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概述模版.doc_第1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模版.doc_第2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模版.doc_第3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模版.doc_第4页
银行卡产业概述模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银行卡产业概述一、 银行卡的起源(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三)借记卡的出现(四)储值卡的兴起二、 银行卡产业链(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三、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四、 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一)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二)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三)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四)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五)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五、 银行卡产业特征(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三)银行卡产业特征带来的影响六、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历史(一)1992年-1999年,建立基本制度阶段(二)1999年-2006年,推进联网通用阶段(三)2006年-2010年,规范市场阶段(四)2010年-2012年,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1、产业发展的特点2、产业监管的方向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4、已发布征求意见稿或即将出台的重要监管法律法规七、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一)各类市场主体将加快创新转型,监管机构也会加快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二)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与非金融类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深化(三)银行卡产业加快升级,磁条卡将加速向IC卡迁移(四)信用卡有望成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五)银行卡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注重民生领域 一、 银行卡的起源 人类的货币发展史经历了物物交换、贝壳、牲畜等自然货币的产生,陶器、金银等铸币的出现,轻便、易于携带的支票和纸币的使用,最后到电子货币的出现。每一次变化都是支付方式的重大创新,但电子货币的普及则是人类支付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银行卡是支付卡的一种,由于支付卡大多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习惯上也被称为银行卡。银行卡是指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等具有通用支付功能的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除具有支付功能外,有时还具有消费信用、存取现金、转账等全部或部分功能。(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最早的信用卡是商业信用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49年9月的一天,纽约金融家麦克纳马拉(FrankMcNamara)与其好友著名零售商布卢明代尔在一家高级餐馆就餐,结账时发现随身携带的现金不够,只好打电话请其妻子来付款。这件事情给了麦克纳马拉一个重要的启发:如果能够发明一种随身携带的信用工具,不仅可以给持有者带来支付便利,而且可以给餐馆带来更多的赊销生意。因此,他和布卢明代尔一起,共同策划了一个餐馆赊账方案,发行一种可以记账的卡片,持卡人在定点餐馆凭该卡片记账就可以免付现金,以避免人们因随身携带现金不足而造成消费不便或者类似的尴尬。这就是大莱(Dinner)卡的开端。1950年春,他与好友斯奈德共同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麦克纳马拉创建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公司。(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这是金融机构首次进入信用卡发卡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1958年10月1日,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推出了运通卡。与白手起家的大莱俱乐部不同,美国运通作为美国的百年老店,享誉全球,特别是它的旅行支票在当时被认为与美元一样可靠,所以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两个月的发卡量就突破了20万张。由于美国运通在旅行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运通卡一推出,签约入网的商户便超过了17000多个;特别是美国旅馆联盟的15万持卡人和4500个成员旅馆的加入,标志着银行卡终于被美国主流商界所接受。运通卡的出现,对于信用卡受理市场的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8年9月,就在运通卡在酝酿之中的时候,美国银行给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几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名为美国银行卡的信用卡,共约6万张左右。这是银行卡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销,被称之为“大投递”。许多家庭开始使用美国银行卡来赊购商品,信用卡从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1959年,人们用美国银行卡购物的金额达5900万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8亿美元),信用卡购物时代从此开始。信用卡在弗雷斯诺市的成功鼓励了美国银行进一步扩大信用卡业务。