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宇宙自然简说1老子宇宙自然简说1一、始源2二、生演5三、终归9老子与科学9一、宏观宇宙91,观测事实92,科学观念和理论122.1 空间、时间、膨胀、以太122.2 引力、斥力、电磁力、电磁波132.3 大爆炸、相对论、熵增原理18二、微观世界201,物理事实和科学见解202,“物、一、二、三”与基本粒子一般情况213,“物、一、二、三”与基本粒子对比、对应244,科学理论264.1 量子场论264.2 统一理论28三、物理定律30老子宇宙自然简说老子宇宙自然简说老子的宇宙过程是“膨胀收缩”的循环模式。起源于大道又复返于大道,反复循环,无尽无止。膨胀阶段是大道生演阶段,实物微粒、日月星辰渐次生成,生命机体也依次出现;收缩阶段是复归大道阶段,星体毁灭、实物消解,生命则回返于原初样态。但是,膨胀阶段也有消解复归现象,只是以产生形成为主要趋向;收缩阶段也有产生形成现象,但却以消解复归为主要趋向。老子描述的宇宙自然和生命演历的情形,是在“虚极静笃”中直接观见而得,是直观洞见、亲身体证,不是想象猜测、思辨推理。佛陀也是在深度禅定中直观宇宙真相、洞明生命真谛。印度吠陀经典中的无有歌作者、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出土文献恒先作者,应该也是在特殊状态下的直观明见(恒先一文的作者也许是老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若此就未必是作者自己的直接体证了)。一、始源大道是宇宙的始源、本初。老子将始源叫做“大”,意思是广大旷远,不见边际;又仿效古人取字的方式,将始源字之为“道”,意思是始源有引导作用,是路径方向,也蕴涵法则方式。大道空虚辽阔、静谧安宁、单纯独一、自在自为、深隐不显、轻柔和缓、伸展遍布、连绵不断、闪烁振荡、隐约朦胧。大道是永恒的,从不消亡、性理不改,是完全独立自为的存在。大道具有这些性状:1,空虚无有。即没有任何稳定的实物微粒,当然也不存在任何生命机体(生命在大道中以本真形式存在,这就是老子所称的“情”。“情”不含任何实物,所以没有生命机体)。2,广大旷远。即不见边界、广袤无垠。3,纯粹真实。即非常单一,不杂不乱,是真实不虚的存在。4,清净安宁。即无声无息、静默无闻。5,独立自在。大道独一无二,没有任何其他东西与大道同在,大道也绝不依赖于其他东西,更不是其他东西的生成物,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大道。6,永恒常存。大道本身是永恒不灭的,大道的特性也是永恒不易的、大道的生机活力也是永恒不失的。从始源开始一直到终结,大道一直存在,并对其生成物具有养育护理等诸多作用(这是生成论的特质,即生育者依然存在,就如母亲生育子女那样)。7,深隐轻柔。大道至为纤微,隐而不显,目前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观测到。大道的活动运作非常轻柔和缓,人们一直受到大道的作用和滋育,但没有人觉察到。8,整体联绵。大道是整体性关联性存在,不是散乱无关的各部分的杂集。大道遍布各处、绵延不断,是至细至柔的立体蛛网样存在。9,伸张收缩。这是大道的整体运作方式。10,芒忽隐约。大道隐隐约约、闪烁不定。“芒忽”或者“忽芒”是指晃动闪烁、疾速振荡。正是在疾速振动中,大道呈现出隐约模糊的景象。大道具有这些功用:1,生成养育。所有的实物源出于大道,都以大道为本根。大道不仅生出了实物,还对所有实物有养育之功(实际上主要就是不断生出实物,提供物质资源,并对宇宙万有起到关联作用)。老子宇宙论是生成论、生育论,大道生出实物而不是变为实物,大道永恒存在、生机活力永具、性能机制不改,是宇宙万有的生母养母。2,联结调理。大道连接着所有存在,整个宇宙是整体关联性的存在,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区域集合。大道的连接实即象网的牵拉作用(象网还有推拒作用),这就是引力的本质(老子这里实则不存在引力,所谓的引力应归于象网的牵拉力并最终可归结为电磁力,详下文)。大道的这种连接也能传递远距离作用,电磁波就是经由大道(象网)传播的。大道对万物还有协调理顺作用,如化解纠纷、锉削锋锐等,这实际上是通过象网的牵拉振动、电磁效应等实现的。3,引领导向。大道生育,万物形成;大道运演,万物跟随;大道回返,万物复归。大道就是道路、方向,是开拓者、领路人。4,法则方式。大道的存在特性和运行机理就是人生社会的根本原则、是生命存在的依循法式。5,终极依归。所有一切都必须也必然依赖大道而存在活动,所有一切最终都要复返大道,大道是宇宙万有的终极家园。在大道生衍过程中,也不断地有实物和生命复归大道,这实际上是实物消解复归于“象”,生命修炼有成而恢复本真形式。大道中有两类存在:一是“象”,一是“情”。“象”是所有实物的根源,“情”是所有生命的本真。“象”绵延伸展、高速振动,是立体蛛网样存在。“情”数量无限、精洁纯真,是生命的本来形式。“象”与“情”各自独立、互不生成,都是永恒不灭的存在。关于“情”、生命,我们主要在本书第二篇生命炼养中予以说明,以下除非必要,不再涉及。象:老子的大道就是指“象”,老子对大道的描述阐明实则是对“象”的描述阐明。上文列举的大道性状,就是“象”的性状。老子之所以用“象”这个词,一则因为始源非常广大、四处延伸,并不是普通有限的存在。二则是从整体上观感上描述说明,犹如我们说天象、星象。三则也是最主要者,立体蛛网状的宇宙始源,处于高速振动状态,因而呈现出来的样态就模糊朦胧、难以分辨,如同光雾。疾速振动的琴弦看上去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带状,快速旋转的风车,看上去就是隐约不定的圆盘。这就是老子用“象”的缘由。“象”的样式:“象”是立体状蛛网样的存在,各向延伸、均匀遍布。“象”(象丝、象段)是宇宙中最为轻柔纤细的存在,可以进入后来生成的任何坚硬致密的实物之中,不受阻滞。“象”的特性:“象”具有类似于自然界中电(或磁。电性应该更合适)的特性,我们不妨就称为电性(或磁性)。