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专业认同:一条审视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路径陈克现(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教师的发展是作为“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其“角色规范”中摆脱出来,重新审视作为“教师”的自己 ,审视既有的教师认同。通过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为宽泛的知识背景与教育社会背景中,不断学习与积极实践,才能产生修正既有认同的张力和动力,从而不断发展新的教师认同,体验自身的生命发展轨迹。关键词:人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 教师认同作者简介:陈克现,男,1973年出生,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teachers identities :pushing open the gate of developmentChenkexia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eachers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of as a human being, So teachers must junmp out of the role of norms, and Re-examine themselves as teachers,scrutinize their existed teacher identities.Only when they set themselves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knowledge and a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keep on learning and positive practice ,can they produce tensile force and motive power to revise the existing teacher identity,and it will bring about a continuous developping teacher identity,only by this way ,can these teachers experience the life of their own ,which is developing on a individual way.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hunman be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 teacher identities . 一 、作为“人”的教师的发展提到人的发展,不能不说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理论包含如下几个要点:1.人的发展受到既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的制约,人发展到何种程度,由其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2.人的主观努力和先天才智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3.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以免于人的被“异化”。而近现代的“发展”一词是在二战以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纷纷瓦解,各国相继取得独立以后,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广泛提及的一个词汇,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发展”即经济的增长。20世纪60年代,随着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府腐败,低效率,环境恶化,民族冲突等等问题的凸显,“发展”一词被赋予新的意义,指一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提升和优化。 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因此借鉴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的发展就不能不包含人的经济能力水平的提升,即人对物质世界操控能力的不断提升。或者说使人得以摆脱“物的依赖”而获得现实的自由,即罗斯福总统的名言:“使人免于匮乏的自由”。而随着现代人对于“发展”一词理解的不断加深,除了人在免于“物的依赖”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被赋予更多人文精神的成分。人的发展应该不仅仅是生命自然延续的过程,而应该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优化的过程。物质生活的持续改善使人得以摆脱“物的依赖”,进而使人得以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这包括人的不断延续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幸福感等等。以上所述只是说明了人们对于发展的愿景,而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是作为主体的人,他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世界。人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环境并受到环境的影响,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的。而该过程中人影响周围环境的方式 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作为“人的教师”(而不是作为“教师的人”)1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6.79-89,同样面临发展的难题。经济状况的提升,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其构建教师文化的基础。力求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而一名教师要想做到对自己目前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境界的提升和超越,就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周围的环境,并因产生良好的效应而获得环境的回报。而教师影响环境的方式,也只能因应教育的职业特征,那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认同(基于对自己专业水平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因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效应而获得外在的认同,这种影响可以放大到同事,校方,乃至社会的认同。 因此教师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其影响学生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群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中期,“好老师”的标准只是符合学校要求、是一位好公民、个性诚实、友善,而且知识丰富、教学认真。随着教育专业理论的发展,则不以身心行为为特质来界定“好老师”,而是以教师的具体行为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实证指标来判断“有效能的老师”。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单单从效能出发来衡量老师的观念,也存在严重的漏洞。依照这样的观点,教师就成为了机械的“知识灌输者”,衡量的指标就在于教师传授技术的高下。近些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话题被不断提及,人们愈来愈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同时给与教师愈来愈多的权力,让其成为自主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课堂做出个性化的决策。