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目 录 1 前言 1 1 1 工程概况 1 1 2 勘察技术要求 1 1 3 勘察工作技术规范和规程 2 1 3 1 执行的规范 规程 2 1 3 2 参考的规范 2 1 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3 1 4 1 勘察方法 3 1 4 2 勘探工作量 4 1 4 3 工作质量评述 4 2 自然地理 5 2 1 地形地貌 5 2 2 气象 6 2 3 水文 6 3 区域地质概况 6 3 1 地层岩性 6 3 2 地质构造 7 3 3 地震 9 3 4 水文地质条件 9 3 4 1 地表水 9 3 4 2 地下水 9 3 5 物理地质现象 10 4 河堤工程地质条件 10 4 1 地形地貌 10 4 2 地层岩性 11 4 3 水文地质条件 12 4 3 1 地表水 12 4 3 2 地下水 12 5 场地地震效应 13 6 河堤岩土工程评价及处理措施 14 6 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4 6 1 1 河堤原位测试成果 14 6 1 2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14 6 1 3 河堤地层渗水试验指标 17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 2 地基土各项指标建议值 17 6 3 河堤工程地质评价 18 6 4 堤身堤基土的物质组成 19 6 5 岸坡稳定性评价 19 6 6 渗透系数 20 6 7 场地水的腐蚀性评价 20 6 8 堤防及地基工程处理措施 22 7 天然建筑材料 22 7 1 土料 22 7 2 砂砾料 23 7 3 石料 23 8 结论及建议 23 8 1 结论 23 8 2 建议 24 附 录 1 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NO 1 2 工程地质平面图 NO 2 1 3 工程地质剖面图 NO 3 1 3 16 4 工程地质柱状图 NO 4 1 4 16 5 土工试验成果表 NO 5 1 5 2 6 水质分析报告 NO 6 1 6 2 7 颗分曲线 NO 7 1 7 8 8 现场照片 NO 8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1 1 前言前言 我院受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的委托 于 2011 年 10 月 进行了灞河 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初设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目的是为灞河蓝 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提供岩土工程依据 1 11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灞河蓝田县城 3 号橡胶坝下游 左岸从蓝田县灞河 0 000 到下 游 3 652 6 处 长 3 65km 右岸从蓝田县灞河 0 650 6 到下游 3 652 6 处 长 3 0km 左右岸总计长为 6 65km 规划河堤设计左岸堤顶宽度 15 0m 右岸堤 顶宽度 24 0m 预计堤顶高程 462 0 478 0 预计基础底埋深 1 0 3 0m 在 1 397 91 1 864 52 段左岸外侧为黄土台塬 其边坡滑坡发育 滑坡群 连环密布 层序错列紊乱 呈阶梯状 为先后连环滑动错落形成 层面前缘高 后缘低 微倾坡内 新近形成的滑坡堆积物分布于规划河堤线上 根据确定的防洪标准 按照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 98 及 城 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JJ50 92 的有关规定 灞河堤防工程级别为二级 场 地等级为二级 地基等级为二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 21 2 勘察技术要求勘察技术要求 根据西安市水利建筑规划设计院提供的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 的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见附录 1 结合国家现行的规范 规程 同时考虑河堤 建筑物的特点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确定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为 1 查明堤防工程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的地形 地貌 地质条件 提供堤 防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承载力及渗透系数 2 预测规划河堤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的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条件 的变化 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建议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 