电性是“象”的基本特性之一,永恒不变。“象”网在疾速闪烁中会有离解开散,这些离散出来的象丝、象段(或其卷缩闭合等变化形式),就是我们下文“象与物”一段中的“物”(21章和14章的“物”)。更重要的是,“象”可以弥合联结,离散之后,“象”网迅即弥合,而“物”也可以直接(或展开后)与“象”网再次联结弥合。这种弥合联结应该就是因为电性(或磁性)。象网还是至为弹性韧性的存在,能够拉伸也能够回缩(犹如弹簧、橡皮筋),能够弯曲缠绕也能够疏解展开,宇宙开端和终结之所以不是一团致密的存在,就是因为象网的这种特性。“象”的电性或磁性是我们根据“一”(42章“道生一”,39章“昔之得一者”)类似于电性的特质推论出来的,另外也是根据象网能够自动弥合联结作出的推测。无论这个推断是否牢靠,都不影响象网具有自动粘合的特性。“象”的活动运演:“象”有两种基本运作方式,即闪动(振动)和胀缩。闪动:象网永远处于疾速振动闪烁之中,正是因为闪动不休,所以才呈现出隐约模糊的景象。闪动意味着活力生机,意味着宇宙生生不息。纤细实物如“一”、“物”,就是象网在振荡中生成的(实即象网的离解开散)。胀缩:胀缩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整体性的循环胀缩,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循环运动。二是局域性的胀缩,但主要是收缩,这是星体形成的过程,收缩是基于象网和“一”的电性。收缩过程中因为物质分布的差异以及电磁效应,会产生旋转、卷曲。如果将旋转卷曲单列出来(但旋转卷曲不是“象”自主自然的运动,而是受到生成物的分布以及电磁效应的影响而产生的局域性运动,故而不应该单列。当然,如果25章“周行”确有旋转意蕴,那么旋转卷曲就应该单列出来),也可以说“象”有三种运作方式,即闪动、胀缩、回旋。“象”的作用能效:“象”的作用能效就是前文所述大道的功用。我们主要在下文与物理学的比较一段说明。“象”与“物”:象网在高速闪动中会产生破裂,破裂后的象段或象丝就是“物”。由于象网具有张力(或者说弹力、弹性、粘合性、结合力),故破裂后的象段会有卷缩。再者,象网本来就具有自动弥合粘接的能力,所以“物”很可能就是闭合的丝圈样存在,当然也可以是不闭合的象段。“物”极不稳定,具有复归于“象”的本性。“物”如果是象段,复归时就直接与象网粘合联结,再次成为“象”;如果是闭合丝圈,那么“物”必然会先开解为象段,然后在结合联结。老子之所以用“物”字,一方面表明其与后来的实物同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具有外观轮廓、可以分辨,不是象网那样的朦胧模糊的光雾样态。“物”瞬间生灭、飘忽不定(有空间位移)。“物”必定极微极小。“物”与高能加速器中产生的共振态粒子相似,也与量子场论中的虚粒子相近。“物”复归于“象”,一方面是其不稳定的本性(后来生出的“一”则是宇宙中最为稳定的纤细实物),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象网振动的作用影响。“象”是“物”的本根、本相,“物”是“象”所产生,又有复归于“象”的天性。正是因为存在“复归”现象,所以我们才能确定宇宙中的守恒或恒定,如质量、能量等等。“象”是所有实物的根源,所有实物最终都会复归于“象”。二、生演生演是大道或者说象网扩张阶段的主要趋向。生演过程中也有消解复归,但从整个宇宙演化来说,生演仍是主流。生演是由“无”到“有”的开显生出过程,是各种具体实物纤细实物、实物微粒、星云、星体、各种生物渐次生成的过程。始源阶段只有大道,因为其中没有任何稳定的纤细实物(“物”瞬间生灭、并不稳定,“象”不能归类为实物),也没有任何生命机体(生命此时以其本真形式存在,是非实物性的“情”,“情”无欲无情、无名无求,处于诸“无”状态),故可谓之“无”。具体的生演过程是42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没有39章的“一”,42章大概只是阐述生命物的生成过程,但39章的“一”明显是宇宙万有的基元根本,所以42章实则是宇宙生演历程)。“一、二、三”是顺序生出的,我们将“一、二、三”中的实物称为纤细实物,而将后来生成的微观实物称为微细实物(对应于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由微细实物构成了实物微粒,如星云中的宇宙尘埃等。纤细实物、微细实物、实物微粒形成了星云,星云进一步收缩卷曲(基于电磁作用而不是引力作用。或者说缘于象网的牵拉以及“一、二、三”的电磁作用,并主要是“一”的电磁效应),就形成了星体。星体形成后,生命机体有了稳固的生存场所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于是生长发育、生殖繁衍。“一、二、三”的生成及其性象:“一、二、三”比目前观测到的基本粒子还要细微,是基本粒子的深层构成单元。“一、二、三”分别都由无数的纤细实物构成,有时我们分别称为“一”层面、“二”层面、“三”层面,加上大道(象网)层面或者说“无”层面,统称为深隐层面(层面不是油水分层那样的层面,只是形象化说法,正如物理学中的原子层面、分子层面那样)。“一二三”中的纤细实物都是闭合丝线样结构,不是点状粒子、不是球状实心微粒。“一”是所有后续实物的根本结构单元、是本根性基元性的单位,是宇宙中结构最简单、形态最纤细(“三”中纤细实物可能比“一”小,详后文)、稳定性最好、寿命最长的纤细实物。任何实物中都涵有“一”这种实物基元,不过大部分是结合态的“一”而非游离性的“一”。“三”是所有后续实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三”生出后,以“三”中纤细实物作为基本构成单位,形成了各种微细实物、实物微粒。也就是说,所有具体实物中必然涵有“三”中的纤细实物,是否涵有 “一、二”中游离的纤细实物倒是无关紧要。“三”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夸克,“一”的地位相当于电子或者光子。