而新课改的核心其实也就在于改良教师的课程开发发展的能力,而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其“自我认同”便受到诸多研究者的青睐,期望能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突破,从而能大幅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二 、什么是教师专业认同?过去的教师愿意以对教师专业“角色”所赋予规范的遵从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很显然,角色规范或者期待不一定为教师所接受并内化。因此教师并未摆脱“物的依赖”而获得自主发展。这样的教师便只能是课程规范的僵化执行者,是毫无生命感的知识传授者。不光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而停滞,他们的学生也将是知识符号的僵化背负者,知识不再是切入经验的价值的重组,不再是带着个体独特体验的有意义的自主建构。只有教师从潜在的角色规范下摆脱出来,获得自主,并重新审视作为“教师自我”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发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走上一条充满发现与体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释放自己创造的冲动,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拥有作为教师的“个人文化”。唯如此,教师才可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 其实教师在开始自我审视,并追问诸如“我是谁?”“为什么我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她)正在实施教师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即是“自我”的建构历程。在这些问题的追问中,“人们藉由自己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反思自己的特质与外界赋予的意义,寻求统合其不同地位与角色,以及分歧的各种实验,以形成一个自我意象,并能确立自己所处的位置,期望与行动”。2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6.833 周成海 导正教师认同: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11)4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6. 4-55 Jackson,P.w.Life in classrooms.M.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8.144.6 周成海,导正教师认同: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J ,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3-4期7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师认同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和意象,它回答的是“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以及“我要成为何种类型的教师”的问题。本文认为,所谓教师认同就是指教师个人将自己置于教育及社会的开放环境下自主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概念和意象 ,它回答的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是谁?”“我该怎样规划我的教育发展之路”“我该怎样促进自我成长及学生的成长”。对自我认同的心理产生机制的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具有下面这样几个特征:(1)教师认同是动态的,不断形成的。从专业发展的观点看,教师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地对经验进行解释和再解释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认同具有持续渐进的特征,它的形成受到生活事件所蕴含意义的影响,受到经验及环境文化的影响。(2)教师认同的形成受到其原有价值和意义系统的影响。教师认同既受环境影响,又具有个人特征。人们期望教师专业地思考和行动,社会的要求、他人的观念和期望影响教师认同的形成。但是,教师个体并不是简单地采用那些社会既定的专业规范(知识,态度等),他们基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对外在的规范进行调整,形成个人化的认同。(3)教师认同由许多次认同构成,一些次认同可能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组成教师认同的核心,而另一些次认同则可能处于边缘。越是核心的次认同,改变起来越是困难。并且,这些次认同可能和谐一致,也可能不和谐一致。(4)主体性是教师认同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认同是教师自主建构出来的,在教师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是能动的主体,一方面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和对话,广泛接触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积极的反思,对自己既有的认同进行检视,不断修正或重构自己的认同。(5)学习和质疑应该是建构认同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认同是在原有知识架构及特定环境下通过实践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学习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提供更多思维的素材与视角,从而能够更为全面的审视既有的认同。而在积极实践基础上的质疑对既有认同的合理性进行批判性的解构,这有利于打破原有的稳定格局,重新建构更为优化的价值体系。教师认同(teacher identities)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有“确认”,“属性”之意。即教师认同至少包含教师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认同,诸如满足于教师职业所蕴含的意义,有对教师群体的归属感等等。从词性上来看,它属于“名词”,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教师认同,应该是一套业已形成的静态的价值符号体系。但若从人的永恒发展的过程来看,“动词”的教师认同,更能表现其动态变动优化的本质。因为只有教师不断的审视自己,不断的修正自己既有的认同(名词的,静态的),才能拥有渐进的专业发展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构成了教师个体生命的历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认同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个体生命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几种教师专业认同。教师认同应该是教师将自己置于一个开放的教育领域及周边环境之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形成对作为教师的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教师若不能在更加宽泛的背景下超越现有教育学知识领域、课堂,学校和地区环境,则可能形成不合理的认同。教师对内统合自己知识结构、对外与学生家长校方社会协商对话形成自我认同,但这样的认同受到其知识视野及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局限,可能是有失偏颇或者不尽合理的。这往往可能是不利于学生教育学意义上的发展的。局限于一个信息不畅的空间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也会因之停滞不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同。(1)重技术、轻理论。有研究发现,初任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的作用仅仅在于:一、奠定教育的理念。二、有助于认识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但在面临实际情景的问题时,理论应用性不高。