1960年,投入使用的美国银行卡达到23.36万张;1968年,美国银行卡的发卡量累计超过100万张。到了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信用卡数量迅速增长。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银行希望加入发卡行列。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特许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银行卡联盟,经营信用卡业务。银行卡联盟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信用卡跨行网络的发展。信用卡作为新型的信贷工具和支付工具,迅速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盛行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发行信用卡。1977年,该联盟更名为“VISA”。1966年,另一些银行组成同业银行卡协会开始发行信用卡,并将银行卡协会作为信用卡联合营销和清算的平台,这就是后来的万事达公司。该协会营销信用卡的方式同美国银行相似。1966-1970年,同业银行卡协会寄出约1亿张信用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接受信用卡,并在提供信用消费的同时,设计消费积分等各种奖励方案。一些大型零售商为了促销目的,还与银行联合发行联名信用卡,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信用卡的应用。1970年,美国银行总裁迪霍克创建了新的电子系统,第一次将计算机引入信用卡交易,大幅度降低了信用卡交易成本,并有效地防范了欺诈风险。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金融业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并为电子支付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银行卡组织的兴起、零售业的促销动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个人消费信贷及支付便利的需求,共同推动了信用卡品种和信用卡功能的日益丰富,以及信用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三)借记卡的出现借记卡是银行卡的另一重要产品,起源于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属于电子存折的延伸。借记卡的出现同金融信息化和ATM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TM)。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授权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借记卡的应用开始从ATM取款扩展到商店消费支付。与信用卡不同,借记卡的支付功能基于个人结算账户。借记卡具有不可透支和在线授权的特点,因而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借记卡逐渐成为重要的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和个人资产管理工具。由于各国的金融业发展历史、社会经济及市场条件的不同,借记卡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在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墨西哥、巴西和中国,借记卡是主要的支付工具,交易量明显超过信用卡。在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展较为均衡。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信用卡则在银行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四)储值卡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储值卡。80年代后期,一些电信公司、零售商等也开始陆续发行单用途储值卡。9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发放用以替代以前食品券的电子福利卡,标志着通用储值卡的出现。通用储值卡作为获取传统银行卡难以覆盖的客户、拓展金融产品分销渠道、向客户交叉销售金融服务的一种战略性工具,逐步受到银行的重视。银行为整合资源、分散风险,多采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介入储值卡业务。1993年,国际卡公司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储值卡VISA Travel Money。此后,万事达也推出了礼品卡等类似的储值卡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储值卡纷纷涌现,储值卡市场日益繁荣。二、 银行卡产业链 银行卡产业链中的各类机构是银行卡市场中各类服务的提供者,银行卡市场的终端客户是持卡人和商户,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市场。其中,发卡机构直接为持卡人提供服务;收单机构直接为商户提供服务;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直接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服务,其他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则围绕上述机构提供各类专门服务或外包服务。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及产业监管者,其行为会从外部对银行卡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完整的银行卡市场结构如图2.6所示。从市场细分的角度看,银行卡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发卡市场,收单机构和商户共同构成收单市场,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及其客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跨行交易市场,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机构与他们的服务对象共同构成了各类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作为上述各个市场的供给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各自的市场上提供服务并相互竞争,各类机构之间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链。