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4难点.doc_第1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4难点.doc_第2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4难点.doc_第3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4难点.doc_第4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4难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16化石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2)远古:遥远的古代。 (3)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4)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5)骸骨(hi):尸骨。 (6)乌有:虚幻,不存在。 (7)潜行(qin):在水面以下行动。 (8)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9)太古:远古的时代。 (10)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11)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12)幽雅:幽静而雅致。 (13)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14)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15)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1)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互相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自养)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3)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绝灭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第二课时 5探究质疑: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理,化石也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成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象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作者由衷地叹服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6探究质疑: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7探究质疑: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17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二课时 2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晴天云彩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光彩识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第三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 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13)接落日云底红,明天晒死老虾公。(春夏之交) (14)日出日落胭脂红,不雨也会风。 (15)日出烧半边,大小不要六七天。 (16)朝霞暮霞无水煮茶。 (17)乌云遮天黄云现,不过两天雨出现。 (18)日晕雨凄凄,月晕草头飞。 (19)月华出现,两天后雨。 (20)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21)东虹风,西虹雨。 (22)海水翻腾天出虹,狂风暴雨台风临。 (23)断虹早现,风雨即现。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18绿色蝈蝈法布尔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读懂文章主要内容。 2复习巩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法的好处。 3体会作者对昆虫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读懂文章主要内容。 (2)复习巩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法的好处。 2难点:体会作者对昆虫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篝火(gu):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2)扰乱(ro):搅扰,使混乱或不安。 (3)狩猎(shu):打猎。 (4)喧嚣(xio):声音杂乱。 (5)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6)窃窃自语:形容声音细小。 (7)窸窣(x s):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8)喑哑(yn):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9)沉寂:十分寂静。 (10)静谧(m):安静。 (11)篡夺(cun):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12)纵身(zng):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3)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 (14)开膛破肚:打开肚皮。 (15)囚犯(印凸):关在监狱里的人。 (16)津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 (17)毫不犹豫:一点儿也不会拿不定主意。果断地。 (18)酷爱:非常爱好。 (19)劫掠:抢劫掠夺。 (20)贪婪(16n):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21)和睦(m0):相处得好,不争吵。 (22)妒忌(d0):忌妒。 2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作者法布尔(1825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降生在法国西部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他靠打工读完中学考入阿维尼翁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20余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他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土学位。又过一年,31岁的法布尔以两篇优秀学术论文的实力,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34岁那一年获得法兰西研究院向他颁发了实验生理学奖金。1875年,他远离城市喧器,迁往乡间小镇寒里尼昂,经过四年努力,整理二十余年资料而写成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荒石园,进一步研究活虫子,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共十卷,二百万字,不仅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 2导语。 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呜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 三、正课 1默读课文。 2探究质疑: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 讨论并归纳:文章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呜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可见作者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蝈蝈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塞宰作响”,声音“暗哑”“尖锐”“短促”“清脆”“柔和”。 4探究质疑:蝈蝈的外表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5探究质疑:蝈蝈喜欢吃那些食物? 讨论并归纳:喜欢吃蝉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6探究质疑:作者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 讨论并归纳: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得知的。如,清晨散步时看到蝈蝈捕蝉为食,揣摩它喜欢吃蝉肚子的原因是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作者还试着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各种昆虫,甚至青草。 7探究质疑:蝈蝈还有哪些生活习性? 讨论并归纳: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争吵。 8探究质疑: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9探究质疑: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哪些?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加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10探究质疑: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如“这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它们对这道莱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读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四、小结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学习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2难点:快速阅读的方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观测:观察并测量。 (2)指令:指示,命令。 (3)合算: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 (4)海域:指海洋的一定范围(包括水上和水下)。 (5)畅谈:尽情地谈。 (6)神往:心里向往。 (7)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8)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9)一叶孤舟:一条孤零零的小船。 (10)遥遥在望:在很远的地方能看得见。 2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短的解说。 二、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三、正课 1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与登月的全过程有关的文字。 2学生展示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说。 讨论并归纳: (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 (2)进入指令舱; (3)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自动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4)第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工作; (5)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进人登月轨道; (6)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晚饭、睡觉; (7)按计划登月,飞船减速、停火; (8)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和飞船脱离,在绕月轨道上飞行; (9)登月舱降落,胜利着陆; (10)登月舱打开舱门,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1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12)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13)竖起一块纪念碑; (14)安装电视摄像机; (15)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 (1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1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18)插上美国国旗; (19)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20)停止作业,返回登月舱,吃中饭,睡觉; (21)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 (2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3)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文章写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按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 4探究质疑: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秒? 讨论并归纳: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探究质疑:人类第一次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 (1)“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几千年登月梦想变成现实。(2)它标志着人类探索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的开始,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3)它说明了地球人类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4)它说明了人类不仅可以在地球上生存,还将开发宇宙生存空间,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6探究质疑:如果你是月球开发公司总经理,你将计划怎样开发月球? 讨论并归纳:如开展科学研究、移民、旅游、生产等各种活动。 四、小结 本文记叙的是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读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20山 市蒲松龄 学习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山市出现的全过程。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4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山市出现的全过程。 2。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孤塔耸起:一座孤零零的宝塔高高地直立起来。 (2)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3)碧瓦飞甍:碧绿的瓦片,高高翘起的屋脊。 (4)历历在目: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5)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清明。 (6)一切乌有:一切东西(景象)都消失了。 (7)直接霄汉:高与天接。 (8)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四年后便死了。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学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2导语。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