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谈作文的创新.doc_第1页
从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谈作文的创新.doc_第2页
从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谈作文的创新.doc_第3页
从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谈作文的创新.doc_第4页
从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谈作文的创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谈作文的创新穆昭高三的学生和老师无一不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所以在高三这一学年,或多或少都积攒了些写作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对高考学子有多大帮助呢?他们是真变得“言而有物”了,还是不知觉的离题了;他们是真的使内容丰富新颖了,还是不小心落入俗套了;他们是真的能驾驭这些材料了,还是不理解的简单的照搬了。为了很好的探寻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说安”入手,来看看考生们准备和使用了哪些事例:l 贝多芬 居里夫人 爱迪生 海伦凯勒l 李白 司马迁 李时珍 杜甫 廉颇、蔺相如 陶渊明 李清照 项羽 勾践 夫差 曹雪芹 商纣王 秦始皇 刘备 刘禅(阿斗)l 鲁迅 感动中国l 中国乒乓球队 中国女排 中国男足l 美伊战争 巴以争端l 东南亚海啸 SARSl 晚清腐败 建国后中国的对外政策 连、宋大陆行 日本无视二战历史以上是笔者批阅“说安”数日来,筛录的此次高考考生最常用的事例。这30多个事例涵盖中外、尽显古今、由人及事、展示焦点。可见,大部分考生在材料积累方面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如何才能推陈出新,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这是下一届考生和高三教师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否则,很难避免流俗,很难避免不假思索的生搬硬套。当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如果能驾驭好这些耳熟能详的材料,一新耳目的文章也就跃然纸上了。其实,每一位考生都希望自己的高考作文有“创新点”,这样更易登上“峰顶塔尖”。而这“创新点”中的“素材新”是平时作文训练的可控因素。然而如何做到“素材新”呢?笔者认为,一定要做好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工作,而要想做好高考作文的材料积累工作,教师的导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古今中外大范围的搜取材料,而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学生精选材料;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长篇累牍的背诵材料,而应着重考虑学生如何使用材料;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烂熟名人轶事、时事政治,而应着重考虑如何将作文材料的积累落在“真情实感”上。尤其后者,是材料积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不论名人轶事、时事政治,还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学生必须经过认真地思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诠释生活。这些原自生活的感悟是最鲜活的作文素材,不会给人味同嚼蜡、拾人牙慧之感,同时也避免学生出现为成文而使材料积累大众化,为求新而使材料积累生僻化,为照搬而使材料积累简单化的毛病。 俗话说“文章自得方为贵”,要想“素材新”,就要始于激活,行于内化,终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坚守“内化材料”的原则,带领学生走出高考材料积累的误区。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1、鼓励学生解读日常生活:生活中有许多原始素材,学生能顺手拈来的,多半已经用滥了,小到捡钱包、让座,大到为父母做饭是不是生活真的平淡到无话可说了呢?其实,对于我们那些小提琴考过九级,书法海外获奖,学过八、九年绘画的孩子们来说,生活曾让他们有过很多感悟。那么,帮助学生激活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帮助学生思考内化生活,帮助学生解读日常生活的启示就成了高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以下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一、材料概括: 一次,在街上骑车,看见一个老人在前面,逞少年之勇加速将他甩在了身后。过了一个路口,没想到不觉间,老人又和我并驾齐驱了。我再次加速轻松的超过了他。过了好一阵,在我悠然登车时,惊愕的发现老人依然在我前面匀速、稳健的骑着。当我想再次超越他时,他却停车到“终点”了。二、由材料引发的观点及材料的评析:论点1:做人要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分析1:这个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冯骥才的挑山公。的确,即使你年轻,你行李少,但只要你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就不能逃脱被甩在后面的命运;即便我年迈,我挑着重重的担,只要我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就能够轻松、稳健的超越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躺在自身表面的优势上酣睡不起,盲目乐观于临阵磨枪,凭一股子猛劲儿就想将成功信手拈来,其结果,定会上演一出“龟兔赛跑”的闹剧。 以上场景平时常见,选用的是几乎人人都有过的骑车经历,但因经过学生思考内化,材料别具新意,少有雷同。想想就在这骑车快慢间,学生就能勾连以往阅读,明辨人生哲理,阐释自我认识。若着眼于人生小的挫折,大的考验,学生只要能加以慎思自省,就会有上佳表现,何愁新颖之作呢?可见,教师只要鼓励学生留心解读日常生活,激活生活中的原始素材,看似贫乏的生活定会绽放异彩,看似陈旧的材料定会有新气象。2、鼓励学生解读国际大事:在积累材料方面,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焦点没少关注,无外乎是争取考场作文的“素材新”。但有几个同学本着“内化”的原则,将“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连、宋大陆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写得分寸得当,入情入理。多半同学恐怕是不解其意的为求新而挪用着各个渠道得来的评论,有时文章写得就像政治答题,全是条条框框,没有一点细节,缺乏形象化的句子,干涩得就像一具木乃伊。要想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考生一定要“内化”事件,摸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设身处地地思考认识,依理动情地阐释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将嚼之如棉絮的简单事件,写的丰盈鲜活,运用得得心应手。可见高考作文时事政治方面的材料积累,不是“新”在时间上,而是“新”在认识上,“新”在材料运用的忖度与把握上。3、鼓励学生解读名人轶事: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学生耳濡目染的顺手撷取了很多材料,但这些材料使起来颇像回乡探亲,一路邂逅的全是熟人,贝多芬、居里夫人、爱迪生、海伦凯勒等。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扭转这种只知众人所知,不知知人论世的现象,学生恐怕很难跳出材料积累大众化的怪圈。如何解读名人,学生乍一看来总是很茫然。其实,深入了解,审慎使用,就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学生都知道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但却鲜有人知托尔斯泰曾有过放荡不羁青年时代,奋战沙场的军旅生涯,悲天悯人的老年阶段。如果能深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结合我们的生活对其进行再认识,根据作文题目的不同要求审慎使用。这位我们熟知的老人,就会带着些许的陌生、更多的深刻,别有新意的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说它不是熟人,但我们突然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可见材料积累不能满足于浮皮潦草的“知道”,简单的了解,而应站在名人的时代理解读他们,内化他们的人生,求得新的认识。以上从材料积累常涉及的三个领域对创新写作须从积累内化的材料做起进行了阐述。学生如何才能激活生活、内化生活、并从中有所自得,写出新颖精辟的文章。就要看学生对内化材料积累的重视程度如何。因为只有在写作的各个可控因素的准备上都力求新颖,学生才可能在考场短短50分钟写出“创新”之作来。那种以为高考行文“言而有物”、“说理精到”、“感情真挚”,是考场灵光乍现,妙笔生花所成的考生,往往会因为准备不足、紧张、时间有限而乱了阵脚,难以发挥正常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