图2.6 银行卡市场结构图(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银行卡产业链最核心的参与主体是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它们是银行卡市场的最终供给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银行卡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银行卡产业链上出现了一系列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第二章已经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业务及其主要收入、主要成本等做了详尽介绍,本节重点介绍为发卡、收单及跨行交易业务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分为发卡外包服务商、收单外包服务商和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1、发卡外包服务商发卡外包服务商指针对发卡机构的业务需求提供银行卡外包服务的企业。按照服务类型的不同,发卡外包服务商主要分为卡片生产商、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商和其他发卡外包服务商。卡片生产商是从事卡片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商主要为发卡机构提供各种卡产品的发卡数据处理。其他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覆盖领域广泛,既包括申请银行卡的客户的资料处理、信用审核、账户管理、会计处理、报表管理、密钥管理、催收服务、账单生成等多项后台处理服务,也包括新发卡片的宣传推广、电话营销、睡眠卡激活、存量卡客户维护和增值服务等营销外包服务。2、收单外包服务商收单外包服务商主要包括终端生产商、独立销售商和收单交易处理商。其中,机具生产商是指从事ATM、POS终端机具等电子支付系统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独立销售商(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s, ISOs)是从事商户拓展与培训、POS终端布放与维护等业务的机构,它们专注于拓展商户和商户关系维护,为收单机构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收单交易处理商主要针对接收到的交易电子信息流进行技术处理。随着交易处理业务对新技术依赖度的日益增强,发卡交易处理和收单交易处理的功能均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并运营自有收单系统的成本显得越来越高昂。交易处理属于数据密集型业务,规模经济效应尤为明显。因此,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外包服务商的规模经济效应以降低自身成本,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将收单交易处理外包给交易处理商。3、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与发卡外包服务商和收单外包服务商不同,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主要是针对转接清算机构的系统进行外围维护和软件开发等工作。为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机构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其业务已经覆盖到从发卡到收单的各个环节,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而延伸。(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1、发卡机构银行卡发卡机构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社、专业的信用卡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少数国家也包括大型企业集团。按2010年发卡机构的消费金额排序,全球前十大发卡机构中,美国占据5席,中国占有3席,英国仅有2家(见表2.1)。这基本反映出全球发卡机构的地区分布格局。其中,全球前五大发卡机构依次为: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2010年,这五家发卡机构的银行卡消费金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摩根大通达到4922亿美元。表2.1 2010年全球通用卡发卡机构排名(按消费金额排序)排名发卡机构国家消费金额(十亿美元)1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b美国492.212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a,b美国482.703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b美国460.694中国工商银行中国332.395中国农业银行中国327.566中国建设银行中国253.837富国银行 (Wells Fargo)英国汇丰银行 (HSBC)美国245.108花旗集团 (Citigroup) b美国219.289劳埃德银行集团 (Lloyds Banking Group)英国165.8510巴克莱银行 (Barclays Bank)英国118.24注:a为估计值;b美国通用卡消费数据仅指在商户处的消费交易金额,除VISA、万事达、美运和Discover品牌外,还包括当地的Star、Interlink、Pulse和Nyce等。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3月,第971期;2011年7月,第975期;2011年9月,第979期。从全球发卡机构的演进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在发卡主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发卡公司往往呈现出规模和运营机制上的劣势,从而面临被大银行兼并的风险。譬如,2004年,巴西Redecard公司控股股东巴西联合银行收购了本地信用卡品牌Hiper Card公司的全部股权。2005年6月30日,美国银行以350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该项交易使美国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与此同时,发卡机构之间并购频繁,一些国家的发卡机构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以美国为例,由于富国银行收购了Wachovia,大通银行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 PNC收购了国民城市银行,美国银行收购了LaSalle银行,2008年前三者在美国借记卡发卡市场的排名分别上升到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美国银行也得以保持第一的位置。在英国,2008年Lloyds TSB银行完成对HBOS的收购,成为英国的第一大发卡机构。