“一”:老子用“一”这个词,涵有开始初始、基元始基、确定稳固、单一至简等意。可以从数字“一”的特质去领会把捉。“一”是大道(象网)的最初生成物,“一”的生出意味着大道(象网)开始生演、宇宙开始形成。“一”是所有后续生成物的根本、基元,所有后续生成物都由“一”以某种方式结合构成,这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明确得证。“一”是稳定长寿的纤细实物,具有确定分明的轮廓外形。本来,“象”网在振动闪烁中有“物”生成,但这“物”极不稳定、瞬间消解而复归于“象”。“一”就不同了,虽然也是象网破裂而形成,但却十分稳定、很难消解复归(指自然状态下,在特殊的情境中如碰撞之类,也可以消解复归)。“一”必然具有确定分明的形态结构,可以清晰地分辨,不再是“象”那样隐约模糊的光雾状。从老子用“一”这个词,以及42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9章“昔之得一者”等表述,再结合大道的循环运行,可以断言“一”中的纤细实物是最稳定最长寿的。“一”中的纤细实物结构必定是最为简单的,形态也必定是最为微细的(但很可能比“三”中纤细实物大,后文将表明,“三”中纤细实物在形成时会发生缩合、凝缩)。这由“一”的文字含义和“一生二”等表述完全可以断定。“一”中纤细实物的类型很可能只有一种,应是闭合线圈样态(如果是多种也必定是极为有限的种类,并且每一种类都是结构最为简单、形态最为微细的)。“一”具有电性(或磁性。准确讲是类似于自然界中电(磁)那样的性质,以下为了行文方便,直接以电性称之,不再注明),这是由39章的表述作出的推定。“一”遍布于宇宙之中,与大道(象网)一起对后续生成物生发作用(机械性牵拉、电磁作用。机械作用在物理学里现在都归于电磁相互作用),两者是宇宙中最普遍的作用。“一”具有生机活力,能够生出“二”。“一”所蕴涵的机制法则是宇宙中除了大道之外最普适最基本的(对人世而言主要是简朴、同等、基要、本根等等)。 “一”中的纤细实物具有自旋、飘移、碰撞、电磁的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或许也有振动摇摆一类的形式。其中的自旋产生了磁极,磁单极并不存在。可以认为“一”同时具有电性和磁性。“一”是怎样生成的呢?为何“物”不稳定而“一”很稳定?这正是由于大道或象网的伸张扩展。在扩张的早期阶段,象网比较密集(象丝密度大),此时生成的“物”不稳定,也很容易受到象网振动的影响而开解复归。当象网扩张到一定程度,象丝拉伸且可能变细(是否真的变细不易断言,因为“象”一直破裂、弥合。但很可能变细了),象网不再那么密集,此时生出的“物”就能稳定存在,这就是“一”的生出。真实的过程无法确切知晓,象网密度、拉伸程度(张力或弹力增强)、纤细程度、振动幅度和频率(振幅和频率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甚至有可能是恒定的)等都是相关因素。总之,“一”是“象”扩张到一定程度生成的。 就在当下,象网还在生出“一”,也就是说“道生一”是扩张到某个临界点之后一直存在的生成过程,没有停止下来(这是根据老子体证方式作出的推测,因为大道、象网、“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都是老子直接观见到的存在和现象。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老子是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历史记忆作出的描述,若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应该早就停止了。停止的原因还在象网的扩张,是内在原因而非外在原因。本书认为“道生一”等生成过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进行着,并未停止,当然也存在特殊条件下的复归,但生出的速度远大于复归的速度)。那么不稳定的瞬间生灭的“物”是否还在生出?我们认为应该还在生成,但依然是瞬间生灭的。“一”是象网破碎离解的产物,因而必定是丝线结构。由于“一”非常稳定,所以应该是闭合线圈(象丝具有粘合结合的本性,故可首尾联结形成小线圈,这实则是基于“象”本身的电性。当然,不排除是其他结构样态)。再由老子用“一”可以推知,这种结构应该是全同的(或者具有相似性即直径不一致,但这差异可以忽略)。“道生一”的速率我们不清楚,但必定不是集中爆发(这要求象网大面积密集式破裂,且破裂的象段很难复归于“象”)的生成过程。另外,“道生一”必然是宇宙中统一开始并普遍存在的生成过程,因为象网是均匀分布且应均匀扩张的。“二”:“二”是“一”生成的,所以必定是“一”中纤细实物的某种结合联结,必定是闭合丝线结构,或许还是立体的(“一”中纤细实物应该是“平面”的)。“二”比“一”体型稍大(根据后文对“三”的分析,也可能比“一”中纤细实物小),结构稍复杂。“二”中纤细实物的类型很可能只有一种(当然也可能是两种或极有限的数种),或许是两个(数个)“一”中纤细实物形成的套圈(“一”中纤细实物具有自旋运动,会产生磁极)、并圈。无论是怎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很稳定、很难开解而复归于“一”。“二”中纤细实物的稳定性、长寿性仅次于“一”。“二”中纤细实物也有飘移、碰撞等运动和作用形式,可能也具有电磁性(也可能呈现电中性、不呈现磁性)。“二”也受到“象、一”的作用。“二”应该是“一”生出后就开始生成了(也不完全排除是“一”生出后某个时期才开始生“二”。原因还在象网的扩张,即象网扩张到一定时期,“一”中纤细实物才能结合成稳定的“二”,早前即便能够结合,也在象网的作用下迅即消解)。“二”的生成速度我们也无法知晓,但绝不是爆发式的、密集式的生成(以下“三”的生成、后续微细实物的生成均如此,不再述及)。这是因为“二”是“一”中纤细实物的某种结合联结,需要碰撞或电磁作用才能粘合在一起并应能稳定存在。而“一”中纤细实物也不会是集中爆发式的生成过程,所以“二”的生成不会很快。