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12 汉代儒学 作业.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12 汉代儒学 作业.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12 汉代儒学 作业.doc_第3页
人民版必修3 12 汉代儒学 作业.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汉代儒学基础巩固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2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即刻下诏自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理论依据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项正确。4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治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百家殊方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由此不难得出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的结论。5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a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b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c汉代统治者通过教育促进儒学的传播d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答案a解析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不是“唯一”思想,故a项错误,其余三项均正确。能力提升6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可能需要依据()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答案d解析a选项中“统一文字”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与统一思想无关;c选项中“科举制度”与秦始皇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项。7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句引文分别是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可见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各家思想。8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答案b解析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能起到维护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作用,但这是思想上的作用,不符合题干“政治上”的限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以才能取士,为统治者笼络了各阶层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把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科举的“统合功能”,故b项正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是科举考试的特点,不是政治上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合功能”是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不符合“统合功能”,故d项错误。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之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评价: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