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练习试卷.doc_第1页
中考历史练习试卷.doc_第2页
中考历史练习试卷.doc_第3页
中考历史练习试卷.doc_第4页
中考历史练习试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15分)1在福州一纪念馆的门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 ) A魏源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2图1是江泽民同志在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A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C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根据军旗、臂章、胸章判断,哪一项为抗日战争时期的( ) A. B. C. D.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5小明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下面两本书,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他最近感兴趣的可能是 (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C.土地改革 D. 抗美援朝6“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奋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些打油诗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期 D.抗美援朝战争时期7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邓小平先后在1979年和1986年两度当选其年度风云人物,8次成为其封面人物。你认为他获得此殊荣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的贡献C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中国富强起来 D他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8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下列什么活动实现的? (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新航路开辟9在一次“再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动力机械模型组合”的比赛中,小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仿制的蒸汽机装配在下列哪种模型上 ( ) A电车 B火车 C飞机 D汽车10如果请你为右面这幅世界名画华盛顿在森林中祷,配写人物祈祷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是 ( ) A.祈祷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新的共和国。B.祈祷人民摆脱英国的统治,祖国实现独立。 C.祈祷让奴隶获得解放,让国家不在分裂。 D.祈祷改革能够成功,国家能够富强。11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按对人类历史和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排序,牛顿位列第二。你认为作者这样排列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发现了浮力定律 B他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C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D他创立了相对论80万吨 200万吨1870年 1900年12导致(右图)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蒸汽机的发明 B发电机的发明 C内燃机的发明 D有轨电车的发明13右图是苏联冷战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漫画中鸽子的身体是一颗被装饰了的原子弹), 这幅漫画的主要寓意是 ( )A.缓和美苏关系 B.宣传苏联的温和的对外政策 C.宣传苏联解体 D.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14现在,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标志是 (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盟 D.亚太经合组织15科学改变世界,技术优化生活。奥运会期间,家住长春的张先生去北京旅游观看奥运会比赛,他一路享受的方便条件,那一项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 ) A.乘火车到达北京 B.乘公交车游览北京街景 C.通过手机电子邮件向家人报平安 D.承飞机从北京返回长春二非选择题(共8小题,45分)16根据提示列举出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我国社会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5分)(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2)大大地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事件(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5)中国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1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变幻更迭。请按根据提示列出相应内容。(5分)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冷战开始的标志 (2)美苏冷战终结的标志(3)今天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4)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今天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5)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18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写道“夜间敲门讨饭的人,可能是几个月或一年前在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是在你所读的报纸上写过社论,或者是某家大地产公司的副经理” 材料二: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实验,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材料三: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同样沉重,德国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摆脱危机德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请在括号中打“”,否则打“”.(5分)(1)材料一反映的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 )(2)材料二中的提到的“新政”的领导人是华盛顿。 ( )(3)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使美国和德国遭到了沉重打击。 ( )(4)材料中可见在经济危机使美、德两国工人失业问题严重。 ( )(5)材料中可见美、德两国都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了摆脱经济危机的正确道路。(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回答:(5分)材料一 材料二 成 果 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 曾国藩、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1)材料一中的成果反映了什么事件? 据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近代工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2)孙中山在民报中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评价孙中山?(2分)(3)老师把这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纳入一个学习专题,请你给这个专题命一个名字。(1分)20北京(北平)在近代历史上历尽沧桑,饱经风霜,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历程,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抗争足迹。请你阅读下图,回答问题。(6分)A.被毁的圆明园 B.1919年北京学生的斗争 C.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D.北京奥运(1)为了让人们铭记北京的屈辱,可选用的图片是 。(填图片序号,1分)(2)图B、C分别反映的是近代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3)从图A到图D的变化中,你有什么感悟?(1分)(4)请为图 D北京奥运送上一个好建议、一句最真挚的祝福。(2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材料一:“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材料二: 材料三:(1)材料中“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指的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2分)(2)结合图二分析一下,今天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是什么?(1分)(3)结合材料三,二战中“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联合”的标志是什么?(1分)(4)请你就如何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谈谈你的看法。(1分)22以下是某校八年级同学设计的一份尚未完成的调查问卷,请根据问卷表的提示补充设计或作答。(6分)主题:中学生对列强侵华战争的知情情况调查问卷同学们,回首过去,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外国列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以忘记的国耻日。相信这份问卷会让你回忆起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调查内容:(1)近代史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耻辱,举例说出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1分)(2)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割占领土的不平等条约?(至少列出2项)(2分)(3)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历史信息?(至少列出2项)(2分)(4)请尝试编写一句格言,针对“不忘国耻、铭记历史”表明你的情感态度。(要求简练,有警示性,格式、字数不限)(1分)23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学习三次科技革命后,某校初三1班准备举办“科技革命成就展”,请你来帮助他们出谋划策。(8分)(1)任务一:请为这次展览设计一个有创意的徽标。把你的作品画下来吧!(1分) (2)任务二:展览准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素材,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5分)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性发明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交通工具的发明航天飞机新能源的出现煤炭(3)从以上发明中选出你认为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项,并说明理由。(1分)(4)在展览的结束语中,请用一句话来概括科技带给我们的启示。(1分)答案一.BCBCD ACDBB BCDCC二.16.(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4)新中国成立 (5)三大改造完成17.(1)杜鲁门主义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多极化 (4)全球化 (5)和平与发展18. 19.(1)洋务运动 维护清朝统治 (2)三民主义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3)近代化探索(其他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