3 提供堤岸区工程地质平面图 两岸河堤工程地质纵 横剖面图及工程 地质柱状图 4 调查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范围 数量 质量等 5 对存在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层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1 31 3 勘察工作技术规范和规程勘察工作技术规范和规程 依据西安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依据的规 范 规程如下 1 3 11 3 1 执行的规范 规程执行的规范 规程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55 2005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 98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5073 2000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JJ50 9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 T188 96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123 1999 1 3 21 3 2 参考的规范参考的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 1 41 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 4 11 4 1 勘察方法勘察方法 工程地质测绘 为查明规划河堤沿线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及地形地貌特征 进行了 1 2000 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绘工作 调绘面积 3 3km2 调绘点 20 余处 野外调绘路 线顺河堤及河道外测布置 地层分界线用罗盘及经纬仪标定界线 皮尺量测距 离 测绘范围 左岸从蓝田县灞河 0 000 到下游 3 652 6 处 长 3 65km 右岸 从蓝田县灞河 0 652 6 到下游 3 652 6 处 长 3 0km 左右岸总计长为 6 65km 宽为灞河河床向东西各外延 500 00 800 00m 工程地质钻探 根据勘察技术要求及规范中工作量布置原则 结合场地条件 灞河两岸河 堤勘探测试点沿规划河堤轴线布置 从灞河上游 0 000 至 3 652 6 处 左岸布 孔 9 个 右岸布孔 9 个 垂直河堤轴线布置横剖面 4 条 钻孔 8 个 共计 26 个孔 现场试坑渗水试验 9 次 钻孔注水试验 4 段次 本次河堤勘察点间距为 钻孔间距 9 0 470 0m 钻孔深度为 11 3 15 6m 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录 N0 2 1 采用工程地质岩芯钻机 以孔径 146mm 开孔 110mm 终孔 本次外业工 作共投入 GJ 150 型钻机 3 台 原位测试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孔内碎石土层中进行 试验落距 76cm 锤重 63 5kg 记录击入 10cm 锤击数 以求得碎石土层的密实度及承载力 标准贯入试验 在孔内填土 砂土及粉质粘土层中进行 试验落距 76cm 锤重 63 5kg 记录击入 30cm 锤击数 以求得填土 砂土及粉土层的密 实度及承载力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 试坑渗水试验 主要在两岸河堤人工填筑层及河漫滩中做渗水试验 试 验采用单环法 环高 20cm 直径为 37 75cm 面积为 1000cm2 环内水柱高 10cm 试坑深 50cm 记录稳定渗入水量 求得各土层的渗透系数 钻孔注水试验 在钻孔卵石层中做注水试验 试验采用钻孔常水头注水 法 由达西定律得出 试验土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 k Q FH 其中 Q 注水量 单位 cm3 min H 试验水头 单位 cm F 形状系数 单位 cm 因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钻孔套管下到孔底 孔底进水 试验土层顶板为不透水层粉质粘土 取 F 4r 室内土工试验 主要进行了常规项目试验 颗粒分析试验 相对密度试 验等 并进行了快剪 慢剪及固结快剪 对地表水 地下水进行了水质简分析 以判定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 4 21 4 2 勘探工作量勘探工作量 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见勘探工作量汇总表 1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 2011 年 10 月 15 日到 10 月 23 日进行 共计 9 天 室内土工试验于 2011 年 11 月 9 日完成 1 4 31 4 3 工作质量评述工作质量评述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钻探 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均符合 