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 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国初年固定为182人;与之相比,截至上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圣徒的数量已达2500人。量的差异彰显质的不同,如果将先秦时期的孔子弟子剔除在外,两千余年来真正能够进入从祀之林的儒生实在是少之又少。整体来看,得以从祀孔庙的儒生,除却清末的数位烈士之外,主要是从发扬学说、承继道统的角度予以考量的,其一旦确立,便在中华帝国范围内一体奉行,而无地域之分殊。(黄进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皇帝、儒生与孔庙)孔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并祭七十二弟子,当时,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当时并不作为从祀。唐开元八年(720年),定“十哲”配祀,其余为从祀。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这在各地清代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清乾隆年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东西庑从祀的先儒为四十六人(东庑二十三人、西庑二十三人)。由于东西庑先贤、先儒是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其祭品是每四人一坛,其中包括:酒樽、黍、粟、盐、菁醢、芹菹、鹿脯、免醢、豕肉、帛、爵、香、鼎、馔盘、大烛、小烛等。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祭孔子。二、祭四配。三、祭十二哲。祭先贤、先儒。第一个层次随着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到民国八年(1919年),曲阜孔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达到了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达到了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总计156人。(来源中国国学网)11、朱熹从祀孔庙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从学于游酢、杨时的二传弟子胡宪、李侗,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集理学之大成。是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立起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理学一直是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理论工具。元代以来的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正月)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时从祀于孔庙。清升为 “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12、游酢从祀孔庙程门四大弟子中,在1850年之前,杨时于1495年祀孔庙,谢良佐于1849年祀孔庙,位居四大第子之首的游酢却被不公正的遗忘到1892年,才被清光绪皇帝请祀孔庙。道南儒宗游酢被排挤从祀孔庙是历史的不公。游酢是被朱熹确定为道南首的,有朱熹诗句为证:“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游酢在20岁时就认识程颐,并被程颢召任河南扶沟教谕,是福建最早拜二程师,学得洛学传到福建的道南儒宗。并最早在武夷山建书院(水云寮)讲学,使武夷山成为汪洋澎湃的新儒都,而开创闽学先河。是游酢引领好友杨时到河南“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之后,游酢、杨时分别经胡安国、胡宪和罗从彦、李侗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游酢对理学和闽学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更为彪炳史册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个把洛学传到福建,是他带领杨时认识拜师二程,是他的行为和名声带动和影响了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的胡安国、胡宏、罗从彦等一大批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拜师伊川,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南洪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游酢从祀孔庙得遇的贵人是倭仁和沈源深。倭仁(1804-1871) 晚清大臣,理学家。道咸时期,倭仁即以理学名于世。同治年间,倭仁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其时,倭仁任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兼同治帝师傅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所谓“首辅、师傅、翰林掌院、户部总理,皆第一清要之席”。这种理学名臣的地位使倭仁成为当时士林社会的人伦表率,诚如曾国藩所说,乃“当世仪型,群流归仰”。以至于倭仁逝世时,翁同龢禁不住感叹:“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可见,倭仁在当时士林社会中的泰山北斗地位,难怪清儒学案称之为“道光以来一儒宗”。为倭仁在晚清儒学(理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倭仁“诱掖后进不倦”。从所见的有限史料,也可以看到倭仁通过他的弟子门人影响社会的情况。沈源深,字叔眉,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沈源深尝“从乡先辈倭仁学”,后为福建学政,“以化民成俗为己任,颁行张伯行正谊堂全书、陈宏谋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可见,倭仁奖掖后学,即使其理学声名得以广播,也使正学在社会上得以昌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钦此。