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18课教材解析.doc_第1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18课教材解析.doc_第2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18课教材解析.doc_第3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18课教材解析.doc_第4页
人教版初一历史18课教材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位置:人教网2010初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山东省高密市开发区朝阳中学张书英 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分析1重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2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可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取得了政治优势;在经济上,推广军屯和民屯,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军事上的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三国时期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三、学法指导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可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可以设计如下图片:再如,为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可采用下列知识结构图: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以少胜多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孙刘战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借助表格得出结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再如三国鼎立这一知识点,可自制一个包括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的简表: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今名)魏220年曹丕洛阳(今河南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今四川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今江苏南京)3歌谣总结法。把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容进行概括,就收到了容易记忆的效果。如本课知识可以归纳成: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4要点提炼学习法: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一种局面:三国鼎立;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5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再如“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反映了刘备重视人才的态度。 6.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并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7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与再现,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学生先自我介绍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 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并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8人物评价法。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本课涉及人物较多,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如何正确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由于三国演义大家比较熟悉,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四、中考命题分析本课在中考中占据比重不大,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此外,吴国派船队到达台湾和当今台湾热点问题相联系,中考中也经常涉及。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涉及填空题、读图题等。五、中考试题分析1(2008年,长沙)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解析:熟知三国统治区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经分析可知,当时四川属于蜀地,故选B。此题根据刘备在成都称帝也可判断B项正确。此外结合地理知识,四川简称川或蜀同样能够得出正确答案。答案:B2(2008年,泰州)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解析:考查了对历史事件影响的理解能力。三国鼎立形成前发生了两次著名的战役,其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C项故事与刘备和诸葛亮有关,D项发生在三国鼎立之后。答案:A3(2008年,内江)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解析:“三顾茅庐”与刘备和诸葛亮相关,根据题干中的限制词“住在茅庐里”可确定此人物是诸葛亮。答案:D4(2007年,汕头)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解析:了解曹操写此诗的背景,并结合曹操的事迹不难看出,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因为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又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但赤壁之战使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答案:A5. (2007年,南平)易中天品三国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曾风靡全国的节目。他所品读的“三国”是指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吴解析:“三国”是指同时并存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而A、B、C三项都是连续的三个朝代。答案:D6(2008年,内江)230年,吴国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 (今台湾)。解析:考查了不同时期对台湾的不同称呼。三国时称台湾为夷洲。答案:夷洲六、同步检测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昆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3右图再现了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是指(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独尊儒术 A. B. C. D. 5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6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A洛阳B魏C蜀D吴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8三峡库区兵书宝剑峡因传说藏有诸葛亮的兵书宝剑而闻名,最近,文物工作者打开峡谷的悬棺,排除了存在兵书宝剑的可能。诸葛亮是何国的丞相(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汉 9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2)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