就国内发卡机构的发展情况而言,目前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仅限于商业银行以及按照商业银行管理、经过银监会批准的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末,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已经达到234家,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外资法人银行等各类机构。其中,已经发行人民币银行卡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5家,包括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友立银行、星展银行、韩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华侨银行和永亨银行等。2、收单机构收单机构的主体既有商业银行,也有非银行类收单机构,还有非银行类机构和银行共同成立的收单联盟。按照2010年各商户收单机构处理的交易笔数进行排名,全球前十大收单机构分别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第一资讯(First Data)、大通支付CPS(Chase Paymentech Solutions)、花旗商户服务(Citi Merchant Services)、Worldpay、五三银行(Fifth Third Processing Solutions)、Cielo、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法国国民互助信贷(Credit Mutuel)和雷德卡公司(Redecard)(见表2.2)。表2.2 2010年全球商户收单机构交易笔数排名11排名收单机构中文名称所在国家交易笔数(百万笔)1Bank of America美国银行美国9260.92First Data第一资讯美国5885.03Chase Paymentech Sol.大通支付美国5489.84Citi Merchant Services花旗商户服务美国5204.75WorldPaya英国4600.06Fifth Third Proc.Sol.五三银行美国4238.47Cielo巴西4063.08Barclays巴克莱银行英国2716.99Credit Mutuel法国国民互助信贷法国2350.210Redecard雷德卡公司巴西2320.311Elavon伊万美国1889.612Heartland Pymt.Sys.中心支付美国1799.713Global Payments环汇公司美国1762.714WorldPay美国1748.015Swedbank Groupa瑞典银行瑞典1350.016BC CardBC卡公司韩国1316.317Group Credit Agricole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1282.218Wells Fargo Mech.Serv.富国银行美国1202.819HSBC/GlobalPayment汇丰银行/环汇公司英国1142.620Groupe BPCE法国大众储蓄银行法国972.5注:a包括该机构在其他国家的收单交易;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10月,第982期随着银行卡产业内的组织功能细分及业务外包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单机构将收单交易处理和收单专业化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外包。不过,收单机构作为与商户签约和付款责任的主体,仍承担收单风险。从美国收单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从事狭义收单业务12、收单交易处理业务和收单专业化服务业务的主体,逐渐分化为收单银行、收单交易处理商和独立销售商。就国内情况而言,收单主体开始多元化,除商业银行从事收单业务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支付机构在获得收单牌照后,进入收单领域。除商户收单机构外,收单市场还存在着大量ATM收单机构。譬如在加拿大,除银行在市场上布放ATM外,其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经营ATM业务13。在英国,跨行ATM交易的收单主体主要有银行、建筑合作社(building society)14以及ATM独立运营商15。在国内,目前只有商业银行具备加钞资质,因此,ATM收单机构都是商业银行。商户收单机构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一些非银行类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不过,商业银行仍是主要的收单主体。随着收单机构的逐渐成熟和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专业化收单机构将在受理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银行卡组织是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运作模式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卡组织和开放式卡组织,它们分别运营封闭式银行卡网络和开放式银行卡网络。根据服务地域范围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又分为全球性卡组织和区域性卡组织,其中,全球性卡组织大多发展成为国际卡公司,而区域性卡组织的银行卡网络一般仅限于某国或某一地区。此外,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根据业务领域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借记卡转接机构、信用卡转接机构和ATM转接机构。封闭式卡组织通常直接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即直接向消费者发行自有品牌的银行卡,并直接从事商户收单业务,属于相对独立的银行卡运作体系。美国的运通、发现卡(Discover Card)公司、大莱16和日本的JCB都属于这类卡公司。由于直接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所以在这类公司收入中,商户回佣和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例如,2011财年Discover总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68.8%,商户回佣和交换费收入占15.3%。近年来,部分封闭式卡组织呈现出向开放式卡组织发展的态势,如美国运通和日本JCB公司在自行发卡的同时,也联合商业银行发行自有品牌的银行卡。开放式卡组织是专门从事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的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开放式卡组织的运作模式与第二章介绍的转接清算机构的运作模式完全相同。