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文题理解: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有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爱,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心内容: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文题理解:“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从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中心内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寄托于相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两岸人民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等。文题理解:“我”是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即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是诗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中心内容: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忧愤之情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文体常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文题理解:面对凝聚着沉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诗人将“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背景下,表达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中心内容:诗人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诗人强烈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4祖国:作者: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作品有长诗恶魔童僧,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文题理解:莱蒙托夫把对祖国的感情比作“爱情”,选取最能代表俄罗斯山川之美的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中心内容:通过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生活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文题理解:黑人谈河流中的“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中心内容:诗人通过黑人对河流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先和故土的热爱之情。 5.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文体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题理解:文章以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为题,预示着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并靠人物来揭示主题。而这个怪怪的名字也对应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给文章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中心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场景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6.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文题理解:蒲柳人家本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农家。中心内容: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文题理解: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比作变色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的忠实走狗。中心内容: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8.热爱生命:选自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文题理解: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 中心内容:本文通过描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中,最终咬死了狼,吮吸了狼血的故事,成功地刻画了坚忍顽强、不惧艰难险阻的“这个人”的形象,并启示人们: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 9.谈生命:作者:冰心,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其诗风格晶莹清丽,轻柔俊逸,被人称为“春水体”。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归来以后在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樱花赞关于女人等。早期散文婉约典雅,凝练流畅,被人称为“冰心体”。文题理解: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中心内容:这篇散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幸福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0那树:作者:王鼎钧,台湾当代作者。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世事与棋碎玻璃灵感等,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钟等。文题理解: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它奉献绿阴,荫庇土地。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发生了矛盾。树成了人类文明的遭遇,展示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中心内容: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都市文明发展的利与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1.地下森林断想:作者:张抗抗,当代女作家。第一篇小说灯,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等。文题理解:文中所写的森林,长在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峡谷中,故称“地下森林”,断想,意思是片断、零碎的感想。感想虽是片断,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中心内容: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过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12.人生:作者:勃兰兑斯,丹麦文学评论家。著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中心内容: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要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威尼斯商人:选自威尼斯商人。作者: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喜剧天才”。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又叫王子复仇记)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吝啬鬼:【法】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俄】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文化常识:戏剧文学的构成戏剧文学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旁白(旁唱)独白(独唱)等。文学常识:戏剧文学的分类(1)按照表演形式,可分为话剧(主要类型)、歌剧、舞剧等。(2)按照内容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正剧,指兼具悲、喜剧因素的戏剧。(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4)按照篇幅规模,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中心内容:这场戏通过展现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揭露了高利贷商人的心狠手辣,贪婪冷酷的阶级本质;同时颂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与人这间的深情厚谊、轻利重义的道德思想,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14变脸:作者:魏明伦,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剧作有易大胆四姑娘夕阳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等。 文题理解: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 中心内容: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表现了水上漂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也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通过他们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15.枣儿:作者孙鸿,剧作家。文题理解:题目“枣儿”既指实物枣儿,也指文中老人儿子的名字。另外“枣儿”是贯穿全剧的线索,作者赋予它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心内容:这篇话剧围绕“枣儿”叙述了一位老人和和一位捡枣的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老人回忆“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明了自己对名父亲的盼望。全剧表达了他们深情呼唤亲人回归的真挚情感。 16音乐之声作家:勒曼,美国剧作家,音乐之声还被译作仙乐飘飘处处闻真善美柔情蜜意心灵深处的音乐天乐的魅力等译名。中心内容:本文通过描写修女玛丽亚的野外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的场景和修道院内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议论的场景,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公孙丑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本文中心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了什么?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本文段意:、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人和的重要性。、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与委而去之两个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引深阐发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实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第二段:从攻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得天时。 本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段对全文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对比论证的结论也是:攻城一方不胜的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段从守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双重否定句式。作用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一、二、三、段的结构和作用?一、二、三总分,二、三并列。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为后文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铺垫,与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相一致。 故曰一词的作用:连词,连接上下文的两个事实论据和下文的关于仁政的推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强调人和、仁政。 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1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15、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k-C五、重点词解释。+x8I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RVlM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UG3BT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Rf;y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J(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j0+)&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 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m,固:巩固。_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E20E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J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B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_6(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AA(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k44(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h|zO(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Y3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2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F(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WW8(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yf(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九、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19: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73f(三)、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C(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o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C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6(&Wi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Qe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Q|1E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G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isMsD*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y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4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wMR.Y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lBaJd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3F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4e6、问题设计及解答f4(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K8-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7W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5#Iui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kY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6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EKwR7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69C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sG-l9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F(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U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W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i(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q9a(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H6(&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THg(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w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fx*s|y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2p19、鱼我所欲也孟子1、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2、文体:议论文 3、阅读理解: 4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5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6本文结构:第一段分层: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观点;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分层: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再次论证了观点。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7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8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9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10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11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2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3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14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15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第二段的对比:、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用排比句,以向与今对比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2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二、重点词解释g|qH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1&L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L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8v5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HnrP,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H=三、重点句子翻译lHllf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0iU=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v8I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CN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LN-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VJ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e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c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ho*qzP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7Ps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O*PKk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U./y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u(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JkM3(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F(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j-Qe(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JK:e(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g8/w(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O4、(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P5(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ZTY(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d0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Q(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S%O鱼和熊掌对比 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SKNoN(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pb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i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GK!g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1N.m(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sO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NxX&(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保安员试题及答案
- 银行it岗半结构化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劳动法-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刑法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刑事诉讼法学-英语(二)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公共政策学-心理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公共政策学-企业管理咨询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空心砖机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公共关系口才-学前儿童保育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保险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大数据基础》 课件 项目一 走进大数据
- 橡皮障隔离术知情同意书
- 临床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 营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单元整备课》word版教案
- 小学生小古文100篇
-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 血浆置换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教学课件
-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练习题(2022年新教科版)
- 沉井下沉纠偏措施
- 教师专业发展与名师成长(学校师范专业公共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