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路难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3.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诗中名句“ ,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答案: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4.诗人用来比喻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诗句是 答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5.诗中名句 表达出诗人的乐观的性格。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对同学的临别赠言,结合本诗,谈谈你想表达的情感。答案:原句表达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作为赠言,是希望好友坚信自己的能力,对人生充满希望。备注: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真切动人。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答案: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答案: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续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讯,此时的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抵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12.结合全诗,体会“望”的两层含义。答案:一方面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渴望和期盼,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写作手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的表达出来,苍凉而悲壮。2.思想情感: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萧杀、荒漠寂寥,从而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烘托。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3.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分)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5.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将军白发征夫泪6.(1)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崇山峻岭 .。 译文: (2)燕然未勒归无计。指刻石记功,办法 。译文: 7.本词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近的诗句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8.本词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解释了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作者和征夫的矛盾心理。9.解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并说说你的理解。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士们花白的头发和泪水。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10.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士们花白的头发和泪水。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B 2、A3.解释并译文: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此事古难全。端起 做出 完美4.划分句子节奏:不知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千里共婵娟。5.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由上阕的写景转到下阕的议论抒情。 6.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能否换成出字,为什么?不能。“弄”字用的非常好,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这两句,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1分) 第二联(或颔联)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分)3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答案:颈联 对仗 。(2分)4.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分)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分,意思对即可)5.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2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6.划分句子节奏: 干戈寥落四周星。 零丁洋里叹零丁。7.概括描写诗人被捕前的经历的句子: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8.概括民族崇高气节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9.颔联上下句有何联系?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上合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按时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比喻。10简要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民族气节。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赏析: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中心: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心。品评: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使人心灵震撼。 “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 。长安是几代古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秦代、汉代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此曲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回应起首两句,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同时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写作手法:怀古讽今,揭示主题;融感慨于叙述和议论中,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1划分句子节奏:波涛如怒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 伤心秦汉经行处, 经过 ,译文:途经秦汉旧地,引发无限伤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盛。译文:一个朝代兴盛,百姓受苦;一个朝代灭亡,百姓还受苦。3.表现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4.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理由是什么。峰峦如聚。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而且统治者骄奢淫逸,这都要加重百姓负担,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意近即可)6.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使:出使。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居延:地名。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大漠:大沙漠。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赏析:王维奉命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途中所作。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喻,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第一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极目远眺,但见 “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 “大”字。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11、诗人写“征蓬”、“归燕”有何用意?答:诗人借“征蓬”、“归雁”表达自己飘零在外的思乡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为何能传诵千古?答:此句写塞外大漠中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大漠孤烟劲拔、坚毅;长河落日亲切而又苍茫。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又把作者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B、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要紧扣诗句,写出阔大境界,有文采)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因为这段话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解说了“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意境,必须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古时尊右而卑左,故称贬官降职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称为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闻:听说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诗词赏析: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降职(或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 的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等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的地方。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代夜郎国,以见其僻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的想像,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5.划分句子节奏: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6. 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叫。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我寄愁心与明月,托付。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贬官、降职。7.本诗中既能表明暮春景象又渲染了凄惨离愁的诗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作者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理解,只有将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见,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带给朋友,别无它法。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岳:泰山。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造化:天地万物的主宰者,这里只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阴指山之北,水之南;阳指山之南,水之北。这里指泰山南北。割: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荡胸:心胸摇荡。决眦(z):极目远望。决:裂开。眦:眼角。会当:该当,定要。凌:登上。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赏析: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国境外还能望见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1、诗中的“阴”“阳”分别是指 山北 山南2、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岱宗夫”。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的形象。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6、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想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 ,时间是 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 登岳 。7、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接着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气势。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站在泰山之上,山上层云叠起,冲击着荡涤着心胸,胸襟为之开阔,眼光也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飞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睁大眼睛。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C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9.远望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整体形象的两句是: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10. 岱宗夫如何?写出了作者初见泰山惊叹仰慕的心情,齐鲁青未了和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高大的特点。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注释:1.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刚刚。云脚低: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2.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3.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4.乱花:纷繁的花。渐:渐渐的。欲:将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5.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指树阴。 创作背景: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接着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做。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1、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西湖,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2、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 A、这是七言律,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B、颔联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颈联,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这里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3、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4、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5、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6、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答案:(1)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使者。(2)炼字A、“争”和“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了季节是早春;C“早”和“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3)修辞:A、拟人,“争”和“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 (4)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C 3、早莺争春或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7.诗中最能体现初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8.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9.“争”字,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情态?早晨时节,莺争先恐后飞上像样的枝头,跳跃鸣唱的热闹景象。 10.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解:杜牧(803852)唐代诗人。折戟:折断的戟。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写作背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折射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l、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_李商隐_合称“小李杜”。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能施展。更表示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 3、说说诗中最后两句的深刻含义。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以)。 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和事件的慨叹。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6、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情。7.表示“沙里深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释江城子:词牌名。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狂: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驾着苍鹰。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从骑很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会,会当,将要。 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这里引指西夏。译文: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练习题:1.词中“太守”是指 作者自己(苏轼);“孙郎”这里借指 作者自己(苏轼)。 2.本词上片写景,描写了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词起句这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文。 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4.全词抒发了作者为国家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5.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其中“卷”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该字好在何处。(2分)答:千余骑席卷过小山冈,一个“卷”字,极言队伍行走之快,从骑之多,体现出出猎的威武雄壮。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怎样的作者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够了出了作者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渴望亲临战场,为国杀敌、建立功业8.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10、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12.描写主人公壮志未酬的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钻井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水胶项目分析方案
- 高中地理培训实施方案
- 高品质海绵钛产业化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
- 新能源产业园:唐山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奠基建设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
- 退役军人岗位协议书
- 委托代为投保协议书
- 巴蜀文化旅游协议书
- 代签客户协议书
- 客厅角落艺术装置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碳汇计量评估知识体系梳理与高级模拟题实战训练
- 2025年初任公务员岗前培训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热力学》2025-2026考试试卷A参考答案
- 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 -2026年秋学期第一学期(21周)中小学国旗下讲话稿(第14周):法理如灯耀乾坤律心如磐守乾坤
- 液氮储罐安全检查表
-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
- 纸杯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 小学生翻花绳课件
- 客户模具开模合同协议书
- 危重患者胃残余量监测与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