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历史考前模拟定稿.docx_第1页
高一第一学期历史考前模拟定稿.docx_第2页
高一第一学期历史考前模拟定稿.docx_第3页
高一第一学期历史考前模拟定稿.docx_第4页
高一第一学期历史考前模拟定稿.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高级中学高一历史考前模拟试题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8、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胜利9、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1、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1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13、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1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1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16、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17、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1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19、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0、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21、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22、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23、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 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24、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25、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二、非选择题(共25分)2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 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五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1)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2分)(2)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4分)(3)材料一、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3分)(4)联系材料四、五,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3分)22、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后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三 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摘自皇明大政记材料四 读清军机处内景图: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回答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分)(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和明太祖两人对丞相设置的看法?请说出自己的理由。(3分)(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2分) (4)据材料四,回答该机构的设置使清朝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4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请 勿 答 题考前模拟答案一、选择题1-5 BCACB 6-10 ADCDC 11-15 BBDCC 16-20 ACADD 21-25 DACAA二、非选择题24、(1)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2分) 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的原则。(2分) (3)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1分) 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1分) 由形式民主向真实民主发展。(1分)(4)答出以下任意三点即可: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从国家性质角度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代表阶级利益的角度看,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经济基础角度看,人民代表大会制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3分)25、(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失策亡国(2分);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而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分)(2)(本题为开放式题目)材料观点提示: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