开放式卡组织为收单市场和发卡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能连接到联网通用的庞大银行卡网络中,并与其成员机构之间制订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技术标准、清算规则、成员机构业务成本收入分配及风险承担原则,以保证转接网络的信息交换和交易清算能有效进行。无论收单机构还是发卡机构,新参与者要想加入开放式卡组织,必须承诺遵守卡组织的各种规则,从而成为卡组织的成员机构。作为银行卡组织股东的成员机构也推举代表参与卡组织的董事会,因此,卡组织所有权和控制权掌握在成员机构手中,成员机构对卡组织的重大业务决策以及各项技术业务规则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投票权。目前,全球性卡公司包括美国的VISA、万事达、运通、发现卡、日本的JCB和中国银联。其中,VISA和万事达在交易金额方面占领先地位,中国银联和VISA在发卡量方面较有优势(见表2.3)。表2.3 2010年全球性卡公司排名卡品牌总交易额(十亿美元)市场份额交易量(十亿笔)市场份额发卡量(百万张)市场份额VISA7295.0557.53%97.2267.25%2183.138.07%万事达2726.9821.51%34.7824.06%975.417.01%银联1825.0314.39%6.694.63%241542.11%美国运通713.305.63%4.793.31%911.59%JCB92.790.73%0.930.64%64.21.12%大莱27.130.21%0.160.11%5.80.10%总计12680.28100%144.57100%5734.5100%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3月,第968期。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性卡组织包括美国的三大区域性EFT网络、加拿大的Interac、欧元支付组织联盟(EAPS)、英国的LINK、法国的CB、新加坡的NETS和巴西的Good Card等。这些区域性卡组织大部分为该国的借记卡和ATM转接清算机构。譬如,美国的三大区域性EFT网络Star、Pulse和NYCE,主要负责美国境内ATM和在线借记卡的网络运营。Interac运营着加拿大唯一的借记卡网络和品牌,负责加拿大全国的借记卡网络发展与运作。Interac借记卡可实现两类交易:ATM取款(Interac Shared Cash Dispensing,即SCD)和POS消费(Interac Direct Payment,即IDP)。欧元支付组织联盟(以下简称EAPS)是在2007年由欧洲六家借记卡网络(德国Electronic Cash、意大利PagoBancomat/Bancomat、葡萄牙Multibanco、西班牙Euro 6000、英国LINK和泛欧ATM网络Eufiserv)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起创立的。EAPS是开放性组织,任何银行卡网络只要承诺遵守SEPA卡框架,都可以申请加入EAPS。EAPS本身不从事转接处理业务,仅定位于跨网络交易的受理品牌建设,也不介入各银行卡网络的内部交易领域。英国的LINK负责转接英国的跨行ATM交易,约有50家成员机构。LINK对所有的ATM运营商开放,负责制定业务规则、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还负责定价和标识管理等工作。在法国,CB卡组织是唯一的银行卡转接机构,任何根据法国银行立法可以发行银行卡或管理现金提款的机构都可以加入。CB负责转接法国所有境内银行卡的跨行交易,以及外卡全部交易。CB国际卡的国际受理则由其他卡组织(如VISA和万事达)代理。新加坡星网电子付款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NETS)是由新加坡的三家主要银行星展银行(DBS Bank)、华侨银行(OCBC Bank)和大华银行(UOB Bank)共同发起成立的,主要为新加坡持卡人提供在线借记支付服务。NETS网络包括POS网络、ATM网络、CashCard网络和eNETS网络四部分,提供EFTPOS、CashBack(商户POS小额提现)、共享ATM服务、CashCard、eNETS等电子支付服务。Good Card是巴西唯一的地区性卡组织,在巴西国内与多家发卡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Good Card的主要客户包括中小型零售业者,以及还未与国际卡公司合作的金融企业,这些金融公司基本上以处于社会经济中下层的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4、第三方服务机构随着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公司层出不穷并不断发展壮大。在交易处理专业化服务领域,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易处理商是第一资讯集团(以下简称FDC)17。2011年FDC服务的商户和金融机构分别达到620万家和4000家,处理的交易笔数达到560亿笔,当年收入达到107亿美元18。此外,FDC旗下的西联国际汇款公司(Western Union)是全球最大的特快汇款公司,代理网点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自2002年以来,FDC进行了一系列猛烈的兼并和收购,其中不仅包括交易处理商和网络服务商,还包括一些当时较大的商户收单机构,譬如1995年的第一金融管理公司19和卡公司服务机构20等。时至今日,FDC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交易处理商,它在某些国家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收单机构。在国际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上,TSYS也是一个重要的电子支付处理商。它为300多家收单机构和100多万个商户提供交易处理、POS服务、商户信息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技术支持和信息处理相关服务。除了收单处理业务外,TSYS还提供发卡方面的服务,涵盖了从邮寄账单到系统运营等各个环节。此外,美国的环汇公司(Global payments)、大通支付(Chase Paymentech)和伊万(Elavon)也是全球主要的收单处理机构。在我国,银联数据是国内最大的发卡外包处理服务商,为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JCB等主要卡公司的各种银行卡产品提供发卡数据处理和其他相关服务。截至2012年2月,银联数据已经与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境内外125家机构签署发卡外包服务合同。银联商务作为国内较早开展银行卡收单专业化服务的公司,为各大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 三、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银行卡从产生到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支付方式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全球银行卡产业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变革三个阶段。