宣告夭折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相 1069年 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延伸拓展 变法的目以及实质 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 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联系 变法的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调整 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 目的 2 王安石对国家贫困的认识3 变法的指导思想 4 变法的中心内容 5 变法的主要内容 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理财 富国 强兵 育才 富国 商业方面 农业生产 均输法 市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 节省国家开支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设市易务 收购滞销货 等缺时卖出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 向农民低息贷款 政府征收役钱雇人服役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核实土地 按多少 好坏收税 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 青苗法 强制农民借贷 地方官吏趁机勒索 农民负担加重 募役法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强兵 军事训练方面 军事装备方面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精简裁并 兵将相习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为一保 闲时练兵 战时入军 官马民养 开设专门的武器制造机构 健全赏罚机制 育才 改革科举改革学校制度作用 调整考试科目 不再考诗赋 帖经 墨义 而以考经义 论 时务策为主 更注重实用 改革教材 编纂 三经新义 作为基本教材 整顿太学 广泛吸纳人才 发展了教育 使王安石变法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 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 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负担减轻 3 北宋的军事力量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缓和了社会矛盾 四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 1 失败的标志 王安石被罢相 保守派上台 新法被废除 2 失败的原因 1 触及了大地主 大官僚阶级的利益 遭到强烈反对 2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 执行不当 遭到强烈反对 3 用行政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 新法措施过于激进 5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及其去世 保守派得势 6 变法没有 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因此 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五 评价王安石变法 1 积极意义 2 局限性 3 变法实质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 两积 局面 增加了财政收入 加强了军事力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变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 农民负担依然很重 在不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 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中心内容 庆 整顿吏治王 理财改革程度 庆 局部改革王 全面改革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目的 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 遭到大地主 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 商鞅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 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 商 根本上废除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王 挽救统治危机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 商 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 商 成功王 失败 宋神宗之后 司马光任宰相时废除新法 再之后 又出现借新法聚敛之事 变法已发生变质 实已失败 司马光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 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宋人邵伯温 闻风录 中说 王荆公 王安石 为相 寝食不暇 尽变祖宗法度 天下纷然 以致今日之祸 指靖康之变 导致北宋灭亡 材料二 梁启超在 王荆公 中说 王安石变法 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实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请结合所学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论 邵伯温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 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甚至把北宋的灭亡也归罪于王安石变法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并取得一定成效 北宋的灭亡是北宋长期积贫积弱的结果 也是统治者长期执行屈辱求和路线的必然结果 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立场上 全面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评 判 有正确的一面 但过于夸大论证 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他毕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的矛盾 更不可能 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1 2010 山东卷文综33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 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