(来源: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光绪十八年 宋儒游酢 列西庑宋儒杨时之次 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九月甲午清光绪皇上於癸巳年(1893年)敕封游酢“大儒”,德宗帝令普天下各省、府、县於文庙西庑立祀位,入圣贤列。13、杨时从祀孔庙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七月丁亥,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廷。(本纪。 ) 明会要-清-龙文彬杨时在明代从祀的历程可以正统十三年、成化元年、弘治八年三次请祀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请祀由福建地方官发起,但未被朝廷重视,事情无果而终。第二次请祀发起者是浙江蕭山籍学者魏驥,他因在家乡主持兴修湘湖水利,选择以推动湘湖附近“杨长官祠”祀主杨时入祀孔庙的方式,来争取政府对湘湖工程的支持。魏驥凭籍其个人威望和广泛人脈,促成杨时获得在家乡设专祠祭祀的礼遇,从祀议案因此出現重大进展。第三次请祀的主导者是福建的地方士人,他們在朝廷执政者支持下,于弘治八年(1495)成功将杨时入祀孔庙。二、朱熹游酢杨时被列为“理学六君子”从祀周子祠2.1、“理学六君子”提法(词条)的出处:(1)、赵复自江汉至燕京(今北京), 学子从者百余人 ,在潜邸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杨惟中听到赵复关于程朱理学的议论后, 始嗜其学.元太宗十年(年),耶律楚材支持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并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配祭祠中,选取这些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八千余卷,聘请赵复主讲,教授学生。(元代教育史第068卷)(2)、在元代,因为蒙古统治者寻求统治的合法化和拉拢汉族精英,书院也在元政府的政策限制下逐渐“官学化”。而在“官学化”的过程中,程朱理学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元太宗时,由元政府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立的太极书院,设祠供祀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并将“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列为“从祀”。此外,在制度上明文规定在州县学以及书院祠堂中将程朱派理学家予以供祀。(逸庐书院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是什么-供祀篇)22、朱熹游酢杨时从祀周子祠周敦颐祠在北京的燕京太极书院内。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创建时间是在蒙古没有改称元号的窝阔台十二三年(12401241年),由姚枢协助杨惟中创建。书院以伊洛道学为宗,“推本谨始”,故以“太极”为名。自此,杨、姚及许衡、郝经、刘因等北方学者亦得习程朱之学。此为元建书院之始。元郝经有太极书院记。据元代文人郝经太极书院记记载,“中令杨公(惟中)当国,议所以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这所书院完全由官方兴办,虽然它以南宋的岳麓、白鹿洞为榜样,但它的建立却是为天下书院做模范。书院立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太极图、通书,以及张载西铭于祠壁,另外,还收藏了八千多卷元军征战江淮等地时搜缴来的典籍。并延请江汉大儒赵复主持教学,由王萃协助,“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李俊 2009年12月11 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朱熹、游酢、杨时从祀周子祠,标志着由游酢、杨时开先河,朱熹完整创立的闽学,在元代被确认为是周敦颐、二程创立的理学的主脉、是理学的集大成。标志着宋代众多的理学家,在元代被确认为大理学家(理学君子)的,除了理学鼻祖周敦颐外,只有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而这六人中,福建占了三人,这也标志着理学北传从是福建起步,标志着宋代理学以至于中华文化的中兴是在福建,而造就这一伟大局面的正是游酢、杨时、朱熹三位伟大的理学家。文献资料: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 时周敦颐之名未至河朔,杨惟中用师于蜀、湖、京、汉,得名士数十人,乃收集伊各诸书,载送燕京。及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配食,请赵复为师,王粹佐之,选俊秀有识度者为道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续资治通鉴169)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赵复,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其生卒年无所考。有论者据赵复为杨奂作杨紫阳先生文集序末有 丙午嘉平节 一语,推断他大约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十年(年)以后,享年在岁以上。赵复为南宋 乡贡进士 ,预廷试未及仕,以所闻濂洛关闽之学教授乡里。宋理宗端平二年(年),元兵攻陷德安,俘虏数万,其时大将杨惟中(- 年)于军中掌理政务。他的主要幕客姚枢(- 年)受诏自军中虏者求儒、释、医、卜者,带至燕京(北京),得名儒数人,其中有赵复。赵复因 九族俱残 ,欲投水自尽,为姚枢救免。姚枢劝说,徒死无益,不若改换心意,随其北上。赵复强服之,并 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杨惟中闻其有关理学议论,始爱好其学,遂与姚枢议建太极书院,请赵复等儒士在此传授程朱理学,从者百余人。他们还立 周子祠 ,祀奉理学始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人配食,选取理学著述八千余种,作为教学书目。赵复还编著传道图,介绍从伏羲、尧、舜经孔、颜、孟氏到周、程、张、朱的理学道统;又著伊洛发挥,标明理学宗旨;著师友图,介绍朱熹门人;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以示学者求端用力之方。自此,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元代思想史第064卷)2.3、太极书院(周子祠)是理学北传的里程碑理学产生于北宋,但随着大宋南迁,该学派主要人物流落江南,传承到朱熹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理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但这种新兴的学术,在北方却没有多少回响。