“三”:“三”是“二”中纤细实物以某种方式结合联结的丝线样结构,也是十分稳定不易开解的结构。这种结构必定是立体的,因为“三”中纤细实物是后来所有实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三”的结构也比“二”稍复杂,是宇宙中仅次于“一”、“二”的稳定长寿的纤细实物。“三”可能也具有电磁性,但也许呈现出电磁中性。“三”中纤细实物也在飘移、碰撞,也受到“象、一、二”的作用。 “三”在形成时应该有自发的缩聚凝结现象,即组成“三”的“象丝”缩合了,故“三”的形态要小许多、致密许多。这是从上博简凡物流形“叁(三)生弔(四)成结”(对应于老子的“二生三”)得到的启发。但从“象网”的特性也可以推断出这个现象。比如“一”是象网扩张过程中破裂产生的,因而断裂的象丝、象段必然有缩合现象,当其卷缩弥合为闭合丝线结构的“一”时,尺寸自然缩小了。参见本书老子与粒子物理学一章“三与质子”末段。后续实物微粒及星云的生成:“三”生成后,通过碰撞、“象、一”的电磁效应,更大的纤细实物就逐渐生成了,我们称为微细实物。微细实物均含有“三”中的纤细实物,是“三”中纤细实物的某种结合联结(“一、二”中的纤细实物也可能以某种形式参与了微细实物的构成,但并不是主要的构成单位)。微细实物仍是立体闭合的丝线结构,但不如“三”稳定,可能在碰撞等相互作用中能够开解而复归于“三”甚至“二、一、象”。微细实物大约对应于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微细实物生成后,在牵拉、电磁作用下(象网牵拉,“象、一”甚至“二、三”的电磁效应)、在相互碰撞中,聚合为更大的实物微粒。由于实物微粒分布的不均衡(也意味着电磁场的不均衡),可能会使得象网卷曲,于是加快该区域的实物微粒的产生和再聚合,既而影响到更广泛的区域,导致象网的进一步卷曲甚至回缩,如此反复循环作用,就形成了星云。天地万物的生成及其运演:星云区域内的象网继续卷曲回缩,实物微粒继续增大,这个反复过程中,象网的卷曲回缩和实物微粒的增大速度将会加快,发展到一定阶段,仅凭实物系统的电磁效应就足以让实物微粒继续聚集(不需要区域象网一直卷曲回缩),最终形成了恒星、行星等天体。以恒星、行星等星体为中心,象网的分布密度向外逐渐降低,到了一定距离就达到宇宙平均密度。星体的形成为生命机体的生存活动提供了稳固的场所和致密丰富的物质资源。实际上生命机体从“道生一”之后就开始存在了,但早前的实物种类不多且分布稀疏,很难形成复杂的生命机体,即便形成也无法持续存活。所以星体产生之前的生命形式都是简单的结构、微小的形态。可以将这种生命形式称为前生命形式。星体形成后,就以实物系统自身的性理存在和运行,其消亡也是根据自身机制,这是自然而然的自运演过程。只有当大道(象网)开始回缩,这时星体的存在和消亡就会受到象网的作用影响。所有星体、实物微粒、微细实物、纤细实物都受到象网(大道)的作用影响,象网将他们联结为相互关联的整体。三、终归大道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整体性的回缩,这可能是缘于象网的拉伸程度。象网的这种周期性胀缩如同没有阻尼的弹簧振荡,永远无休无止。收缩阶段是以复归消解为主要趋向的过程,其间虽然还有星体形成、生命运演,但总的趋势是消亡。最初应该是星体逐渐解体消亡,在此过程中生命机体也逐渐地不再产生;然后是实物微粒消解复归于微细实物,继之微细实物消散复归于“三、二、一”等纤细实物,最后“一”也全面消解而复归于“象”,而所有生命也都复返本真形式,成为精洁纯粹的与实物无关的“情”。至此,整个宇宙复返为最初的样态,即大道,宇宙完成一次循环。当象网回缩到一定程度,由于自身缘故(象网自身的张力弹力),又一次开始扩张膨胀,于是新一轮的宇宙生演开始,重复着前一次的过程。当然在此过程中,并不是前次全部重演比如仍会演化出太阳系、我们人类、两次世界大战等等。重复只是生演形式的重复而不是具体事项的重演。老子与科学一、宏观宇宙1,观测事实红移与膨胀:当星体离开观测者远去时,其所发射的光的波长变大,表现在光谱上就向红端移动,反之则是蓝移。上个世纪初,观测发现太阳系之外的星系都有红移现象,不久又发现越是远离地球的星系,测出的红移值越大,于是得出了宇宙在膨胀、膨胀速度与距离大小成正比的结论,这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依据。老子的宇宙是胀缩循环的模式,现阶段处于扩张生演阶段,与观测事实一致。老子的象网是整体性扩张的,因而象网中任意两点之间都在相互远离。两点间距离越大,远离的速度必然越快,这与哈勃定律、观测事实一致。但是区别也很明显,红移在宇宙学中一般认为是星系在逃逸远离,但在老子这里不是星系在逃离,而是象网在扩张。由于星系是在象网中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就随着象网的整体性扩张而相互远离,故可以粗略认为星系相对于象网是静止的(不考虑旋转以及其他相对运动),之所以远离乃是象网扩张中的带动。如此一来,对红移的机制也就有了不同的解释。波长之所以变大,不是波源远离,而是象网扩张。从遥远星系发出的光,在扩张的象网中波长自然变大了。这种解释与红移缘于空间膨胀的观点相通(即有学者所称的宇宙学红移而不是多普勒红移)。各向同性和均匀分布:各向同性是指在各个方向上观测,对象的物理特征都一致,即物理特性不因观察和测量的方向而变化。对宇宙学而言就是均质性或均匀性。各向同性和大尺度空间物质分布的均匀性也是重要的宇宙观测事实。老子的宇宙必定是各向同性、均匀分布的。首先是始源阶段的各向同性、均匀遍布;其次是生成过程中的普遍性、一致性(如“道生一”不是某个区域中“道生一”,而是整体性的“道生一”,并且无论是那个区域的“一”,都是相同的。“二、三”等纤细实物以及后来的微细实物也都如此)。当然星体形成后,小区域之中的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但物质的理化性质应无区别。元素丰度:元素丰度是指宇宙中元素的相对含量。观测证实,宇宙中不同区域或不同星系中物质粒子的种类基本相同,相对平均含量也具有一致性。