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1-20小题所有考生都做,21-30小题由492-496班同学做,31-40小题由497-503班同学做,请按规定答题。全部做者以0分处理)1、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何生物DNA复制过程中,此现象可用于诱变育种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型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来的个体是三倍体解析:杂交育种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四倍体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由花粉发育来的植株是单倍体。答案:A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诱变育种不能够改变基因结构,且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可用单倍体育种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这是由于秋水仙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D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不利,但其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3、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及其所利用的原理、采用的主要技术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基因重组物理射线或化学诱变剂处理B多倍体育种基因重组秋水仙素处理C基因工程育种基因突变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花药离体培养解析:诱变育种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多倍体育种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育种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D4、下列能够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的育种方法是()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多倍体育种解析:把控制动物蛋白合成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并使其在植物体内表达的方法属于基因工程育种。答案:C5、如图为育种工作者培育作物新品种的部分过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Bc过程所依据的变异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c过程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Db过程可采用的方法是连续自交解析:通过a过程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因此c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的不是萌发的种子。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的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D7、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使人体内的病菌抗药性大增。如图是某细菌的进化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群落B若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抗生素使某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D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解析: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种群;细菌为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而不能使其发生定向变异。答案:D8、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B氨基酸、纤维素、二氧化碳、钠离子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A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有关知识,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的物质很多,比如氧、尿素、蛋白质、钙离子、脂肪、葡萄糖、氨基酸、二氧化碳、钠离子等,纤维素、胃蛋白酶是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呼吸酶是细胞内的物质,血浆中没有。9、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打吊针用的生理盐水是浓度为9%的氯化钠溶液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D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传到突触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完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选项D正确。生理盐水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选项A错误;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选项B错误;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这个生理反应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并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活动,C错误。1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中C与、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中A根据图解表示的四种液体的关系,判断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为淋巴。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多。蛋白质水解酶存在于细胞内液中,不会存在于血浆中。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减小B本题以恒温动物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恒温动物的细胞呼吸、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及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本题易错选D,但要是注意到人是恒温动物,体内酶活性不变,就可快速排除D。13、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B激素的合成场所是高尔基体C激素在成分上都含有元素C、H、OD激素是由外分泌腺细胞分泌或人工合成的高效能物质C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对生物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其成分都含C、H、O元素,但并非所有激素的本质都是蛋白质。15、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Da中细胞种类最多B由图中箭头判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气,B正确;c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等,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错误;组织细胞3种类最多,D错误。16、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C、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中的小分子的蛋白质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中的蛋白质不能进入;若为肝脏细胞,则处为动脉端,其中的氧气浓度高于处。1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BC D解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答案:C18、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网络B内环境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和无机盐C下丘脑不仅能分泌激素还能产生冷觉D由内环境的成分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D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项漏掉了免疫调节,不正确;内环境渗透压大小主要来源于Na和Cl,B不正确;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包括冷觉,C不正确;内环境成分的变化意味着稳态失衡,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D正确。19、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切断处,刺激处,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兴奋传导方向是C在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C切断处,刺激处,处有反应,但不是反射活动,A错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是,B错误;为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D错误。20、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C此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形成的相关知识。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这一反射过程中,感受器位于眼球的视网膜上,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C错误;在突触部位,兴奋传递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温馨提示:以下21-30小题由492、493、494、495、496班同学做,其他班同学不要做21、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位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A传入神经是把兴奋传到中枢的,传出神经是把兴奋由中枢传到效应器的。拔牙时注射局部麻醉药,麻醉药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或抑制了感受器的兴奋。22、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D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的海马区D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大脑的海马区,而不是下丘脑。23、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了正常的生命活动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D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分子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它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有关。