金和南宋对峙百年,导致南北“声教不通”,金朝的儒士崇尚汉代经学的章句注疏,“学文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而在公元1235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姚枢发现、保护、推荐了赵复,瞬间打开一扇南北文化交流的大门,程朱理学由此在北方广泛传播,令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当时人评价说:“北方知程朱之学,自(赵)复始。”而黄宗羲之子、明末清初经学家黄百家回望历史烟云,也曾感慨道:“自赵江汉(赵复号江汉先生)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太极书院创办后,各地的儒学名流,纷纷来到太极书院,向赵复请教理学的精髓。如当时已经在儒学界颇有名望的姚枢、郝经等,甚至杨惟中自己,也要时常向赵复请教,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当时经常在书院中求教的学生,即达到一百余人。这些人中,著名的有许衡、刘因、窦默、张文谦、刘德渊、杨奂等人,这些士大夫或者儒士都成为元代有名的理学者。由于赵复及其弟子的传播,“伊洛之学遍天下”。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促进了南北学术交流,以义理解经的理学打破了汉唐章句注疏的经义之学在北方一统天下的局面,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可以说,太极书院使燕京成为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的学术中心,其规模甚至一度超过了当时的国子学。自太极书院建立后,理学在北方传播开来,不仅活跃了学术空气,重要的是促使蒙古统治者转变了统治方式,北方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书院的建立意义重大。由于姚枢、窦默、许衡等人的努力,元朝尊信程朱,将理学定为官学。此后,明清承续元代,也以程朱之学为官学。当初,姚枢发现、救护赵复,只是一点灿烂的星火,但因缘际会,这点星火竟成燎原之势。三、朱熹、游酢、杨时在历史上的卓越功绩游酢杨时道南的伟大功绩和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卓越贡献,早已载入史册。正因为他们三位在传播、弘扬二程理学的卓越贡献,才会有“程门四大第子”,他们(游酢扬时)占了两个;才会有“理学六君子”他们占了三个;才会有游酢杨时开先河,朱熹完整创立的闽学(朱子学)成为南宋后元明清四朝的官方哲学。31、朱熹的历史功绩理学思想朱熹继续发展了二程、游杨的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1、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2、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3、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4、人性二元论,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科学思想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美学思想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重建书院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书法成就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朱熹的主要著作主要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程氏遗书、程氏外书、伊洛渊源录、古今家祭礼、近思录、孝经刊误、楚辞集注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朱熹历代封谥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皇帝下诏赐予朱熹“遗表恩泽”,赐谥朱熹号曰“文”,从此世人尊为“朱文公”。嘉定三年(1210年)五月,赠中散大夫、宝谟阁直学士,以明堂恩加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刘爚(朱熹弟子)奏乞开伪学禁。宝庆三年(1227年),时朱熹三子朱在为工部侍郎,在入对时“言人主学问之要”,宋理宗皇帝说:“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认为四书集注起到“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的作用,朱熹被加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年)九月,改封朱熹为“徽国公”。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宋理宗下诏学宫将朱熹从祀孔庙,朱熹取得与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颐、程颢)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淳祐四年(1244年),诏下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并赐御书额。淳祐六年(1246年),为徽州“紫阳书院”赐御书额。咸淳元年(1264年)九月,度宗命执宰访朱熹后人贤能者录用。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下诏赐婺源朱氏故居名“文公阙里”,同孔子阙里并而为二。元至元元年(1335年),元顺帝下诏兴建“徽国文公之庙”,从此朱熹与孔子一样也受到统治者的奉祀。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顺帝下诏追谥朱熹父亲朱松为“献靖公”。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改封朱熹为“齐国公”,遣京学以上礼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致祭。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定天下以四书五经诏从朱熹传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明成祖作“御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有明二百年来被尊为取士之制。正统元年(1436年),钦颁先贤朱熹之嫡派子孙免差役,以示对先贤的敬重。正统三年,礼部、户部批复地方府县,先贤朱文公子孙参照孔子子孙全户优免粮银税赋。景泰六年(1455年),明景帝诏建安朱熹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此后,自朱熹第七世孙朱梴开始,均享受世袭五经博士衔,奉命祭祀朱子。