老子这里,元素种类和相对含量也是一致或相近的。这是因为大道(象网)的分布和扩张是一致同步的,“一、二、三”等纤细实物的生成过程也是一致同步的,后续生成的微细实物(基本粒子、原子等)的种类数量也基本一致。但是观测发现,个别星系或星体中元素丰度乃至物质种类具有特异性。从老子宇宙论来看,这是星体形成后造成的。一方面星体有差异故合成的物质不同,另一方面星体解体时也可能造成分布和种类的差异。也就是说原初星云中(从“道生一”开始而形成的星云),物质的种类、相对丰度大体无别。但星体形成后由于星体之间的不同,会造成物质种类和比例的差异,星体消亡过程中也可能产生物质差异。于是导致随后形成的星云中种类和相对含量就有不同。暗物质与暗能量:暗物质是无法通过电磁效应观测到的物质。在观测星系旋转时,人们发现外围的物质旋转速度很大,按理应该克服引力而逃离,但事实上一直没有逃离。研究者推测之所以没有离开,是因为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物质,他们的引力起到了牵制作用。这些无法观测的物质就是暗物质。暗能量是指不可观测且遍布空间的具有推拒效应的能量,这是上个世纪末为了解释宇宙加速膨胀提出的假设。由于暗物质和暗能量都是根据万有引力(包括广义相对论)作出的推测,而老子这里并不存在万有引力,或者说在老子体系里,科学观念中的引力实则是象网,所以很难从老子这里对暗物质暗能量作出判断。但也无妨从象网和“一”的作用予以解释。星系旋转中外围物质之所以没有逃离,就是象网起着牵拉作用,“一”以及象网的电磁作用(物理学中,机械力都被归于四种相互作用中的电磁作用,这里暂且将象网的牵拉力不当成电磁力)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象、一、二、三”人们一直都没有观测到,将来也可能无法观测。所以,将这些深隐存在层面成为暗物质也是可行的。宇宙加速膨胀虽然不是全方位的全面性的加速膨胀,但这个观测事实却让物理学大感不解。因为万有引力是拉力,怎么可能存在星系的加速膨胀呢?从老子这里来看,推测有这样的缘由:首先,局域象网的异常导致了扩张速度的加快,比如象网密度锐减(生出了过多的实物),于是牵拉作用降低。其次,电磁作用异常导致加速膨胀,比如“一”、“象”的分布和密度变化等。再次,“象网”的推斥作用。老子的象网不仅有牵拉作用,还有推斥作用,比如大道回缩到一定程度而开始膨胀就是推斥作用,否则会收缩为一团。又次,整体膨胀中象网密度降低(同时因为象网生成实物)、象丝减少,导致膨胀加速。最后,象网的某种异常导致电磁波传播出现异常(象网是长距离传导电磁波的优异且唯一的媒介),在地球观测者这里则表现为加速膨胀。这些缘由中,象网密度、象丝数量可能是主要缘故(象网拉伸应使得拉力增大,但因为象丝减少拉力则又减弱)。微波背景辐射:上个世纪60年代发现的来自宇宙空间的电磁辐射,在各个方向上测量,辐射特征基本相同且相当于绝对温度2.7K的黑体谱。这表明,这种辐射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否则不可能各向同性且具有黑体辐射特征。研究者多数将其解释为宇宙早期辐射的残留,成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老子这里倒不易解释这个观测事实(或许与象网的“和其光”和扩张有关有关),实际上可能也没有特殊之处。这个事实之所以广受重视,是因为如果将其视为热辐射,就与大爆炸模型的预言一致了。我们推测,该辐射(即一个各向同性的波长固定的电磁波)可能是宇宙各处遥远的天体发出的不同或相同的辐射,在扩张的象网中变得一致了。2,科学观念和理论2.1 空间、时间、膨胀、以太牛顿的空间和时间是各自独立的绝对实在。空间是剔除了所有物质之后留下的均匀存在,时间是单向均匀流逝的存在。这种空间和时间虽然是想象思辨之果,但却符合常识经验,因而被普遍接受。爱因斯坦的空间和时间是相互关联的实在。空间和时间不仅不再相互独立,而是与观测者所处的参照系有关;不同参照系中的观测者,所测的同一事件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大小是不同的。物理学因为研究运动和相互作用,所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物理参数是基本的无可避免的概念。但在老子这里,空间、时间并不是基本概念,在整个体系中可有可无,并不重要。我们无妨从老子体系审视空间、时间,并对膨胀再予说明。道、象涵摄空间:始源阶段,整个宇宙只是“道”,其中有两类存在即“象”和“情”。“象”到处伸展、均匀遍布,老子亦用“大、寥、首、尾”等空间意义的语词描述“道、象”。因而“道、象”就包含了今日所称的空间意蕴。故此,不准确言之,“道、象”就是空间,而空间则是实在;准确言之,“道、象”涵摄着今日所谓的空间(“道、象”绝不等同于空间,因为老子的道象具有生育、引导、联结等诸多能效),今日所说的空间是“道、象”的属性之一。时间是“道、象”生演的量度:“道、象”在生演,宇宙在演变,生演有其阶段性,生演变化的顺次和阶段就涵有今日所称的时间意蕴。因此,时间是运演变化过程的度量,是生演顺序的表征。这就是说,时间不是独立的实在,只是实在运变过程顺序的标识和量度,是人们为了阐明描述实在运变的思维构造、思辨概念。空间与时间既相关也无关:所谓相关是指空间本是“道、象”的存在属性,“道、象”蕴涵着空间,而时间又是“道、象”生演过程顺序的标识和度量,通过“道、象”,空间和时间有了关联。所谓无关,是指空间不依赖于时间,只依赖于“道、象”,时间不依赖空间,只依赖于“道、象”。这个观点可以细化,即空间、时间分别与实在及其运变相关。空间是实在的属性,而时间则是实在运变顺序过程的标识量度,是人为抽象的参量、概念。通过实在(即“道、象”),空间与时间发生关联。物理学中的时间、空间都是标度性质或测量性质,并不是空间、时间的实质说明、本质阐述,只是对实在及其运变的测度。但发展到后来,物理学的时间、空间被误以为实在实体,被当成实在实体看待和研究。又由于发明了不依赖于具体实在和运变的测度空间时间的方法,由之空间、时间的实体观念更得以加强。