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师夷长技”的主张和维新思想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9江苏盐城模拟)清廷兵部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篇答案B据题干信息“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可排除C、D,C与戊戌变法有关,D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而非竟无法之可御”可知要求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御西方侵略,在洋务运动前提出学习科技以抵御西方侵略的是海国图志,故B符合题意;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但是并没有提出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御西方侵略的思想,排除A。2.(2019苏锡常镇调研一)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见马建忠()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材料中“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表明,马建忠主张设立议院,批评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但其并没有正确揭示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C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洋务派幕僚马建忠”可知,B项错误;“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表明马建忠认为民主政治是国家富强的基础,D项错误。3.(2019江苏宿迁模拟)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答案A“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说明是借助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符合洋务运动的思想,A项正确;“创立民国,实现共和”属于革命派的主张,B项错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仍属于革命派的主张,C项错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4.(2018江苏常州期末)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D.借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答案D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目的是借孔子权威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减少变法阻力,D项正确。5.(2018江苏南京摸底)“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答案D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托古改制的意图,排除;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逐渐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非铲除封建统治基础,B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制度变革,而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C项错误。6.(2019江苏如皋模拟)梁启超曾致书康有为:“弟子以为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欧洲之兴全在此),然初时不可不有所破坏。孔学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这说明梁启超主张()A.提倡儒学,中西结合B.引进西学,变法图强C.批判西学,古为今用D.效仿欧洲,自强求富答案B“孔学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说明梁启超反对“提倡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新学说变其思想”说明梁启超主张利用西学变法图强,故B项正确;“批判西学,古为今用”与材料信息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进行政治变革,而不是经济变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7江苏苏州期初)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材料三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6分)(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3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9分)答案答案(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3分)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应对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3分)(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3分)(3)说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3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3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9江苏泰州调研)“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材料体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B.C.D.答案D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求富”,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2.(2019江苏宿迁模拟)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题干中的“测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化学物质”等属于西方科技范畴,因此D项符合题意。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中体西用”虽为洋务派的主张,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排除B项;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2018江苏淮安信息卷)“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答案C材料中“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表明重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积极意义,故A项错误;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不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意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现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还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没有延续至政治层面,故D项错误。4.(2017江苏通泰扬三模)“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答案B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不符,A项排除;材料中“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表明“先生”主张改良,B项正确;孙中山、陈独秀均与“感今上之恩”不符,C、D两项排除。5.(2019江苏徐州模拟)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6.(2019江苏姜堰调研)“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解题时可以从材料中对“泰西”政治的认识入手,分析材料内涵。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7.(2018江苏盐城三模)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学为体中的“体”,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摘编自邵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材料三张之洞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摘编自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体”和“西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提出的根本动机。(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