规范规程要求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 工作量汇总表 表 1 2 2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 2 12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箭峪岭南九道沟 总体向北西方向蜿蜒穿流 流经 秦岭山地 穿越黄土台塬后进入工程区域 灞河在下游处与浐河交汇后流向折 向正北 于水流乡兰家庄地段注入渭河 灞河全长 104km 流城面积 2581km2 灞河终年流水 山区段两岸山体雄浑 林木茂密 水体清澈透明 属渭河水系的秦岭山支流 灞河流经黄土台塬区的河谷长度 4 6km 河谷断面呈不规则平缓 U 型 河谷左岸为白鹿塬 塬体宽厚 塬面平坦完整 呈二级黄土台塬地貌 塬面高 程 706 780m 周边多以陡坎或滑坡群与其它地貌单元邻接 河谷右岸为铜人 塬 塬面受冲沟冲刷破坏 塬面起伏 沟壑发育 V 型谷深切 80 180m 序号工 作 内 容单 位工 作 量 1 工程地质测绘km24 0 2 钻孔个26 3 进尺米 孔330 1 26 4 动力触探试验米6 1 5 标准贯入试验次32 6 试坑渗水试验次9 7 钻孔注水试验段次4 不扰动样组19 8 室内土 工试验 扰动样组16 9 快剪组6 10 慢剪组6 11 固结快剪组6 12 水质简分析件2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 呈黄土丘陵地貌 塬面高程 700 900m 灞河河流沿白鹿塬坡角流过 河道宽度 50 0 230 0m 不等 河床高程 580 450m 两岸发育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右岸广大河谷一 四级阶地保存连 续完整 呈带状分布 河漫滩高出河床 1 3m 宽度 0 5 1 5km 地面高程 358 390m 一级阶地高出河床 4 8m 阶面宽度 1 2km 地面高程 360 392m 二级阶地高出一级阶地 20 25m 阶面宽度 0 5 1km 地面高程 383 400m 三级阶地高出二级阶地 10 20m 阶面宽度 1 2km 地面高程 410 562m 四级阶地高出三级阶地 20 40m 阶面宽度 0 5 1 5km 地面高程 480 622m 地形总体是东南高 西北低 2 22 2 气象气象 蓝田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寒干燥 夏热多雨有伏旱 秋 凉气爽阴雨多 多年平均气温 13 3 极端最高气温 43 3 极端最低气温 17 4 平均无霜期 211 天 冻土最大深度 25cm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平 均风速 1 6m s 最大风速 20m s 2 32 3 水文水文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833 3mm 6 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8 4 灞 河多年平均流量为 15 72m3 s 年径流量 4 96 亿 m3 年平均含沙量 4 43kg m3 3 3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概况 3 13 1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区域地层由新到老简述如下 1 全新统上部冲积层 Q42al 主要由卵 砾石层 粉 细砂层组成 含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 少量泥质 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 2 全新统下部冲积层 Q41al 主要由卵 砾石层 砂层组成 夹有淤泥 质薄层或透镜体 分布于一级阶地 3 上更新统冲积层 Q3al 主要由浅棕红色粉质粘土层组成 含少量砂 质及砾石 分布于全新统下部冲积层 Q41al 地层下部 4 上更新统滑坡体 Q3del 由 Q3eol 风积黄土及 Q2eol pl 风洪积黄 土状土组成 灰黄色 浅棕红色 层序错列紊乱 分布于白鹿塬 铜人塬岸坡 部位 5 上更新统风积层 Q3eol 由三层灰黄色黄土及浅棕红色古土壤层组成 分布于二阶地及黄土台塬上部 三阶地上部 6 中更新统冲积层 Q2al 由浅棕红色黄土状土及古土壤层组成 分布 于三阶地下部及四阶地 7 中更新统风洪积层 Q2eol pl 由浅棕红色黄土状土及古土壤层组成 分布于三阶地 四阶地上部 3 23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工程区处于渭河断陷盆地 渭河地堑 南部 渭河盆地的形成始于第三纪 始新世晚期 至上新世早期大体形成 第四纪以来以沉降为主 断裂活动强烈 切割第三系 第四系的断裂很多 主要断裂组有近 EW 向 NE 向和 NW 向 西安凹陷南部还有近 SN 向 断裂 共百余条 另外凹陷中地裂缝也较发育 工程区距地裂缝 隐伏断裂 分布较远 工程区处于秦岭山前断裂 余下 铁炉子断裂的北边 现就与勘察区距离 较近的断裂特征分述如下 余下一铁炉子断裂 由户县 余下 经引镇至蓝田 呈近东西向展布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8 为高角度正断层 断面倾向北 倾角 60 80 牧护关岩体的侵入与该断裂中 生代活动有一定关系 该断裂从工程区南边通过 距场地 9 0km 秦岭山前断裂 由涝峪至汤峪沿秦岭山前呈近东西向展布 总体倾向北 倾角 60 80 深切地壳 20 0km 左右 沿断裂带有著名的汤峪温泉分布 为 第四纪以来活动性断层 