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 8月 30 日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析比较法、研究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导入新课引入提问:什么是化学?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展示:几种物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分子、原子实验激趣演示:三个实验:清水变牛奶篮墨水变红墨水烧不坏的手绢讲述:化学发展史1古时候,人类发现了火 教师提问:以上实验用你们现有的知识(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总结:是的,目前我们还无法解释,但在这里我们将这三个实验的原理留给大家思考,谁最先解释出原因的,老师有奖。好了,言归正传,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点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师指导学生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学生观察实验会描述实验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阅读后,学生讨论,同桌、前后桌学生都可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可辩论,包括提出新的问题。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提问:有同学知道什么是化学吗?一、化学使在分子原子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三、化学发展的历史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的认识。录像: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讲述怎样学好化学,并就这门功课提出要求:1、上课认真,记好笔记,笔记全部记在书上;2、按时完成作业,每组选出一位组长,班上选两位科代表;3、当堂课内容,当堂课消化,绝不留到下节课,一定要提高课堂效率,每节课课前要抽背过关,请组长和课代表负责; 4、 每堂课的实验请同学们积极参与、积极探究。一、化学使在分子原子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化学与人类关系密切。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学生欣赏化学的神奇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板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化学发展的历史学好化学的方法作业布置课后记:时间: 8 月 31 日课时: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教学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析比较法、研究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新课引入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引入: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演示实验1-1演示实验2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然后进行实验。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哪些?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现象: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学生总结:汽油挥发,冰雪融化,铁水铸成锅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化学变化知识的运用演示实验13 点拨: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常见的化学反应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冰雪融化 C.酒精挥发 D.铁生锈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3、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4、下列成语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百炼成钢 C.风吹草动 D.量体裁衣5、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活性炭用于净水 B.钨用于制灯泡中的灯丝C.焦炭用于冶炼生铁 .液氮用于医疗上冷冻麻醉6、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煤油作燃料 B石墨作铅笔芯 C铝作导线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学生小结:钢铁生锈,木材燃烧,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物理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D.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的现象9、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大米酿酒 C雪糕融化 D光合作用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0、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自来水、酱色、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B用工业石蜡等涂抹在瓜子表面给瓜子“美容”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 D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填空题1、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1、 物质在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的_、_ 、_、_、_、_、_等都属于物理性质。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作业布置课后记:时间: 8 月 31 日课时:第 3 课时教学内容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性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析比较法、研究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新课引入二、新课学习化学性质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讲解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中性、毒性、腐蚀性等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描述他们的性质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延展性。导热性,溶解性、导电性等一、填空题1、潺潺的流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天空中的白云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钢铁变成铁锈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填序号)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填字母)A、液化石油气能燃烧 B、土豆加工成土豆丝 C、菜刀生锈 D、味精是白色晶体3、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1)盐和糖 ;(2)铜制品和铁制品 ;(3)酒和醋 ;(4)瓷勺和塑料勺 。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作业布置课后记:时间: 9 月 1 日课时:第4 课时教学内容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析比较法、研究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新课引入二、新课学习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燃烧前一、导入新课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3、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2、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现象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学生回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现象点燃蜡烛前,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化学实验室是什么让学生尽可能的描述他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又不会束缚他们的思维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燃烧中(3)燃烧后3、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5)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4、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6、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3、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A.食盐水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5、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熄灭后作业布置课后记:时间: 9 月 2 日课时:第 5 课时教学内容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析比较法、研究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引入新课新课学习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前介绍气体的三种收集方法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见第10页)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学生看书45页、115页和145页,了解气体的三种收集方法。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 学生学会探究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比较两种气体的氧气的含量2、比较两种气体的二氧化碳的含量3、比较两种气体的水的含量三、本课小结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1、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2、总结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总结本课时的内容。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记:时间: 9 月 4 日课时:第 6 课时教学内容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2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3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4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教学难点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析比较法、研究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 计意 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新课引入二、新课学习1、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2、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一)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二) 反应容器 媒体展示: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1 试管(1) 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2 试管夹(1) 用途:夹持试管(2) 注意事项: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引导学生看书151页,认识常见的实验仪器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教 学内 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固体药品的取用3 玻璃棒(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2)注意事项: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用后及时擦洗干净5 胶头滴管、滴瓶(1) 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2) 注意事项: 先排空再吸液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6 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1) 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2) 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7 烧杯(1) 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8 量筒(1) 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2) 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1)用途: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三)固体药品的取用讲述: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 演示:实验1-3(四)液体药品的取用讲述:药品的取用注意事项及三种方法倾倒法:取用较多量液体取用较多量液体,注意事项有哪些?量筒量取法取用一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演示:实验1-4滴加法:取用少量液体用滴加法滴加法注意事项有哪些?媒体播放:药品的取用(二)初中化学实验药品取用规则(熟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见第18页)1 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2 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 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 实验中要要注意保护眼睛。取用较多量液体,注意事项有手心对着标签,瓶塞要倒放,试管口要紧挨着细口瓶口,慢慢倾倒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才能读数。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潮汐能发电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与产业应用前景2025年研究报告
- 新能源市场2025年需求分析及产品调整策略报告
- 汽车安全气囊2025:安全性能提升与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与车险责任分担机制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企业国际标准化战略报告
- 历届广西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中语文小说试卷及答案
- 农发行汕尾市陆丰市2025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2025年四到六年级的试卷及答案
- 山西公务员真题及答案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标识标志
- 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思路、关键点及控制方法课件
- 《情满今生》读书笔记模板
- 胸痛中心网络医院STEMI患者绕行急诊和CCU方案流程图
- 2021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
- 甲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 GB/T 7216-2009灰铸铁金相检验
- GB/T 5796.3-1986梯形螺纹基本尺寸
- 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期末考试复习题
- 医学影像学总论-X线课件
- 大班科学《神奇的洞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