景泰七年,礼部勘合春秋仲月上戊日(即每季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两祭朱子,钦降建安祠祭祝文,朱子门人黄榦、蔡沈、刘鑰、真德秀配祀。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准歙县紫阳书院有司致祭。弘治四年(1491年),准尤溪县每年九月十五日文公诞辰于南溪书院特祭。弘治十五年,准婺源县修祠致祭。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又诏婺源朱熹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两地世袭一直延续到清未。崇祯十五年(1643)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了大成殿,接着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编朱子全书颁行全国,康熙亲自作序,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把朱熹奉为无以复加的地步。清康熙知县刘宗枢称尤溪为“南州阙里”;清乾隆九年(1745年)开始,每岁祭祀,皇帝钦颁祭文、祭品。清道光十一年谒选吏部、掣闽之大田、权尤溪县事章复旦,在复修尤溪县志序称尤溪为“闽中阙里”。32、游酢的历史功绩从历史上对游酢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多的记载,从各个朝代的学者名君对游酢比较客观的评价可以看到,游酢在理学史上特别是对洛学南传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再兴,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闽学体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游酢的载道南来率先在武夷山传道讲学,没有游酢携带杨时“程门立雪”,就不能有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文化现象的发生,也就不可能产生与“濂洛关”并列的闽学。游酢是洛学的首要传人在程门四杰中,一般称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或游、杨,都是把游酢列为首位。这是有所本的。朱熹曾有一段与门人的答问:“问:吕、游、杨、谢四子之说孰优?(朱熹)曰:此非后学所敢言。程先生於游称其颖悟温厚,谓杨不及游。”(厦大高令印:游酢评传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2年2月版)记录占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杨时在整理二程理论时,经常写信向游酢索取二程言论等资料。朱熹在收集整理二程言论、编辑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时,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理学思想1、修养论,游酢对程颐的修养论进一步发挥,“理也,义也,人心之所然也。”“大学自诚意正心,至治国,平天下之一理。”说明游酢正心修身养性,并明确修养的目的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灭私欲明人伦,游酢对程颐的“无私欲,则天理明。”的进一步阐发“唯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防上“心有所系”而做到好恶不失其正,再加以学而使人“只发善心”,故“学而”一篇,大抵皆于务本,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3、仁学论,仁学论与修养论去私后明人伦是统一的,程颐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序而不和。”游酢在这方面也阐发了自己的认识,游酢说:“仁者诚而已,无伪者也,何有于巧言?仁者,散而已矣,无谒也,何有于令色,巧言入于人为,令色归于论,其资与木纳反矣,宜静于仁也。”现游酢识仁是源于二程,但见解见二程 远大深刻。反贪正风宋元符三年(1101年),正是国家内忧外患生死存亡时刻,很多官僚、士大夫不顾国家民众死活,“玩岁曷月,以希迁转之皆,矩肯奋不顾身”。在这种腐败风行情况下,宋哲宗皇帝想到游酢的清廉之风,故对游酢抱有厚望,任命游酢为监察御史,寄托他肃清腐败之风。游酢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奋不顾身地揭露当时的种种腐败现象。次年,游酢在论士风疏中,首句就高呼:“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至于无耻。”,并向皇帝建言:“古人有言: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四维不张,国非其有也。今欲使士大夫人人自好,而相高以名节,则莫若朝廷之上,倡清议于天下。士有顽顿无耻,一不容于清议者,将不得齿于缙绅。亲戚以为羞,乡党以为辱。”所谓清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行群众监督,用舆论使他们改邪归正。这种思想,游酢能在近1000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提出来是很了不起的。尽管在当时难以施行,却得到后来的皇帝的肯定。南宋理宗皇帝赵昀在宋追益故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游酢谥文肃敕中有谓:“论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文学思想游酢在诗二南义一文中论述;“学诗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推之于国而国治,推之于天下而天下平矣。”在宋元之际的理学家金履祥编有濂洛风雅六卷一书中,游酢是被选入宋代四十八位理学诗人的韵文的名家之一。“从书中的“濂洛诗派图”可见,此书以师友渊源为统纪,以周敦颐八传而至王柏为正传,其余源流所渐,也多属濂洛一脉。清代张伯行继金履祥之后,删繁就简,辑濂洛风雅九卷,入选者为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游酢、尹焞、杨时、罗见素、李侗、朱熹、张栻、真德秀、许衡、薛瑄、胡居仁、罗洪先,这十七位理学诗人基本上是濂洛关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利民 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教授 濂洛风雅论)教育思想1、学之为道,游酢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体夫道者也,故不器。不器则能圆能方,能柔能刚,非执方者所与也”。“修道之谓教也”。2、教之德先,游酢说:“有德以道之,则尊君亲上之心笃;有政事以道之,则劝功乐事之意纯。”