膨胀:“道、象”处于胀缩循环过程,由于空间是“道、象”的存在属性,因此空间也在胀缩循环。在“道、象”膨胀扩张阶段,空间处于膨胀扩张状态。因此可以粗略地认为,目前的宇宙膨胀就是空间膨胀。如此一来,不是星系高速逃离,而是空间在膨胀,但表现为星系逃逸,或者说被人们根据经验事实而推测为、视为星系逃逸。于是,被爱因斯坦限定的光速上限也就不存在了,至少对于空间膨胀来说,完全可以超越光速。许多研究者忧心忡忡的星系超光速运动也可以散尽阴霾了。“道、象”还有收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也在收缩,那时星系就表现为逼近、相互靠近。以太:以太是个古老的概念。笛卡尔学派曾经用以太解释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提出了以太涡旋观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是波动,以太又成为光波的传导媒介,后来又成为电磁场、引力场的传播介质。经典的以太观中以太具有这些性质:深隐不显、不可观测,稀薄透明、静止不动,遍布空间(且能渗透物体之内)、具有弹性。以太及其性象与老子的“道、象”有相通之处,但差异更多。经典以太观中以太都是媒介性质,但老子的“道、象”除了媒介作用之外,具有更多的性象功能。2.2 引力、斥力、电磁力、电磁波引力与斥力:牛顿的引力观念实则非常神秘难解,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随时随地向外产生引力(不知道从能量角度如何看待这个假设),其传播速度无限,甚至也不需要介质。量子场论的引力则是场态(类似于电磁场,但却是量子化的场),其传播不需要介质,传播速度是光速。量子场论中,引力是通过交换假定的引力子实现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成为古怪难解的空间弯曲。老子这里不存在引力,但存在象网的牵拉,象网的牵拉就包含着引力效用。由于牵拉在目前的四种相互作用中(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被归属于电磁力,故可说老子这里不存在引力。但为了方便说明,我们仍将象网的牵拉视为引力(在老子体系中,四种相互作用也不是真确的分类)。物体为何下落,行星为何没有远离,这些现象被归结为物体间吸引作用,即万有引力作用。在老子这里,则是因为象网的存在、象网的牵拉。象网起到了物理学所称的引力作用,象网蕴涵着万有引力。象网一直存在,均匀遍布(星体形成后,星体周围的分布有变化),绵延伸展、无有遗漏。象网(大道。以下以“道、象”表述)对任何后来生成的实物都有作用,这种作用中的一种就是联结。大到星辰、小到“一”中的纤细实物,无不沉浸在“道、象”之中,无不受到“道、象”的联结作用。“道、象”又是至为深隐纤细的存在,能够进入任何致密无间的实物之内。因此,物理学中的引力也即是象网的牵拉,是从宇宙始源阶段就存在的,并且一直对所生出的一切实物具有联结或牵拉作用。所以引力不是由实物发出的相互作用,而是象网的作用;引力不是瞬时超距或光速传播,而是一直就在那里、一直存在并起着作用,不需要传播;引力不是空间弯曲、也不是通过引力子传导,而是绵延伸展无处不在的蛛网状之“象”的作用。象网原本均匀分布,但在星云形成、收缩及星体形成过程中,局域内的象网会有卷缩回旋和集中现象。星体形成后,以星体为中心向四外伸展降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引力主要就是象网的牵拉(尚有电磁作用,详后文)。向四外伸展的象网到了一定距离就与宇宙中象网的平均分布一致了。牵拉力的大小与这几种因素有关:一是区域中“象”网分布密度,分布密度越大,牵拉力越强。二是物体的结构组成、大小密度。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则象网与物体的接触越多,牵拉力越强。三是“象”网拉力随着扩张伸展、粗细程度(粗细程度不可能一直单向变细)的变化。随着“道、象”的膨胀扩张以及相应的实物不断生出(实物是象网离解的碎片),象网的牵拉作用会有变化(应该是变大。但象网有可能变细,如此则会变小),这就说引力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具体来说,“引力”强度与这几个因素有关,一是伸展程度。“道、象”一直在扩张,故牵拉力会增强,但在收缩阶段,牵拉力会降低。再到一定阶段,“引力”会变为“斥力”。二是生育情况。“道、象”一直在生出实物,生出越多,区域内象网的密度越小,牵拉力会降低。而在回缩阶段,区域内象网密度会增加,牵拉力会增强。三是区域内具体情况。星体体积越大、密度越高,则其周围的象丝数量和分布密度越高,牵拉力就强。从星体向外,象网呈发射状、发散状,距离越大则单位区域内的象丝越少,牵拉力就降低。但到了一定距离就与宇宙空间的象网密度分布一致了。当然,也可以存在牵拉力的稳定状态,即伸展造成的牵拉力增加和生育造成的牵拉力降低恰好一直抵消,但这个可能性不大。另外有一种可能情况,即星体周围的象网密度与宇宙平均的象网密度没有多少差异,牛顿体系中万有引力的差异,应该是星体电磁场的差异。不过,我们认为这个情况可能性较小,故一般不作细论。当物体沉浸于象网之中,且与象网没有相对运动时,物体感受不到引力,或者说象网的牵拉力没法表现出来,此时仅有电磁效用(象、一具有电性或磁性)。只当物体相对于象网运动时,牵拉作用就表现出来了。星体周围的象网会有所卷曲回旋(不是完全成为卷曲回旋状态,因为还要与宇宙象网联结),星体移动时也应该对穿行其中的象网有所影响。象网不仅仅是牵拉力,一定条件下会变为推斥力。由牵拉变为拒斥基于象网自身的张力或弹力。象网是胀缩循环模式,收缩到一定程度会自动变为拒斥,否则就会缩为一团。何时变为拒斥而开始膨胀就取决于象网自身的秉性,亦即原因在“象”内而不在“象”外。象网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会收缩,何时收缩也取决于象网自身的秉性。收缩和扩张并不与牵拉和拒斥分别对应。