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做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20093期《吉林教育》.doc_第1页
《变革时代做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20093期《吉林教育》.doc_第2页
《变革时代做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20093期《吉林教育》.doc_第3页
《变革时代做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20093期《吉林教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变革时代做有创造力的历史教师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 董明格我们处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后的教学变革时代,全新的课程变革,如潮水般冲刷着每一位教师的头脑,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场改革大潮中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已经开始将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学行为、素质的层面上出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学习,身心融于课改之中,情感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升华,头脑豁然开朗,如何在新课程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用扎实的实践锻炼来提高自己,争做课改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呢?下面就此谈点粗浅看法,并就教于同仁和方家。一、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并重新整合,自创新鲜教学法人的知识最先是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为、读读写写、讲讲练练,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此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1、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目,纲举目张,基本知识点就会由散落的点而成为合理的网络结构。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将平面历史梳理成知识串和知识链。因为教师角色的不断转换,我对此方法有三个层次的理解,将其归纳为“三个学说”。棋盘说 这是对历史最宏观的描述,横向与纵向的史实交织形成如围棋棋盘,纵向求渊,横向求博。我们的角色就是棋手,考试是考点就是对手的棋子,如何在这场对弈中技高一筹,稳操胜券,那就看我们对棋盘的理解运用和整体布局了。渔网说 当教师的角色由棋手变为渔民,我觉得学历史就象编织美丽的渔网,网线可以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的“绒线”、以空间转移为线索的“毛线”,以人物活动为线索的“棉线”。这种知识网络的编织不仅对学生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项链说 学历史就如同手工作坊,我们就是一名手工工匠,任务就是用线穿珠子,“线”就是历史教材中的条条线索,“珠子”就是散落在教材中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日积月累,精心雕琢,就会形成一条条精美的“项链”,戴上这样的项链进考场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2、历史教学的“点面交叉法”。用四句话概括就是“以点带面找坐标,热点焦点别忘捎,不做桶水做眼泉,教学相长再提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与横向的交叉点,即坐标。在课堂,往往要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谈中国论外国,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另外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从历史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教育界有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可现在 “一桶水”已经不够,而要做“一眼泉”,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要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 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3、历史课的“现实生活法”。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形象生动的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就使历史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李大钊先生曾说:“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种类型:体育比赛型:例如我在讲授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课,我说这节课就象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一场拳击比赛,双方斗争三个回合:第一回合:袁世凯出拳:政治上独裁,“冷衙门”“热衙门”。孙中山接招:改组国民党,以议会斗争方式反击。第二回合: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掀起二次革命。第三回合: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掀起护国运动。通过“三个回合”的讲述,学生不难透过斗争的现象看出,二者斗争的实质就是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斗争。这样学生既清楚地掌握了斗争的过程,又容易理解斗争的实质。大专辩论型:在近代史中要讲到几次论战,如: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把它设计成大专辩论的场景,有正反双方,辩论内容,辩论结果等,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了新知。汉堡包型:历史事件中有一些记忆内容都是三条,而且都是中间的一条是核心,如维新派同顽固派、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内容都是三个要不要,还有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等,如果我们把这些看成是汉堡包记忆起来可方便多了。而且还知道核心就是中间的“鸡肉饼”。二、教师要尽量铺开历史这张大网,注重学科内部,兼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考绝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的文综试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地将历史与地理的地形、地貌、地图、方位相结合,将历史与政治的原理、概念、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那么我们是否想过进一步将历史与其它学科的相连系呢?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历史与很多科目都有相通之处。如;语文学科的阅读分析能力的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和总结归纳史料;物理学科的受力分析可帮助我们理解某一社会力量与其他势力的关系,比如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时就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即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化学科的催化剂一词成为历史事件中推动力量的主要代名词;在讲美国内战一节课时,正好英语课文中有林肯一文,在讲课前我将这篇英文给学生大声朗读一遍,结果真的起到了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学生既加深了这篇英语课文的印象,又激发了对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再说历史与数学,乍一看,它二者似乎毫不相干,可是我觉得利用数学的某些概念和图例对历史教学有很多大的辅助作用,比如说,历史教材中有两处整风运动分别为1942年和1957年,这两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三反”,学生很容易混淆。我在教学中这样讲,将它们作为两个集合,集合A是1942年整风,集合B是1957年整风,求A交B。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新鲜感,既记住了两次整风的具体内容,又将二者的共同内容也巧妙掌握了。如果让音乐也在历史课堂上回响岂不是更上一层楼,我们用地道战大生产南泥湾的旋律来告诉学生抗日战争的艰难和困苦,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来告诉学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雄壮和豪迈,也许会比单纯的讲授课本更能生动形象。我喜欢历史课堂的丰富多彩,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上历史课有上语文课的渊博,有上数学课的逻辑,有上英语课的风情,有上音乐课的愉悦,有上美术课的熏陶,有上体育课的兴奋。三、教师要尽量运用灵动的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我认为,历史教学语言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准确科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然流畅、充满情感色彩、富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深入浅出,生动风趣、挥洒自如,生动有致,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可见教师不仅要有“肚材”还要有“口才”,这不是指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需要我们沉潜书海,广泛涉猎,博采精酿,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不慌,思维灵敏,嘴不瓢,旁征博引”。另外教师应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努力使你口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你描绘的事件生动形象;你讲授的情景活灵活现;你驾驭的课堂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颇深的文化底蕴。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期训练、循序渐进的。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技巧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平。诚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要不断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