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doc_第1页
2012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doc_第2页
2012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doc_第3页
2012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doc_第4页
2012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此试卷分析为不留作业也高考系列之一敬请期待:不留作业也高考系列之2012西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2海淀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3海淀文综零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3海淀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3东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3东城文综二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3西城文综一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2013西城文综二模历史主观试题解法(老蔺版)免费讲解高三历史不留作业也高考,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校为单位。联系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 蔺老师本次主观题解法分析是建立在以往多次试题解法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因此,不再具体展开每个解题步骤的要领和细节,在审题中直接展示解析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和结合所学的结果,最后对应答案分析。其中分析过程和内容仍然沿用五步解题法。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将题干和材料中的时间和空间在审题是一并标出,不再单列说明。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关键词、疑问词部分省略,直接在设问中体现。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分段、重复词、归纳大意的内容直接在审材料环节中体现。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教材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体现。第五步,规范答案。本次解析中在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中,增加了教材中有关题干和重复词相关内容的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确定答案范围的思路更加明确,更加规范。37(36分)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探究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思想篇(明朝思想家李贽)被捕后接受讯问,他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6分)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明朝。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社会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和所有与人有关的因素,如宗教、民族等都可以成为社会原因。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李贽认为自己没有反对儒教思想。死前情绪悲观。李贽的悲观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封建制度的僵化无法容忍新思想。(“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属于思想)封建制度压抑人性自由。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教材中有关题干中“李贽”及其时代背景相关内容。 必修3明代政治君主专制加强;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程朱理学自宋代以来处于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李贽“异端”,反对盲目崇拜孔子,主张变革,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五步,规范答案。37.(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思想萌发,但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作为官学的理学日益僵化,扼杀了思想的自由。(6分) 科技篇瓦特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发明家之一,其改进的蒸汽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写道:“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瓦特给它加上了一个分离的冷凝器,这就使蒸汽机在原则上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2)如何理解“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8分)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时间:瓦特工业革命期间。空间:英国。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如何理解“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成为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重复词:瓦特;蒸汽机;发明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对应教材中有关题干中“蒸汽机”“国际性”及其时代背景相关内容。有关重复词:“瓦特;蒸汽机;发明”的相关内容。 必修2、必修3。蒸汽机与世界的关系:瓦特改良蒸汽机,生产动力的变革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机器大规模的使用,提高生产力,需要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快捷。 第五步,规范答案。37.(2)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8分)教育篇清朝在新政期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大学堂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毕业考试获中等以上者,均作为进士出身授以官职。/到1911年中国创办的真正的大学仅5所(不算教会学校),毕业生总数不过200名且无女性身影。/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大学令,规定以“养成硕学闳(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3谋个性之发展”同时许多实业家也投身教育事业,如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张謇创办南通大学。/到1925年大学已有50所,学生25278人,其中女生占3.28%。/补充:清末新政: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新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预备立宪: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加强皇权,镇压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1905年慈禧太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暴露,立宪派的幻想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末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0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时间: 清朝新政(1901-1905);1911年。民国:1912年;1922年;1925年。空间:中国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关键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末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清朝新政规定大学堂仍以宣传维护封建的“忠孝”道德为本, 儒家经史做为教育的基本内容。毕业考试合格者仍授以官职(维持封建的选官制度)。到1911年中国真正(近代意义)的大学和毕业生的数量都很少,且无女性(表现出男尊女卑)。句说明1911前中国的教育仍带有明显的封建性。1912年后民国政府的大学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鼓励个性发展。许多实业家创办大学,发展教育。到1925年大学有较大发展,其中女生占3.28%。民国初期的大学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实业家的参与使大学得到了发展,打破了男女在教育方面的不平等。重复词:大学;(国家、社会)需要;女性(女生)提示:列表题必有对比,对比必有不同,不同必有变化。1.办学宗旨不同:清朝大学堂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民国(大学)“养成硕学闳(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2.办学目的不同:毕业。授以官职。/民国培养学生“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3谋个性之发展”。3.办学数量不同,人数不同:大学5所,毕业生总数不过200名且无女性。/大学已有50所,学生25278人。 4.男女受教育程度不同:无女性/其中女生占3.28%。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对应教材中有关题干中“清末与民国初期”历史背景的相关内容。必修1必修2选修1教材中没有重复词近代“大学;(国家、社会)需要;女性(女生)”相关内容。