该断裂从工程区南边通过 距场地 14 7km 灞河断裂 沿网峪 油坊街 灞桥呈北西向延伸 倾向南西 为隐伏的 高角度正断层 深切地壳 20km 以上 为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断层 该断层于 场地外西南侧 灞河左岸 通过 距场地约 1 0km 见构造纲要图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9 3 33 3 地震地震 第四纪以来 渭河地堑急剧下沉 为新构造运动活跃区 历史地震活动频 繁 如最近发生的泾阳地震 草滩地震等就是佐证 据史料记载 渭河地堑范 围内发生过 M 4 级的地震有 104 次 其中 M 5 级的地震有 11 次 1487 年 8 月临潼 6 25 级地震 地震基本烈度为 度 1568 年 4 月 2 日临潼 5 5 级地震 地震基本烈度为 度 1568 年 5 月 15 日西安东北 6 75 级地震 地震基本烈度 为 度 1556 年 1 月 23 日华县 8 级地震为最大震级 影响到本区地震基本烈 度均不超过 度 秦岭山区新构造运动表现以垂直抬升与面状剥蚀为特点 工 程区属稳定性较差地区 3 43 4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3 4 13 4 1 地表水地表水 西安市水系发育 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北坡 从西到东主要大河流有黑河 沣河 浐河及灞河 均为渭河一级支流 区内最大河流渭河为黄河一级支流 河流受大气降水和上游支流河水补给 地表水储量丰富 排泄方式为河水 常年补给两岸地下水 并向河流下游排泄 3 4 23 4 2 地下水地下水 本区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孔隙潜水 分布于灞河河谷地貌单元中的河漫滩及一 四级阶地松散层 中 储水空间充沛 水量丰富 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两岸黄土台塬区地下水补给 向河道及下游排泄 黄土裂隙潜水 分布于灞河河谷两岸黄土台塬中更新统 Q2eol pl 黄土层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 裂隙中 由于塬面宽厚 受下部胶结成层的钙质结核层隔水作用 水量较丰 受大气降水补给 排泄方式是由黄土台塬两岸以渗流或泉水的形式向河谷排泄 滑坡体承压水 白鹿塬 铜人塬岸坡部位滑坡体坡角均有泉水出露 工程区段白鹿塬岸坡 沿线李家坡 陈家坡处的滑坡群坡角沿线有多处常年上升泉水出露 具有承压 性 余家坡 杨家坡村处的滑坡体前缘坡度较陡 滑坡床较深 在村子附近的 冲沟处有少量上升泉水出露现象 水量不丰 受大气降水补给和黄土塬区地下 水排泄补给 地下水赋存于滑坡体黄土裂隙中 排泄方式是沿滑坡体坡角以上 升泉水的形式或沿地下滑弧面向河谷排泄 3 53 5 物理地质现象物理地质现象 灞河河谷左岸的二级黄土台塬白鹿塬 和河谷右岸的黄土丘陵铜人塬 主 要物理地质现象为冲沟 滑坡 崩塌现象 冲沟 在两岸黄土台塬均有发育 特别是河谷右岸的铜人塬 塬面受冲沟 冲刷破坏 塬面起伏 沟壑发育 V 型谷深切 80 180m 呈黄土丘陵地貌 主要由大气降水冲刷形成 受其影响 台面和边坡不完整 滑坡 分布于白鹿塬 铜人塬岸坡部位 特别是白鹿塬岸坡沿线 滑坡群 连环密布 层序错列紊乱 阶梯状 为先后连环滑动错落形成 层面前缘高后 缘低 微倾坡内 崩塌 受重力作用影响 在白鹿塬 铜人塬陡峻岸坡部位均有崩塌堆积现 象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1 4 4 河堤工程地质条件河堤工程地质条件 4 14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测区范围内灞河两岸一级阶地发育 河岸两侧地表不良地质作用只在 1 397 91 1 864 52 段 左岸外侧黄土台塬的边坡滑坡发育 其它地段无不良地 质作用 灞河河道弯曲多折 河道宽度 110 0 169 0m 河床海拔 457 22 470 06m 比降 3 51 见附录 No 2 本次勘察范围属于灞河冲洪积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地貌单元 左岸外侧为 黄土台塬地貌单元 4 24 2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 钻探揭露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 本次勘察的河堤地 层由第四系全新统耕植土 Q4ml 冲积卵石 Q42al 全新统滑坡体 Q4del 冲 积粉质粘土 Q3al 组成 现按其成因时代及物理力学性质分层描述如下 见附录 No 3 1 3 16 全新统滑坡体 Q4del 该滑坡体位于工程区灞河上游左岸外侧 为一 最近形成的滑坡体 其主要由 Q3eol 风积黄土组成 在该新滑坡的左右为上 新统滑坡体群 Q3del 其主要由 Q3eol 风积黄土及 Q2eol pl 风洪积黄土状 土组成 灰黄色 浅棕红色 层序错列紊乱 分布于工程区左岸黄土塬边坡部 位 层素填土 Q4ml 成分主要为卵石 灰色 灰白色 散体结构 卵石 成份主要为花岗岩 石英岩 粒径 2 0 6 0cm 个别可达 15 0cm 卵石含量约 55 70 充填物以中粗砂 砾砂为主 稍湿 松散 中密 主要分布在下游左 岸河堤上部 在左岸河堤上游 右岸河堤上部为耕植土 1 本层厚度为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2 2 4 2 6m 层底埋深为 2 4 2 6m 层底标高为 461 8 465 5m 1 耕植土 Q4ml 