(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1951年,美国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在纽约长岛发行了全球首张具有循环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卡上显示持卡人的账号和消费限额。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卡的出现。1953年,美国第一国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此后,美国众多银行相继发行了银行卡。截至1955年末,美国大约有100家银行发行了银行卡。伴随着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加快全球化发展步伐,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相继发行银行卡。在这个阶段,银行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户回佣,但商户回佣不足以抵补银行成本,因而绝大多数银行纷纷终止信用卡的发行。但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BOA)的管理层们并未放弃,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营销变革,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终于在1961年开始盈利。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1966年,美国银行开始建立一个特许经营体系,邀请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被许可机构,发行信用卡。1970年,美国银行成立了美国银行卡公司(NBI),并将这种特许经营体系称之为“银行卡联盟”。1974年,美国银行与欧洲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IBANCO),开始拓展美国之外的海外业务。1976年,NBI正式更名为VISA美国;1977年,IBANCO正式更名为VISA国际服务协会,也即VISA国际。1961年,日本第一个专门的信用卡公司JCB成立,1981年JCB开始国际化进程,将受理网络和发卡业务扩张到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成为第一个美国之外的全球信用卡公司。1965年,芝加哥4家大银行和伊利诺伊州9家银行成立了美国中西部银行卡协会;1966年,美国东海岸的14家银行创建了银行间信用卡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ICA),并发行统一标识的银行卡。1967年,纽约市的三家银行创立了东部银行卡协会(the Ea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加利福尼亚的四大银行Wells Fargo、Crocker银行、加利福尼亚银行和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组成了西部银行卡协会(We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WSBA)。不久WSBA加入ICA,联合组织命名为MasterCharge,1979年更名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对社会公众而言,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第一次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银行卡跨地区使用的便捷性。但这一切只是开始。1968年,由于银行卡欺诈、授权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管理架构等问题,美国银行的信用卡项目开始遭到特许银行的抱怨。此时的美国信用卡市场正处于一个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万事达通过合并,已经吸纳了加州和东海岸的大量银行,在银行卡市场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运通也在构建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卡交易处理系统,实现封闭式的银行卡网络运营。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银行卡公司重新创建了一个银行卡合作组织。该组织通过设计产品定价和丰富产品功能等实现各发卡银行之间的竞合并存,并于1977年正式更名为VISA。在技术革新、内控优化、营销策划等多种措施下,VISA有效提升了公司形象,并通过赞助体育、公益、教育等事业而一跃成为银行卡组织中的先锋。(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银行卡组织全球交易网络的铺建和POS终端的广泛拓展,银行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1971年,法国CB组织发行的“蓝卡”允许持卡人在ATM上随时提取现金,成为世界上第一张既能支付又能取款的信用卡。1974年,澳大利亚九家银行合资建立了Bankcard 信用卡组织,负责网络日常维护和信用卡交易处理。相对于北美和欧洲地区,中东欧、中东和非洲等地的银行卡产业发展仍然较慢,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银行卡业务规范等方面,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惊人的后发优势。1981年,日本JCB开始借助旅游业全面拓展全球商户资源,并在积累了一定的海外特约商户的基础上,自90年代起快速在香港、美国、泰国、英国、韩国、意大利、新加坡、中国大陆等日本人往来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推出JCB卡。在各国银行卡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卡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逐步增强。1974年,法国人罗朗莫雷诺发明了智能卡(Smart Card)。1978年,法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张智能信用卡,开启了智能卡在银行卡领域的应用。1985年,万事达率先将防伪技术运用于信用卡,以提高信用卡使用安全性。各银行卡组织联合商业银行,通过交易监控、持卡人信息跟踪、卡片校验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开设全球风险培训课程等措施应对伪卡欺诈。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卡日渐成为应用领域广泛的多功能支付工具。1991年,万事达推出快速支付服务(Quick Payment Service),快餐店、停车场、电影院等传统使用现金的场所开始受理银行卡,银行卡使用范围快速扩大。