清朝新政(1901-1905):1901年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为应对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在经济和教育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新式学堂出现,但清政府的目的仍然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改革并没有实质的变化。1911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起反清武装起义,清朝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内外危机。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现,清政府假借立宪,实为专制,使“预备立宪”成为一场闹剧。立宪派倒向革命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开展起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进一步开放,文化更加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产阶级掌权。在经济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实业救国,开办新式大学(学校),为资产阶级服务。思想方面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22年:短暂春天(1912-1919)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中国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更加追求“民主科学”等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1925年:政治上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北洋军阀统治衰败;经济方面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各种思潮盛行中国,近代教育继续发展。第五步,规范答案。37.(3)在教育目标上,清末是为封建统治培养官员,民国是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对象上,民国较清末扩大,女性开始与男性共享高等教育权利。在大学规模(数量)上,民国较清末有显著增长。(6分)原因:清末新政的本质仍是维护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4分)文字篇汉语词汇伴随外来词的涌入而不断丰富,近代以来大规模吸收外来词出现了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下是部分典型的词汇:(4)外来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请你找出两条词汇,并概括由此反映出的中国社会新变化(要求找出两组,共6分)。结合所学,说明三个外来词涌入高潮时期的(相关)国际背景。(6分)例:由被动的接受外国文明到主动的融人世界(本组合不可再用,但、可分别与其他词汇组合)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题干时间: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90年代,材料时间:火轮车、海国图志工业革命后(19c中期);议会日语英语留学日本热潮在1895年之后(19C后期);十年对峙(1927-1937);计划经济:列宁-1924年去世前;按揭、ISO20C90s。三个外来词涌入高潮时期分别为:19世纪中后期:火轮车、海国图志(19c中期);议会日语英语明治维新(1868年);20世纪初至50年代:十年对峙(1927-1937);计划经济:列宁-1924年去世前。20世纪90年代:按揭、ISO20C90s。空间:中国;日本;西方;苏联。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1.找出两条词汇,并概括由此反映出的中国社会新变化(要求找出两组)。2.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个外来词涌入高潮时期)的国际背景。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火轮车、海国图志工业革命后(19c中期)议会:源于日语,来自于英语,留学日本热潮在1895年之后(19C后期)。苏维埃:十年对峙(1927-1937)时期中共政权的名称。计划经济:列宁-1924年去世前20C90s“按揭”一词引入内地;ISO被中国广泛采用。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对应教材中与题干“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背景”相关内容。教材中与材料中“火轮车、海国图志、议会、苏维埃、计划经济、“按揭”、ISO”相关内容。 必修1必修2必修319c中期,工业革命后,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近代工业开始进入中国;思想: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当时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议会一词源于日语,来自于英语,1895年之后大量中国人留学日本,学习日本富国强兵的经验,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十年对峙(1927-1937)时期中共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走上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局面的形成)。“计划经济”源于列宁的著作。1953-1957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20C90s “按揭”做为商品房的抵押贷款的概念引入内地,表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繁荣,金融业大发展。20C90sISO被中国广泛采用,表明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愈加明显)国际背景19世纪中后期:针对。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或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加紧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日本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20世纪初至50年代:针对。一战结束,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创造了计划经济模式,1927-1938苏联完成2个五年计划,生产力极大提高,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0世纪90年代:针对。20C90s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加速了各国的市场化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第五步,规范答案。即参考答案。37.(4)新变化:(6分):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或)(或):由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到学习俄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由采取苏俄模式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国际背景:(6分)19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展(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崛起。20世纪初至50年代: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迅猛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后半叶,成百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欧洲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其中最著名的是1859年在巴黎举行的欧洲和平大会,雨果在会上预言:“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宋全成论欧洲近代早期一本化理论中的邦联与联邦主义思想39。(3)有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冷战的产物。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此观点。(8分)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时间:材料:19世纪后半叶;1859年。题干:欧洲历史;冷战(1945-1991)。空间:欧洲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观点“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冷战的产物”。应从“欧洲历史文化发展”使欧洲一体化和“冷战”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两个角度说明理由。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开始探索欧洲统一的理论和实践。1859年雨果预言:欧洲国家将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重复词:欧洲统一(融合)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对应教材中与题干“欧洲一体化”“冷战”相关内容。教材中与重复词“欧洲统一(融合)”相关内容。 必修2必修3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推动着欧洲走向联合;近代欧洲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工业革命的火车和轮船使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快捷,经济文化交往更加密切。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引起它们通过联合以提升国际地位的要求;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法、德的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和基础;开始了在经济领域的一体化探索和实践。第五步,规范答案。即参考答案。39.(3)共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