褐黄色 土质较均 富含植物根系 含约 10 的卵 石 厚度为 0 5m 层底埋深为 0 5m 层底标高为 462 7 468 8m 层卵石 Q42al 杂色 以灰白色为主 散体结构 卵石成份主要为花 岗岩 石英岩 呈亚园状 一般粒径 2 0 6 0cm 个别可达 15 0cm 卵石含量 约 65 左右 充填物以砂 泥质为主 稍湿 松散 中密 厚度为 0 8 7 5m 层底埋深为 1 6 7 8m 层底标高为 456 9 472 87m 1 粗砂 Q42al 灰白色 散粒结构 成分以石英 长石为主 含少量 粘性土 稍密 仅在 ZK1 钻孔中见到 呈透镜体状分布 厚度为 2 0m 左右 层粘土 Q3al 黄褐色 土质不均 局部含少量卵石 砂质及园砾 硬塑 本层未揭穿 最大揭露厚度为 12 4m 1 层粉质粘土 Q3al 黄褐色 土质不均 局部含少量卵石 砂质及园砾 硬塑 厚度为 1 1 5 6m 4 34 3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按空间分布条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 4 3 14 3 1 地表水地表水 灞河为渭河一级支流 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箭峪岭南九道沟 全长 104km 流城面积 2581km2 灞河受大气降水和上游支流河水补给 地表水储量丰富 排泄方式为河水 常年补给两岸地下水 并向河流下游排泄 河流与一级阶地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随着季节的变化呈互补关系 勘察区为广大的农业区 工业基地分布较少 河流受工业污染程度甚微 河水清沏 水质良好 其地表水化学类型上游为 S04 HCO3 Na Ca 型水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3 总矿化度 0 386g l pH 值 8 08 属淡水 见附录 N0 6 1 4 3 24 3 2 地下水地下水 工程区河谷两岸地下水按埋藏条件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层孔隙 潜水两类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工程区河流及冲沟两侧基岩的层面裂隙 风化裂隙与构 造裂隙中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濳水 孔隙含水层为黄土 黄土状壤土和砂砾石 主要受大气降水 河水补给和上覆地层中地下水渗流补给 以渗流方式向下游 排泄 平水期及枯水期河水补给两侧地下水和向河流下游排泄 丰水期两岸地下 水补给河水 总之 工程区河水与两侧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随着季节的变化呈 互补关系 灞河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 2 4 6 8m 平水期及枯水期河水补给 两侧地下水和向河流下游排泄 丰水期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 总之 工程区河 水与堤岸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随着季节的变化呈互补关系 勘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 HCO3 S04 Mg Ca Na 型水 总矿化度为 0 661g l pH 值 8 40 属淡水 见附录 N0 6 2 5 5 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地震效应 依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划分 勘察区地震基本 烈度为 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 15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 40S 按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5073 2000 规范表 3 1 2 划分场地土 类型为中硬土 按表 3 1 3 划分场地类别为 类 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 2 4 6 8m 在 15 6m 范围内没有砂土及粉 土层分布 根据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规定 在地震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4 基本裂度为 度时不存在液化问题 6 6 河堤岩土工程评价及处理措施河堤岩土工程评价及处理措施 6 16 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和原位测试成果指标统计 是根据 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附录 D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取值 方 法标准进行的 6 1 16 1 1河堤原位测试成果河堤原位测试成果 采用自动落锤法 在 18 个钻孔中共进行动力触探试验 61 次 统计结果见 表 2 在 18 个钻孔中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32 