比如在扩张阶段、开始阶段,象网应该是拒斥作用,但“一”中纤细实物若相对于象网移动,则象网对该实物仍表现出牵拉而不是拒斥。在宇宙生演中,象网也不一定仅是牵拉作用。比方说,星云收缩会聚为恒星,起先象网可能也有收缩现象,但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收缩了,成为稳定的形态,如果某种因素导致收缩,则象网会呈现拒斥性(星云形成行星的过程中,我们推测象网一开始有卷缩现象,一定程度后则通过实物微粒的电磁作用而使得实物会聚,此时不需要象网继续卷缩)。星系加速膨胀现象,也许有局域象网的推斥力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大小是随着象网扩张收缩而变化的,这也导致宇宙膨胀和收缩速度的非恒定性。准确讲,象网因为自身内禀性质(张力弹力),而使得扩张和收缩的速度有所变化。在扩张的末期和收缩的后期,速度逐渐变慢。在扩张的过程中,由于象网拉伸,故速度应该变慢,但由于象网生出实物而使得象网自身密度变小,这又可能使得速度变快,究竟变慢还是变快,就要看那种因素占了上风、起了主导作用。收缩过程理应同样。电磁力:电磁力是具有电性、磁性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两种性质,即拒斥和吸引。物理学认为磁性源于电性,是物体内电子运动和排布而呈现的物理性质。电性则是物体带有电荷所呈现的物理属性,而电荷则纯属自然现象。电子是带有单位负电荷的基本粒子,正电子则是带有单位正电荷的基本粒子,也是电子的反粒子。电磁现象是宇宙自然中最普遍的现象,大到星体、小到某些基本粒子,无论是无机物质还是生命机体,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电性、磁性。老子这里,“象、一”具有类似于电、磁的属性。39章对“一”的阐明(如天清地宁、谷盈神灵、万物生)等只能对应于自然界的电磁效用,无法以引力(老子这里本不存在引力)等其他作用解释。故此“一”必定具有类似于电磁的性质。由于“一”为“象”所生,“一”是“象”段的闭合结构,故可推知“象”具有类似于电性(或磁性)的本性。破裂的“象”段之所以能够粘合联结,应该也是“象”具有类似于电性(或磁性)的证明。“一”有自旋现象,按照电和磁的关系理论,这样的“一”同时具有电性和磁性。如果“一”本是电性,那么自旋中就自然出现磁两极,这就是说磁单极并不存在。如果“一”是磁性,则会产生电性。依据当今物理学见解,电性是根本,磁性是电性运动变化中自然形成的物理现象。所以“象、一”应该是类似于电性的存在,为了简化表述,我们以“电性”代替“类似于自然界电现象”,因而,“象、一”本具电性,其运变产生磁性。“象、一”是宇宙中最为普遍、最为恒久的存在,所以电磁作用是最普遍、最根本的作用。在纤细实物(“二、三”)、微细实物(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实物微粒、星云、恒星形成、星体之间相互作用中,电磁作用是一直存在的,并且是最根本的作用。前文曾提到象网的牵拉不应是引力,而应是电磁力。这首先是基于当今物理学的观念。我们所谓的牵拉实则是机械作用,而机械作用现在都被归结为电磁作用。其次也就是这里要谈的原因。“象”具有电性,各种实物又都是由“一”为基元、以“三”为基本结构单位形成的,而“一”也具有电磁性(“二、三”也可能具有电磁性,但也许是电磁中性,不过“二、三”均以“一”为基元)。这样,象网对物体的牵拉实则是象网与物体之间的电磁作用的体现。象网至为纤细柔韧,穿透于任何实物之中,在极速振动中必不可免地与实物发生电磁作用,当物体与象网相对移动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就表现为对物体的牵拉,就呈现为人们所谓的引力效应。具体讲,当物体与象网相对静止,此时只是电磁作用,当物体与象网相对运动,此时电磁作用增强,这增强的部分就成为牵拉力、引力。因此,象网的牵拉实则是电磁效用,万有引力实质上是电磁力,万有引力并不存在。这样,许多物理学中用万有引力解释的现象,就应该从电磁效用来解释。否则就会象大爆炸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那样充斥着浓厚的神话色彩、怪诞结论。当然,物理学四种相互作用的分类在老子这里也存在问题。故此,以今日物理学见解而将象网的牵拉归属于电磁作用也未必确当。但电磁作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则是毫无疑问的。引力即便不从电磁效用来看待,也必定是象网的牵拉(还有拒斥的斥力)而不可能是其他的看法。电磁波:电磁波是能够远距离传播的电磁波动。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交互产生并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电磁波。早前电磁波的传输被认为是通过以太的,后来又认为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媒介。当前的流行见解是,电磁波是电磁场的运动形式,电磁场则是量子化的场态,以光速扩散传播。电磁场的扩张或者电磁波的传导不需要媒介,但电磁作用则是通过交换光子实现的(可见光波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在老子这里,电磁波的传播必定是通过象网进行的。象网绵延遍布且能穿过任何坚固致密的实物,象网又是至为纤细柔韧的存在,这使得象网成为传输电磁波的优异媒介。可以认为,任何远距离传输的物理现象,都是通过象网进行的,象网是传输的媒介。“象”自身具有电性,“一”自身具有电磁性;“象”高速振动(此即象网的原始振动或本征振动,不过很难确定整体象网处于统一的振动态,所以本征振动或许并无意义)、“一”则自旋且在象网中穿行运动。“象、一”是宇宙中最为根本、最为普遍、到处分布充斥的存在。所以宇宙本就是电磁的海洋,是电磁场、电磁波充斥的存在。