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_第1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_第2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_第3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_第4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三)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一、考点针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釜鬲:行厨炊具。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译文: (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译文: (3)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译文: 解析:(1)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干”,译为“求取”。(2)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3)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期”,译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意。“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3)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做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选自史记留侯世家)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译文: (2)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译文: (3)“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译文: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老父”。“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2)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3)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后面两个大句子,除分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2)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参考译文张良曾经闲暇的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译文: 解析:(1)“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2)“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答案:(1)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2)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我们)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译文: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译文: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译文: 解析:(1)“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二、高考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太子丹论清侯方域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足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身,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其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有删改)注狃(ni):因袭,拘泥。王喜:燕王喜,战国末年燕国最后一代国君,太子丹的父亲。宋儒:指朱熹,即下文的“考亭”。斩:无罪被杀曰杀,有罪被杀曰斩。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严遂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聂政为严遂刺死侠累。乌附:又名乌头,可入药,治风寒等症。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处:处理,对待b又坐何衅也 坐:因而获罪c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足畏 畏:害怕d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绳:制裁解析:选d绳:衡量。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a项,代词,他,指太子丹/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大概。b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c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均为介词,对于。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批判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反对“丹有罪焉”的观点,赞扬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论述了“以成败论得失”的荒谬。b作者认为,宋儒的观点颠倒了燕国灭亡的因果,混淆了判别懦夫和英豪的标准,反映出宋人的外交弱势心理,所以三百年来,“多议论而少成功”。c第五段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了“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和“讲和误国”的可耻行径,宣泄自己郁积心中对黑暗官场的愤激之情。d文章运笔刚健,行文纵横开阔,论证层层深入,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议论形象生动,结尾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的正气。解析:选c文中第五段并没有批判“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是批评宋儒对太子丹和荆轲的偏见,而且作者批判的矛头也没有指向黑暗的官场。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解析:常见断句方法有:找虚词,如本题中“者”“矣”后要断,“且”之前要断;找名词(或代词),如“吾”“其”前要断开;找排偶;找顶真;找总分;找对话,“曰”后断。答案: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4分)译文: (2)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4分)译文: 解析:联系上下文语境,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抓住“何以”“罪”“召”“衅”,何以:用什么。罪:动词,给定罪。召:招致,引起。衅:事端,祸端。意思相近即可。第(2)句抓住“日”“安”“久痼”“生”。日:每天。安:怎么。久痼:久治不愈的痼疾。生:使活。意思相近即可。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定罪呢?回答说:“招致事端。”(2)每天用药性平和的汤药调养他的肠胃,又怎么能治好久治不愈的痼疾而使他活命呢?参考译文天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而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况且拘泥于只看结果的成功与失败,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如何,对忠臣孝子被形势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顾念怜惜他的不幸,却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怎么能作为后来国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从前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到秦国,刺杀秦始皇不成功,秦国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斩了太子丹的头,把它献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