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期末冲关题.docx_第1页
第一单元 期末冲关题.docx_第2页
第一单元 期末冲关题.docx_第3页
第一单元 期末冲关题.docx_第4页
第一单元 期末冲关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一轮复习)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义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2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这表明作者认为西周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削弱了贵族特权C稳固了统治秩序 D奠定了大一统格局3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 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4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5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6.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7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8(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 B中央集权的有效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 D君主专制的弱化9.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10.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11.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12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14.“术者,因任面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入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宫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这一主张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B确立了法家主导地位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权D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15.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16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17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18诗大雅板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大宗:周王同姓的宗族。翰:栋梁。怀德:有好的德行。宗子:周王的嫡子。)以下对材料中“宗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拥有王位继承权 B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C政治上拥有特权 D要为周王镇守疆土19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笞,裁决机宜,悉由票拟”。据此,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宋朝时已有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 B明太祖时六部分掌行政权C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国是 D明仁宗时大学士拥有票拟权20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二者均认为科举制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1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2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材料三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对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10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9分)(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6分)2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玄宗即位后,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摘编自百度学术(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9分)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1-5ACCDA 6-10CCABC 11-15CCDCB 16-20DAAAC 21B22.(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设置刺史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用分化相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实行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权集中于中央,并规范化制度化;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10分)(2)示例一:赞同伏尔泰的观点。伏尔泰出于反对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对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农耕时代中国政治的需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9分)示例二:反对伏尔泰的观点。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其局限。该制度使君主独裁专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9分)示例三:示例一、二的综合。(9分)(3) 因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入,先进中国人宣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进步思想;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和近代工业有较大发展,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日渐削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加速了专制制度的瓦解。(6分)23(15分)(1)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地下;吏治混乱;制度不健全。(6分)(2)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9分)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1-5ACCDA 6-10CCABC 11-15CCDCB 16-20DAAAC 21B22.(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设置刺史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用分化相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实行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权集中于中央,并规范化制度化;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10分)(2)示例一:赞同伏尔泰的观点。伏尔泰出于反对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对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农耕时代中国政治的需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9分)示例二:反对伏尔泰的观点。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其局限。该制度使君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