当一个带电或带磁物体在空间中存在或移动时,必然与其中的“象、一”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局域“象、一”的振动、运动、状态,这种影响会通过象网传播开来,就形成电磁波。波动特有的现象如叠加、衍射、干涉等都可以在象网这里得到阐明。象网会不会使得电磁波的传播有所衰减呢?应该不会,至少遥远星系的电磁波能够传到地球就可证实这一点。我们认为电磁波事实上的衰减是空间中实物粒子的影响、作用。象网扩张会对电磁波的波长有影响,使得波长变长,但应该不会使得振幅降低和频率变化。测量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30万公里每秒。根据波动理论,传播速度取决于媒质的特性而与波源无关,因此,这速度应该是电磁波在象网中的正常传播速度,在任何地方任何方向测量都应如此。然而速度合成原理在老子这里适用吗?肯定适用。30万公里每秒是指电磁波在象网中的传播速度。假如我们在象网中以某个速度追逐电磁波,会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变小了,反之则会变大。由于波的传播速度是以波长乘以频率来确定的,频率取决于波源故不会变化,于是在追逐或逃离时,我们观测到的电磁波的波长就变小或变大,这是符合观测结果的(如红移、蓝移)。如果波源以某种速度与象网相对运动,那么从波源处观测电磁波速就会发现波速变大或变小。但是波速在象网中是恒定的,即任何观测者如果与象网相对静止,那么他观测方向测得的电磁波都是30万公里每秒。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其他光速测量,实际上测得的都是象网中的速度。当然,象网在地球运行中会有一定的跟随拖曳效应,尤其是在地表,但这种跟随拖曳是有限的(象网非常纤细柔韧,地球穿越象网运动虽会对象网有影响,但影响应该不大),故不会对测得的速度有明显的目前仪器精度下的影响。这其实就是说,所谓光速恒定是指在象网中传播速度的恒定(某一时期有限区域中。因为象网还在扩张,扩张会使得波长变大,从而波速增大。所以从宇宙演历和大尺度空间来看,光速并不是恒定的),而不是相对于任何观测者是恒定的;所谓光速上限,也只是指在象网中传输速度的上限,而不是任何参照系下的上限。自然,很难认为光速就是象网中传播速度的最高值,或许还存在另外的波动形式、传导方式,其速度超过了光速。另外,生命本真之“情”在象网中的速度是不会受光速限制的,很可能是一种天涯咫尺的无限速的疾速运动。由于象网扩张会使得光速变大,所以今日的宇宙年龄和宇宙大小也应该作出调整。因为宇宙大小和年龄都基于光速不变来计算的(元素半衰期测定的年龄除外),但由于象网扩张使得光速变大,所以宇宙大小应该比已知的要大一些,年龄应该要小一些。2.3 大爆炸、相对论、熵增原理大爆炸:大爆炸设想是根据哈勃红移、宇宙膨胀反推的结果,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早前必定在一起。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标准大爆炸模型及其修改版暴胀宇宙模型。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体积为零密度无限的奇点,奇点因为某种缘故暴散开来,逐渐产生了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星云、恒星行星等。暴胀宇宙模型是针对大爆炸模型的缺陷,借助量子场论提出的修正方案。这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宇宙模型。老子这里不存在大爆炸,也不存在奇点(包括黑洞)。宇宙起源于道、终归于道,道是广袤无际绵延伸展的存在。老子的宇宙是循环胀缩、反复不已的永恒过程,不是大爆炸描述的无望结局。实际上大爆炸模型是基于引力理论的。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应急专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眼科疾病诊疗与护理考核试题与答案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水质监测与安全评估报告
- 解析卷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年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下的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政策优化报告
- 2025年盐湖提锂技术成本优化策略与产能升级分析报告
- 2025年数字货币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风险防范与治理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安全事件分析与防范报告
- 银行招聘能力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楚雄州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贵州省黔南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高考真题-化学(湖南卷) 含答案
-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 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开学第一课 课件
- 《工程化学》全套教学课件
- 典范剧本Coming Clean
- 硫酸生产工艺计算
- 消防远程监督平台操作规程
- 商业发票模板(INVOIC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