很多老师认为理论并不能解决课堂情境中发生的很多问题,倒是教师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忙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热衷于教学技术的有效性。其实也就是偏好教学程序的工具性,利用工具性的教学技术,使学生能有效率的达标,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占有,并通过一张试卷得以体现,这也是教师所追求的价值所在。尽管如何弥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一件很费思量的事情,但是绝不能因此否认理论会对实践产生影响。杰克逊(Jackson)认为,教师拒斥抽象理论,会减少其心智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空间,导致教师的“心智简单性”,把教学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使教育实践诉诸经验、直觉和浅层次思考.陈克现,中南民族大学 电话:02763218956 E-mail: 。(2)重传授、轻对话。这些教师把知识看作客观的、普遍的、确定的真理,教师是拥有知识的人,而学生则是缺乏知识的人,教学就是把知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习就是对知识的复制、占有和储存,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建构主义教学提出的创设问题情境、切入已有经验、开展多向对话、引导自主建构等教学要求,往往被这些教师视为“节外生枝”、“费时费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的进程,教学水准高低的判定就在于传授技艺的优劣,而效率是教学追求的核心,考试成绩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唯一尺度。(3)重程序的标准化,轻过程体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是绝对的、确定的,它只是一种有待于修正的假设,它是人们主体性建构的产物,人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诠释知识,建构自己的理解。然而有相当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过程的标准化,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师意象引导下,教学的过程成为标准化的“跑道”,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行动均是标准化设计的翻版。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设计好的表演,结论的获得也是一条直线式论证的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即便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是真正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发现,而是按照教师预设好的程序来达到探究的结论。四、修正教师专业认同,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教师认同作为教师的深层认知,其改变并非易事,然而人作为流变的主体,其专业认同也可以通过主体自觉地体验、互动和反思而实现某种程度的改变。(一) 提供教师修正其认同的文化环境.文化具有“化人”功能,这是被得到广泛接受的观点,教师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观念意象。社会文化取向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是有着极其复杂甚至矛盾冲突的价值符号系统。处于社会文化包围之中的学校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大环境的影响。但学校本身就是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特殊主体,因此学校完全可以发展一种有利于教师个体认同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并对教师的合理认同的形成提供支持。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教师改变和修正已有认同的诱发力量,教师只有参与到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交往和对话中去,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才有可能以他人观点为参照,质疑、检视自己的价值认同。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引导教师检视、修正原先持有的认同。(二)通过培育发展学习型学校文化,引导教师反思既有认同教师个人是其认同建构的主体,教师认同的形成有赖于教师自主地反思自身,通过与自己对话,不断修正其信念、态度和假设,发展出新的认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自我反思很早就成为人们检视自我修正自我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符号互动论的鼻祖、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曾提出“自我互动”的概念,他指出,自我(Self)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的主体自己,由主我(I)和客我(me)组成,“自我互动”是人(主我)把自己当作客体(客我)加以反思,重新定义自我,形成新的认同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没有时时反省自己的习惯,其认同也难以发展。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所力图建立一种组织文化,“以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为组织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以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为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努力培育发展学习型学校的文化氛围,将有助于打破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以更为宽泛的视角审视原有的认同,从而发现既有认同的局限,继而打破局限,形成新的认同。在这个知识概念不断产生与快速消亡因而必须崇尚学习的时代 ,作为文化创造者的教师,若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则必将在固有的不合时宜的认同里举步维艰。 (三)搭建开放化的信息平台,发展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斜视与弱视临床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N1叉车司机试题及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减灾防灾救灾演练计划
- 信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
- 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与调度方案
- 第26课时 广东省主要交通图45
- 动漫专业毕业论文教程
-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级养老护理资格练习题(附答案)
- 房产现场销售知识培训总结
-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开发与应用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流体力学的课件
- GB/T 9258.1-2000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分析第1部分:粒度组成
- GB/T 4458.3-2013机械制图轴测图
- GB/T 311.2-2013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800字
- 新录用公务员取消录用审批表
-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液体复苏策略课件
- 全文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学习PPT
- 消控中心值班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