在欧洲地区,土耳其等国家通过银行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从现金进入电子支付时代。1993年,EUROPAY、万事达和VISA联合起来,共同发起制定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又称IC卡)迁移的技术标准,简称EMV标准,并于1999年成立EMVCo公司。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已经完成或正在向银行IC卡迁移。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贷工具,对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直接的积极作用,因此很多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银行卡产业支持政策促进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例如,阿根廷政府为鼓励中小商户受理银行卡,向租赁了POS终端的中小商户提供30美元的固定补贴;并向商户定期返还一部分刷卡手续费,尤其是对于小型商户,阿根廷政府甚至采取了完全返还刷卡手续费的措施。韩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要求零售、餐饮、宾馆行业的商户必须受理银行卡,年营业额超过3亿韩元的所有商户必须接受银行卡,否则将受到严惩;对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给予银行卡交易额1%的税收优惠,最高税收减免额为500万韩元(约为人民币2.5万元)。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政府提出,2009-2010年,给予餐饮、酒店类商户银行卡交易额2.6%的税收优惠,给予一般类商户银行卡交易额1.3%的税收优惠,并将最高税收减免额由500万韩元增加到700万韩元。此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用卡消费。如阿根廷政府向持卡人返还一定比例的增值税,其中持卡人用借记卡消费将获得3%的增值税返还,用信用卡消费将获得5%的增值税返还。韩国政府规定自1999年起,持卡人持卡交易金额超过其总收入的10%后,超出部分的20%可免缴所得税,年减免限额为总收入的20%或500万韩元。并且,韩国政府每月为持卡人举办抽奖活动,凡月持卡消费达1万韩元者可凭刷卡回单参与抽奖,每次中奖名额约11万人,奖金从政府预算中支出。在这一阶段,银行卡组织盈利模式基本成型。但开放式卡组织和封闭式卡组织的盈利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对开放式卡组织而言,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必须成为其会员并承诺遵守其规则。开放式卡组织向会员机构收取品牌服务费和网络服务费等,同时规定发卡方和收单方之间的交换费。封闭式卡组织则直接发卡、直接收单,并以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赚取商户手续费收益。(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演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诚信文化的建立和对持卡人权益的关注,全球银行卡产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1、经济全球化促进产业变革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相应地,人们对支付往来的便利性提出了需求,由此推动了区域性银行卡组织联盟的发展。2002年,欧洲宣告建立单一欧元支付区,以促使欧洲各国在跨国支付清算中达到与本国国内相同的效率水平。2007年11月,欧洲六个国家的借记卡网络建立了欧洲支付体系联盟,并于2008年1月推出泛欧银行卡品牌EAPS,各参与方的银行卡可以在其他所有参与方的ATM和POS终端上受理。在东南亚,新加坡NETS、马来西亚MEPS、泰国PCC以及印度尼西亚Indopay等本土银行卡组织建立区域性支付联盟Aseanpay,实现东盟地区的区域互联。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电子化水平迅速提高,为银行卡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银行卡,揭开了国内银行卡发展的序幕。为了改变各银行独自发卡独自收单所带来的银行卡跨行、异地使用不便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伴随着国内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间的往来活动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境外商务、旅游、学习的用卡需要,把境内商业银行的服务通过银联网络延伸到境外,中国银联从2004起开始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对封闭式银行卡组织而言,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高效地实现全球化的市场扩张,封闭式卡组织不再固守自我发卡和收单的封闭发展模式,转而在海外采取授权许可等方式经营其发卡和收单业务,逐步走向部分开放。以美国运通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运通逐渐向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开放其网络,和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发行联名卡,例如,澳大利亚、中国的一些银行都发行了运通卡。又如日本JCB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品牌许可给一些境外商业银行,通过其发行JCB卡。2、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银行卡支付创新的步伐开始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传统的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更智能的银行IC卡迁移。日益普及的固定电话、电脑、手机、数字机顶盒等电子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更便捷、低成本的支付终端。信息技术的演进促使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网络、数字电视网络都发展成为银行卡的新支付渠道。多样化的支付终端和支付渠道催生了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数字机顶盒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这些新兴支付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传统银行卡支付产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而且给原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带来新的挑战。