次 统计结果见表 3 堤基岩土动力触探实验成果统计表 表 2 动力触探击数 N63 5 动力触探击数 N 63 5 修正值 堤 身 地层代号 及岩性 频 数 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 素填土 31271610 66 314 1 左 岸 卵石 2020 955017 54 843 0 右 岸 卵石 3819 155017 04 833 5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3 地层代号 及岩性 频 数 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平均值 m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粉质粘土 3214 79182 5770 174 6 1 26 1 2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规划河堤各层土颗粒组成特征见表 4 堤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见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5 表 5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地基 土颗粒组成特征表 表 4 颗 粒 组 成 砾 粒砂 粒细 粒 2020 2 2 0 0 50 5 0 250 25 0 0751 07 1 9995 299 HCO3 均 1 07 mmol L 无腐蚀 pH 值 无腐蚀pH 6 5 8 088 40 pH 均 6 5 无腐蚀 侵独性 CO2 含量 mg L 无腐蚀CO2 15 0 00 0 CO2均 15 mg L 无腐蚀 Mg2 含量 mg L 无腐蚀Mg2 10000 13 757 7 Mg2 均 1000mg L 无腐蚀 普通水泥 SO42 含量 mg L 无腐蚀 普通水泥 SO42 250 168 1252 2 SO42 均 250 mg L 无腐蚀 依据勘察区地表水 地下水取样分析结果 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10 表 12 2 4 将腐蚀性判别依据综合列于表 10 判定地表水 地下水均对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 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表 10 水中的 CI 含量 mg L 试验结果 水中的 CI 含量 mg L 腐蚀 等级 长期浸水干湿交替地表水地下水 腐蚀性 判别结果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3 微 10000 10026 631 0 均 100mg L 具微腐蚀 6 86 8 堤防及地基工程处理措施堤防及地基工程处理措施 现有部分自然河堤 密实度较差 河堤低矮 单薄 迎水坡无砌护 不 能达到抗洪的要求 卵石呈稍密状态 为强透水层 承载力可满足要求 地层分布连续 但渗流稳定条件差 依据勘探结果及以前工程经验 拟建河堤堤身及河堤地基工程处理措施 将堤基置于 层粘土上部 并对 卵石层采用帷幕注浆防渗加固处理 对 层卵石进行注浆防渗加固处理后 用筑堤材料按规范要求分层碾压回填至设 计堤高 堤宽 并对河堤采用粘性土截渗墙 边墙或心墙 或灌浆防渗加固 处理 再对河堤内侧进行浆砌石防渗处理 这样就消除了卵石层的强透水性 消除了管涌型破坏的隐患 方可使河堤处于渗流稳定状态 不会产生渗流变 形破坏 规划河堤的压实要求必须满足 无粘性土的相对密度不应小于 0 65 粘 性土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 0 92 另外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惠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情感剧创作思路探究
- 2026届江西省玉山县二中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南京玄武区化学高一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同学聚会活动背景图片策划方案
- 中继间技术措施的方案
- 清明节策划活动的方案
- 网球教学考试题及答案
- 现代日语面试题及答案
- 日语阅读试题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品牌战略咨询服务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2版新《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培训测试题附答案
-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TSG+11-2020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从高考改卷谈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范本
- 2024新版实习律师协议
- 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含完整答案【全优】
- 2024年莆田辖区新华书店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