这是说,有道德的修养,尊敬君主亲爱长辈的心就会厚实;有政事的治理,劝勉功业喜欢做事的想法就会纯正。“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3、熟读温故,游酢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博学而详说之也。”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 “然须藉穷理工夫,至此方可望有入圣域之理。不然休说。” 游酢这一方法也影响着朱熹。朱熹说:“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4、学贵有思,游酢说:“多识前言往行,而考古以验今者,学也;耳目不交于物,而悉心以自求者,思也。思则知敏,敬以直内,而中有主;学则知义以方外,而外有主。学而不思,则所学者不能以为己,故罔。罔者,反取诸己而无实者。思而不学,则所思者不足以涉事,故殆。殆者,应于事而不安也。”游酢的儒、佛之辨,就是典型的案例:游酢答吕居仁辟佛说:“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异,而声可入,心可通。此其说之谬妄矣。吾道岂若是哉!敢以管见陈白。”书法成就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宋代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游酢曰:“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大,而在心小。只此是学,岂独正书然哉!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清刘熙载书概 )游酢与朱熹的书法作品,同被选入客家书法大观。该书选入的历代客家名人:唐代宰相钟绍京、诗人张九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巩;大书法家黄庭坚;理学家游酢、朱熹;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学者解缙、剧作家汤显祖;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岭南才子宋湘、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国父孙中山;当代文豪郭沫若、开国元帅朱德等著名客家人的书法作品。而部分作品更是首次问世,是书法界的珍品。游酢的著作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游廌山文集十卷等,现有游酢文集传世。游酢历代封谥南宋理宗皇帝的御赞:“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载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嘉熙二年)宋朝廷谥赞游酢;“士风蔬奏,足以扶国本於当时:注释经书,足以开来学於后世。”宋追謚故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游酢謚文肃敕(嘉熙二年)兹稽謚法,道德博厚谓文,言行端严谓肃,可赠大中大夫,謚曰:“文肃”。宋嘉熙二年(1238年)理宗皇帝赵昀敕建“廌山书院”,并御书“廌山书院”匾,赐悬挂于建阳麻沙长坪村“廌山书院”。当年,建宁知府王埜奉诏于长坪富垅敕建,迄今遗址门墙犹存。宝祐三年(1256年),理宗皇帝赵昀敕赐“庐峰书院”匾,还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蔡杭之曾祖蔡发等像。(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_百度百科)宰相真德秀赞游酢:“惟公道盛德尊,缅怀遗范,可效可师,朝夕恪恭,庶几万一。”33、杨时的历史功绩二程秉承孔孟之传统,述而不著,身后留下著作甚少,加之其学说又主要在中原地区传播,传统道学濒临失传。值此关键之际,杨时承担起了整理先师作品之任。伊川易传是程颐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程颐生前仅有不完备的手稿,几经辗转,这份手稿落到杨时手上时,已是“错乱重复,几不可读”,杨时耗费一年心血,才将此书整理出来。此后,他又根据追随二程左右问学的笔记,参与编订河南程氏粹言、伊川先生文集、程氏经说等著作。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认为,杨时之所以能被推为“程氏正宗”,正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抢救师说,并且能真实地反映二程原来的思想。学成归来后,杨时追述二程遗训,一生讲学著述不倦,著有中庸解、论语解等书,为理学在南方的发扬光大打下了良好基础。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杨时之论多达七十三条。绍圣二年(1095年),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坚果文化展览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无尘牛奶加工车间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七年级美术课教学目标计划
- 2025-2030高原地区锂电容混合储能管理系统氧含量自适应调节技术报告
- 2025-2030飞机刹车制动系统技术路线比较与市场份额调研报告
- 2025-2030风电叶片回收利用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投资分析
- 2025-2030青年公寓行业消费信贷与金融产品创新分析
- 2025-2030青年公寓智能安防系统配置标准与实施报告
- 2025-2030防晒产品技术创新与季节性营销策略报告
- 2025-2030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中除尘技术应用专项研究
- JT-T-795-2011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 GB/T 43731-2024生物样本库中生物样本处理方法的确认和验证通用要求
- 食品行业的食品创新与新产品开发
- 物业客户投诉处理及技巧培训课件
-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841物理化学考研真题
- 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的施工工艺
- JJF 1334-2012混凝土裂缝宽度及深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 GB/T 4025-2010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件的编码规则
- 大学学生转学(转入)申请表
- 角膜 角膜炎课件
- DL∕T 5440-2020 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