对此,国际卡公司纷纷加大了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如万事达的网关服务(MasterCard Gateway Service, MiGS)不仅支持互联网支付网关,而且支持邮购/电话购物(MOTO)、电话支付、手机支付、零售POS终端支付等几乎所有电子支付领域。VISA在美国、德国、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手机支付业务试验。中国银联亦于2003年推出手机支付业务,在2006年推出互联网安全支付服务,并相继推出电话支付和数字机顶盒支付等创新产品。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银行卡市场的技术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一些以提供发卡处理和收单处理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机构由此发展壮大,并已实现规模化运营。全球最大的两家第三方处理商FDC和TSYS通过持续的国际化扩张已成为国际银行卡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7年4月初,国际私募基金KKR斥资290亿美元收购FDC,该出价是当时万事达市值的3倍多。2008年1月,TSYS正式从西诺佛金融公司分拆,成为完全独立的上市公司。同时,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对传统商户收单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大量参股收单机构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承担了收单机构的绝大部分职能,部分收单机构仅需完成账户管理和资金划拨工作。面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所带来的激烈竞争,银行卡组织开始转变经营战略,从单纯的转接组织向综合支付服务商转变。如Discover传统上是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2005年Discover收购了密码借记卡网络Pulse,将产品线由信用卡扩展到借记卡和ATM,从而具备了向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电子支付产品的能力,其市场定位调整为电子支付服务公司。3、对持卡人权益保护的关注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信用卡市场的过快发展会使银行对客户过度挖掘,并放松信贷审批条件,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暂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卡债危机。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韩国政府在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信用卡消费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规避产业风险,且监管机构的行业准入管理不够规范和清晰、个人信用体系暂未建立,由此导致银行卡行业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从而引发信用卡危机。自2002年初开始,韩国信用卡公司的逾期未缴率显著上升,并于2003年3月中旬持续上升至10%左右。台湾地区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客户资源,通过向持卡人赠送礼品、投入大量的广告营销费等方式扩大信用卡市场的占有率。过度营销导致了发卡泛滥,进而引发了睡眠卡的产生。这不仅占用了全社会资源,而且还影响了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效率。不少发卡机构采取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策略,不仅从金卡到白金卡免年费,同时还放宽信贷审核标准,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由此产生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在中国台湾风险监控滞后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卡市场的过快发展导致无序竞争的出现,由此爆发了2005年的卡债危机。2006年以来,台湾信用卡三个月逾期账款率一直高居3%不下,而现金卡则于2006年5月达到7.84%,大大超过了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3%警戒线。同期,信用卡和现金卡的贷款余额达6773.5亿元,逾期账款为338.7亿元,平均逾期率为5%。为了应对信用卡市场上出现的信用危机,各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的变革以保护持卡人的权益。如韩国政府出台了防止产业资本支配金融产生副作用的办法,对信用卡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对信用卡的领取也做了严格规定。同样,中国台湾政府也从规范发卡行为、监管广告行为、规范卡债催收、完善风险内控、财务监督、控制坏账、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等各方面控制风险。此外,美国信用卡业务高度依赖利息及其相关收入的模式,使得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信用卡业务。在零售消费下滑的市场环境下,信用卡未偿余额的上升蕴含着拖欠和坏账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5月22日签署了信用卡改革法案。该法案旨在削弱信用卡发卡机构提高利率及向消费者收取更高费用的能力,并限制信用卡发放机构向青少年和大学生推销信用卡,从而在控制信用卡风险的同时保护持卡人权益。4、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银行卡产业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产业。银行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末21,全球银行卡发卡量为65.2亿张,人均22持卡量约0.95张;2010年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为9.64万亿美元,卡均交易金额为1478.5美元;全年银行卡交易笔数为1318.7亿笔,卡均交易笔数为20.2笔。从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由于产业发展的路径不同以及各国(地区)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差异,各区域呈现差异化发展。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