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doc_第1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doc_第2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doc_第3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doc_第4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回答本题需注意“最先”这一关键词。最早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的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规定,但其不是最先提出。答案B2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正确。错在“彻底”摒弃上,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答案B3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B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解析材料中三种女人的穿着,既体现了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又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多元化。A项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材料意图;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答案C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解析改变以前的辫发、服饰习惯以符合近代机械化的发展,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故选B项。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也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它主要是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答案B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其拍摄于1905年,当时中国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故A、C两项错误。1927年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故D项错误。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答案B6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答案C72012年,革命史诗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播出,从中我们知道周恩来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有()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解析题干四个选项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927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920年。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答案为D项。答案D8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答案D92011年6月,“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特别展览在上海图书馆揭幕,若让你再选取几件历史文献、资料,下列不会入选的是()解析考查学生观察图片及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故A项能入选;劳动界是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B项能入选;民报图片显示是“第一号”,创立时间是1905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十月革命后,故C项不可能入选;新华日报是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的报刊,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能入选。答案C10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变化,从图片中的英文和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排除;C项错在“消失殆尽”,民居应是中西结合,服装也是中西都存在,排除;D项中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从图片中看不出来,排除。答案B11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对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A B C 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迅速”等,由此可判断通过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新闻报道和互联网,故答案选C项。报刊杂志有滞后性,排除;电影一般是娱乐功能突出,更具有滞后性,排除。答案C12下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图片中“挽回利权”和“提倡国货”可知正确;从图片上女子的服饰可知正确;从香烟广告宣传可知正确。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材料二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3)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4)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第(2)问,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3)、(4)问,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答案(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3)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4)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14社会风俗和观念的变化折射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缠足对于旧时代的女人而言,本质上不是一个美与丑的事儿,而是生计问题。绝大多数女人之所以缠足,关键是因为如果不如此不仅不能嫁个“好人家”,而且有着嫁不出去的危险。引自张鸣“历史”另一面的困惑材料二在未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史上任何文明都不存在社会福利的概念,更没有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中的平民,在遭遇变故如伤残或因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由于再没有其他可以获得经济来源的途径,基本等于完全失去了生存保障。为了抗拒这种生存风险,平民选择了繁育下一代作为个人的专属保险。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养儿防老。当养育子女成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时,这等同于一种中长期投资。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人们还可以选择分散投资的策略,比如扩大生养数量。引自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帝国启示录材料三近代以来,中西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多数人都懂得日蚀、月蚀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中国人却大多保持着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西方人立身处事以切身利害为进退,而中国人以对人的忠孝节义为立身处事之本;西方人讲平等、重竞争、交往务实、不尚空谈,而中国人讲礼乐、重亲和;西方人重视自身现实的生命,讲求今生的享乐,而中国人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1)在分析原因方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旧时代女人缠足”和“养儿防老”问题相同的分析角度是什么?此外,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探究上述问题?(2)从戊戌变法时期到民国时期,不缠足运动持续进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缠足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3)最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日益淡化,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材料三中体现中国近代风俗有何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近代西方风俗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生计问题”概括答案;其他角度可以从思想观念、妇女地位等方面思考。第(2)问,结合戊戌变法时期到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第(3)问,结合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开放等角度分析原因。第(4)问,从材料中归纳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相同角度:都从经济(生计)的角度分析“旧时代女人缠足”和“养儿防老”问题的原因。其它角度:政治(制度)方面;传统观念方面;传统习惯方面;妇女地位方面;外部影响方面。(2)政治方面: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经济方面:近代工业的发展,小脚女人不利于工作就业;思想文化方面: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习俗方面:受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福利制度逐步推进,养儿防老逐渐失去其必要性;计划生育独孩政策下,养儿防老可行性降低;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人们生育等观念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