废墟下的个体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血浆渗透压增加。24、在如图所示结构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不能是()ABC D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即兴奋传导方向可以是,也可以是;兴奋在突触中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即兴奋传递方向只能是,但不能是。25、下列有关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不形成新物种也可能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改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故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答案:CB本题以膝跳反射为例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兴奋传递的特点等知识。感受器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的不同环节逐级传递,最终完成反射活动,故反射弧任一环节受损都会导致反射活动不能完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27、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28、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可称之为反射D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A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刺激同一反射弧的不同部位,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二者一般不属于同一组织或器官;反射要满足反射弧完整和刺激达到一定的值两个条件;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29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 ( )A0.36 0.48 0.16 B0.48 0.36 0.16C0.16 0.48 0.36 D0.16 0.36 0.48答案:A30、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解析】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生殖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温馨提示:以下31-40小题由497、498、499、500、501、502、503班同学做,其他班同学不要做!31、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B突触前膜兴奋释放递质,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突触后膜抑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32、某学校共有学生1 600人,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有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A126 B54 C64 D136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设男生中色盲的人数为x,由色盲基因频率Xb/(XbXB)(232521x1)/(78028201)6.8%,求得x64。答案:C33、某动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A50% B60% C45% D40%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后代A_bb或aaB_的个体胚胎致死,故后代个体不存在该种基因型。当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F2个体基因型有9/10的A_B_与1/10的aabb,在9/10的A_B_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即3/10,Aa个体占中的2/3,即6/10,因此,F2个体中AA:Aa:aa3:6:1即AA占30%,Aa占60%,aa占10%,由此可推得F2中A的基因频率30%(AA)1/260%(Aa)60%。答案:B3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和纯合子分别占5/8、1/4B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解析:前一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1的基因型为DdTt,自交得F2,其中高秆抗锈病:高秆不抗锈病:矮秆抗锈病:矮秆不抗锈病9:3:3:1,重组类型占3/8,纯合子占1/4;F1的基因型是DdTt,对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DT、Dt、dT、dt,经秋水仙素的处理,得到的子一代也有4种,分别为DDTT、DDtt、ddTT、ddtt,所以可用于生产的占1/4;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改变。答案:C35、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为胰岛B细胞,饭后0.5 h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处B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低于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C若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和D若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处C饭后0.5 h,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处胰岛素浓度高于处;若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O2的浓度则相反;若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处血糖浓度低于处。3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B本题的题眼是:转氨酶在血浆中含量最低,某种原因使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由此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因此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的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含量增高时,可作为肝炎的一项诊断依据;细胞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37、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D点时将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摆动B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D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A刺激D点时神经冲动会向进行双向传导,由于突触的单向性,冲动不会到达B点,所以只能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摆动。C处为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38、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D在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由图中神经节可以判断,位于传出神经上,a位于传入神经上,传出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入神经,所以刺激处,a处检测不到电信号,故A错误;图中b处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酶降解,故C正确;反射活动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在处施加有效刺激虽然能引起屈肌收缩,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故D正确。39、人体细胞外Na浓度高于胞内,而K浓度胞内高于胞外。如图表示神经细胞兴奋前后对Na和K的通透性情况。根据神经细胞的生理特点,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载体a、c运输相应的离子时消耗ATP,载体b运输相应离子时不消耗ATPB兴奋时,Na内流区域与邻近区域由于带电物质分布差异形成局部电流,并沿神经纤维传导C静息电位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造成Na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维持静息电位D动作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B载体a运输离子的方式是逆浓度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b和载体c是顺浓度运输离子,所以不需能量。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40、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BC DA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调节能力其次。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时,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二、非选择题(40分,每空2分)41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科学家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_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常情况下,雌蚕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_条W染色体。(2)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_。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解析:(1)由于家蚕是ZW型的性别决定生物,其体细胞中含有56条染色体,故研究其基因组时应研究27条常染色体Z染色体W染色体,即29条染色体。雌蚕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的不含W染色体,有的含有1条W染色体,有的含有2条W染色体(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2)根据图示,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限性斑纹雌蚕基因型为aaZWA。答案:(1)290或1或2(答全才正确)(2)aaZWA杂交育种42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2)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使体温上升。(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A_、B_、C_、D_。解析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